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期间,回了一趟北镇老家,因时间比较充裕,就再次游览了一下北镇崇兴寺双塔,每次游览总是感觉很震撼,尤其这次更是让人惊叹。整个崇兴寺大规模重修了,且更是秉承了修旧如旧的原则,更显规模宏大,置身寺内,古朴沧桑之感扑面而来。
五一期间,回了一趟北镇老家,因时间比较充裕,就再次游览了一下北镇崇兴寺双塔,每次游览总是感觉很震撼,尤其这次更是让人惊叹。整个崇兴寺大规模重修了,且更是秉承了修旧如旧的原则,更显规模宏大,置身寺内,古朴沧桑之感扑面而来。
更是没想到,以前去的时候还收了10元门票,这次却免费开放,尤其是寺庙内还修建了博物馆-北镇辽代文化展,更是有志愿者在免费的给予游客介绍馆内的文物、历史等等。在辽代历史断层的背景下,这个博物馆虽然不大,但对挖掘北镇辽代的历史却意义深远。更大的收获是在这个博物馆中了解到了辽代历史出现断层的种种原因。
在辽代,辽代统治者虽积极吸收汉文化,但出于维护契丹文化主体性与政权安全的需要,实行严格的书籍流通限制。据《辽史》记载,辽朝规定“有传于邻境者,罪至死”,尤其禁止涉及军事、政治机密的文献外流。
这种“以禁固本”的策略虽强化了内部文化认同,却切断了文献跨区域传播的渠道,导致大量本土著作仅限境内流传,最终因战乱和朝代更迭而湮灭。辽代虽创制了契丹大字与小字,但官方文书和精英阶层仍广泛使用汉字。契丹文字因表意与拼音结合的特性,普及程度有限,且翻译汉文典籍时存在语义损耗。例如,契丹小字虽能拼写复杂词汇,但主要用于碑刻和宗教文献,未能形成系统的史学编纂传统,导致本土历史记录零散。此外,契丹文文献在金元时期逐渐失传,加剧了历史记忆的断裂。
此外,因辽代皇室崇佛、礼佛的传统,大量资源投入佛经翻译与寺院建设,而史学编纂未获同等重视。现存辽代石刻中,佛教题材占比高达60%以上,而记录军政、经济的一手史料稀缺。这种宗教优先的文化导向,使得世俗文献的整理与保存缺乏制度性保障。
元代史官因史料匮乏,不得不大量依赖《契丹国志》等宋人著述,导致编修的《辽史》内容简略且存在结构性偏误。
更为严重的是,在辽天庆八年(1118年),金兵占领显、乾二州以后,对医巫闾山辽皇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辽陵中的凝神殿、安元圣母殿、皇妃子弟影堂等都被焚烧毁掉,进而又挖坟掘墓,将陵寝中的金银珠玉洗劫一空。因金兵大规模的毁陵,使北镇地区的辽朝皇陵毁于一旦,也使北镇遭受了最为惨重的损失。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北镇辽代史料的奇缺,给北镇地区辽代历史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空前的难度。在史料无载或众说纷纭的情況下,北镇地区只能依靠考古调查和挖掘成果来逐步揭开北镇辽代历史的千年之谜。
近年的考古发现和对北镇地区辽陵陪葬墓的陆续挖掘,特别是2012年以后,对辽代帝陵的考古调查,大量的辽代遗址的被陆续发现和墓志铭的出士,证明了医巫闾山二道沟和三道沟为辽代显陵和乾陵所在。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辽代帝陵研究,为进一步探寻和研究北镇地区辽代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实物证据。也对加强北镇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保护、提高北镇知名度、发展北镇旅游产业、振兴北镇经济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北镇地区的辽代考古工作,依旧任重道远,相信隐藏在深处的历史真相会逐步破解,但这层层迷雾的破开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今天北镇地区的考古工作者仍在全力以赴井孜孜不倦的探寻中。
#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来源:雾锁苍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