百岁国医刘志明:从战乱学徒到新冠抗疫的中医世纪答卷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14:12 1

摘要:在湖南湘潭的青石板巷深处,一座镌刻着 "悬壶济世" 匾额的老宅里,诞生了一位与中医药事业相伴近百年的传奇医者 —— 刘志明。从战乱中苦学岐黄的少年,到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医智慧的大师,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紧密相连,成为跨越三个世纪的杏林丰碑。

在湖南湘潭的青石板巷深处,一座镌刻着 "悬壶济世" 匾额的老宅里,诞生了一位与中医药事业相伴近百年的传奇医者 —— 刘志明。从战乱中苦学岐黄的少年,到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医智慧的大师,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紧密相连,成为跨越三个世纪的杏林丰碑。

一、少年立志:在书香药香中埋下医者仁心

1925 年,刘志明生于中医世家,祖父刘方晓是当地有名的儒医。受家庭熏陶,他自幼熟读《药性赋》《汤头歌诀》,14 岁正式拜温病学家杨香谷为师。寒冬腊月里,他在油灯下抄写《温病条辨》,砚台结冰就哈气融化继续写;跟随师父出诊时,他背着比自己还高的药箱翻山越岭,亲眼目睹中药在救治发热病人时的显著效果。三年严苛的师徒传承,不仅让他掌握了 "望闻问切" 的精髓,更在心中种下 "大医精诚" 的信念。

1954 年,国家发出 "团结中西医" 的号召,29 岁的刘志明响应征召,带着两箱古籍和一杆戥秤北上京城,参与筹建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建院最年轻的专家,他在芦席搭建的临时诊室里接诊患者,在土坯房内整理古籍,为现代中医医疗机构的雏形建设倾注心血。

二、疫病攻坚:在时代考验中彰显中医力量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多地爆发急性传染病,刘志明临危受命,牵头组建广安门医院传染病研究组。他秉持 "古今贯通" 的理念,将传统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针对不同疫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在乙型脑炎救治中,他依据 "清热透邪" 原则,采用经典方剂加减配伍,配合针灸、药浴等外治疗法,显著提升患者救治效果,相关经验被收录入《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案例集》。

2003 年 "非典" 肆虐时,78 岁的刘志明主动请战,参与制定中医药介入方案。他提出 "重视湿邪、调和肺脾" 的诊疗思路,带领团队深入一线观察病情,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结果调整用药,推动中医药在发热、咳喘等症状改善中发挥积极作用。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间,95 岁高龄的他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为多地重症患者诊疗方案提供指导,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助力抗疫。

三、杏坛耕耘:在传承创新中培育杏林英才

刘志明的诊室里,两张藤椅见证了他半个多世纪的教学时光。每周出诊日,他总会预留时间为学生讲解医案:从脉象的细微差别到方剂的加减逻辑,从问诊时的语气神态到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临床经验。他常说:"中医是靠疗效说话的,而疗效来自对经典的深刻理解和对病情的精准把握。"

在培养弟子时,他强调 "三必" 原则:经典著作必背、临床病案必析、患者感受必察。90 岁高龄仍坚持亲自批改学生医案,小到错别字、标点符号,大到辨证思路、用药配伍,都认真标注修改意见。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中青年中医师逐渐成长为中医热病领域的骨干力量,继续传承着他的学术思想。

四、学术丰碑:著作里的中医智慧

刘志明不仅是临床大家,更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传承者。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多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其中部分为他女儿刘如秀整理编写):

比如《国医大师刘志明医案集》收录其从医 80 年经典验案 200 余则,涵盖热病、心脑疾病、疑难杂症等领域,详细记录 “清热通腑治急症”“调畅气机疗杂病” 等辨证心法,字里行间尽显 “方简效宏” 的临床智慧,成为后学研习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范本。

再如《国医大师刘志明用药经验集》由女儿刘如秀整理其毕生用药精髓,按 “轻灵疏透治热病”“温阳化气调慢病” 等专题分类,为中医精准用药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指南。

再如《国医大师刘志明临证经验集》由刘如秀整理其 70 余年临床精华,分 “热病辨治”“杂病心法”“体质调理” 专题,梳理 “寒温融合”“气血双调” 等理论,公开 “加减达原饮”“芪归通脉汤” 等经验方,结合现代病理阐释经典应用,列入 “十四五” 中医药重点规划,成基层中医重要参考。

五、文化使者: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医智慧

1983 年,刘志明作为中国中医专家代表出访墨西哥。当地一位长期受胃肠疾病困扰的患者,在接受中医调理后症状明显改善,其家人对中医药的神奇效果惊叹不已。此后,他多次赴日本、非洲等地交流讲学,通过临床示范、学术讲座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医辨证施治的独特魅力。

在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研讨时,他积极呼吁保留中医核心理论体系,推动中医病证分类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体系,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他常说:"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有责任让世界了解它的价值。"

六、大医风范:在简朴岁月中坚守初心使命

走进刘志明居住了 40 多年的家属楼,60 平米的房间里,褪色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古今医籍,藤椅上还留着常年坐诊的痕迹。他始终坚持普通门诊挂号费标准,多次将政府奖励和津贴捐赠给中医药教育基金,用于培养年轻一代中医师。

2021 年,96 岁的他将个人收藏的 1200 册中医古籍无偿捐献给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这些泛黄的典籍中,有他多年来批注的心得,有珍贵的手抄本,更凝聚着他对中医药传承的殷切期望。"这些书不应该放在我的书架上,而应该成为更多人学习的资料。" 他说。

如今,即将迎来百岁诞辰的刘志明,依然保持着每天阅读医案、关注中医药发展动态的习惯。从战乱年代的乡间郎中,到享誉中外的国医大师,他用一生诠释了 "医者仁心" 的深刻内涵:是对患者的细致关怀,是对学术的严谨追求,是对中医药事业的无私奉献。

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今天,刘志明的故事如同一声绵长的杏林清音,提醒着每一位中医人:唯有坚守初心、深耕临床、博采众长,才能让这门古老的医学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中医药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来源:余容灵讲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