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几百号人建群维权、发视频晒订单、甚至请律师打官司,核心诉求就一个——退车!说白了,这些车主觉得被小米“忽悠”了,花4.2万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就是个摆设,说好的空气动力学黑科技压根没效果,连张纸巾都吹不动。
大量小米车主要求退车!
最近科技圈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小米汽车被车主们集体“围剿”了。
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几百号人建群维权、发视频晒订单、甚至请律师打官司,核心诉求就一个——退车!说白了,这些车主觉得被小米“忽悠”了,花4.2万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就是个摆设,说好的空气动力学黑科技压根没效果,连张纸巾都吹不动。
更气人的是,小米给补偿方案也抠抠搜搜的,送点积分就想打发人,换谁都得急眼。
这波操作下来,雷军都发微博说“这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看来是真被逼到墙角了。
这事儿得从车主们花大价钱选装的碳纤维机盖说起。
当初小米把这块板子吹得天花乱坠,又是“赛车级碳纤维”又是“双风道散热”,雷军直播时还特意强调“内部结构都改了,直接给轮毂导风”。
结果车主们提车后一测试全傻眼了——拿鼓风机对着风口吹,纸巾纹丝不动;拆开一看,里面根本没导流结构,和普通铝盖差不多。
有车主气得直骂:“花4万块买个塑料壳,这不是诈骗吗?” 最绝的是小米官方回应,承认量产车压根没打算装这玩意儿,只是为了复刻原型车造型,散热效果也就“部分实现”。
这不等于明说“宣传是宣传,实物是实物”么?
要说小米也不是没补救,给出的方案却更让人上火。
没提车的可以改回铝盖,但要重新排队30多周;已经提车的送2万积分,折合人民币2000块。
有车主算过账,这补偿连选装费的零头都不到,更别说耽误的时间成本了。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头——四月底偷偷推送系统更新,把宣传的1500匹马力砍半,想用满血性能还得去指定赛道刷成绩,考个“驾照”才能解锁。
现在维权群里已经集结了300多号人,视频声明里几十个车主举着订单喊退车,场面跟集体讨薪似的。
法律界人士分析,要是坐实虚假宣传,小米得按车价三倍赔偿,真要这么判估计得赔到肉疼。
不过小米现在咬死不认虚假宣传,只说“信息表达不清晰”,这态度更让车主火大。
要我说啊,这年头消费者早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了,特别是买50万级别电车的群体,哪个不是研究参数比吃饭还仔细的主儿?
其实这事儿暴露出小米造车的两大硬伤。
首先是科技公司那套“画大饼”的营销套路,在汽车行业根本玩不转。
手机参数虚标顶多卡顿死机,车子要是宣传和实车不符,可是要出人命的。
再说汽车供应链复杂程度远超手机,光刹车系统就涉及上百个零件,小米这种跨界选手明显准备不足。
其次是用户沟通完全掉链子,限制马力这种大事居然靠OTA偷袭,被发现了才道歉,活脱脱的“先斩后奏”。
要换成传统车企,至少得提前发公告做调研,哪敢这么欺负上帝?
不过话说回来,小米这波危机也算给新能源行业敲了警钟。
现在买电动车的都是人均列文虎克,宣传页上一个标点符号不对劲都能给你扒层皮。
车企再想玩文字游戏,迟早要栽跟头。
看看隔壁特斯拉,刹车门闹了三年还没消停,品牌形象直接打骨折。
小米要是处理不好这次退车风波,别说冲击高端了,能不能在汽车圈混下去都是问题。
站在车主角度,我是完全理解他们的愤怒。
花五十多万买顶配,冲着黑科技去的,结果发现被收了智商税,放谁身上都得炸。
小米现在最该做的不是发积分堵嘴,而是老老实实承认错误,该退车退车,该赔偿赔偿。
毕竟汽车不是手机,用户容忍度低得多,品牌信任一旦崩塌,可不是靠性价比就能挽回的。
雷总说这是最艰难的时期,要我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呢。
来源:高手汽车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