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青春期男孩暴瘦40斤,医生查体却发现多处妊娠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4:37 1

摘要:小毅,14岁,家住X市郊区的一个普通小区,曾经是个成绩优异、活泼开朗的少年。两年前,他还是班里的“小明星”,跑步快,爱笑,课间总拉着同学讲冷笑话。可如今,站在医院病房里的他,瘦得像一阵风就能吹倒,枯黄的头发贴在额头,眼神涣散,双手紧紧攥着妈妈的手,像个受惊的小

小毅,14岁,家住X市郊区的一个普通小区,曾经是个成绩优异、活泼开朗的少年。两年前,他还是班里的“小明星”,跑步快,爱笑,课间总拉着同学讲冷笑话。可如今,站在医院病房里的他,瘦得像一阵风就能吹倒,枯黄的头发贴在额头,眼神涣散,双手紧紧攥着妈妈的手,像个受惊的小动物。他的体重,从两年前的110斤,暴跌到70斤,整整瘦了40斤

“孩子咋变成这样了?”小毅的妈妈李阿姨,40多岁,眼角满是疲惫的皱纹。她手里攥着一沓厚厚的病历,整整18个月,跑了三家医院,住了三次院,还在X市最有名的精神专科医院待了三个多月,可小毅的病因依然是个谜。每次住院,医生开的药一堆,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名字长得像绕口令,可病情却像滚雪球,越滚越糟。

这天,精神科的陆医生在病房见到小毅,第一眼就被他病态的消瘦震撼了。小毅低着头,声音细得像蚊子哼:“我害怕……总有声音让我做坏事。”李阿姨红着眼眶,哽咽道:“他以前多乖啊,爱猫爱得不行,家里还养了两只流浪猫。可生病后,他连猫都不敢看,说猫要害他。”陆医生翻开病历,心里一沉: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诊断后还带着问号,这病,到底是啥?

小毅的“噩梦”始于两年前。那年他12岁,刚上初一,突然变得不对劲。原本爱说话的他,开始沉默寡言,夜里睡不好,常说“有人在跟我说话”。李阿姨以为是学习压力大,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开了点抗抑郁药。可没过多久,小毅的症状升级:他开始害怕上学,觉得同学在背后议论他,甚至出现幻听妄想,说“有个声音让我伤害妈妈”。最严重的一次,他偷偷藏了把水果刀,吓得李阿姨一夜没睡。

第一次住院,当地医院诊断为抑郁障碍精神病性症状,用了阿立哌唑,小毅的症状很快好转,一周后出院。可好景不长,出院仅一周,他的病情反弹,出现恐惧、强迫行为,甚至愤怒爆发,完全没法上学。李阿姨辞了职,全职照顾他,可小毅的状态像坐过山车,时好时坏。

第二次住院,市三甲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开了帕利哌酮氯氮平,可药物副作用让小毅厌食、恶心,6周瘦了41斤。第三次,X市精神专科医院用尽了办法:脑电图、磁共振、脑脊液检查,甚至怀疑自身免疫性脑炎,试了利妥昔单抗(免疫抑制药)。结果呢?精神症状稍有缓解,但焦虑、强迫依然如影随形,诊断还是“精神分裂症?强迫症?”。

李阿姨的积蓄花光了,房子也抵押了。她攥着小毅的手,声音颤抖:“医生,这是我们最后一搏了,求你们救救他!”陆医生看着这对母子,心里像压了块石头:这孩子,到底得了啥病?

几天后,小毅的病情依然没进展。陆医生查房时,发现他比初见时稍放松了些,偶尔跟隔壁床的17岁男生一起看动画片,脸上有了点笑模样。可就在这天,小毅突然说“胸口疼”,陆医生的师妹小张赶紧去做查体,结果发现一件怪事:小毅的左腿和右侧腋窝,藏着几条淡紫色的纹路,像妊娠纹

妊娠纹?!”陆医生一愣,赶紧问李阿姨:“这纹多久了?”李阿姨回忆:“有半年多了吧,我以为是长身体弄的,没在意。”陆医生皱眉:妊娠纹,医学上叫膨胀纹,是皮肤弹力纤维断裂形成的,多见于孕妇或快速增重者。可小毅瘦了40斤,咋会有妊娠纹?事出反常必有妖,她果断请了皮肤科会诊。

皮肤科张医生检查后,摇头:“这不像典型的妊娠纹,可能是某种皮肤病变,得做活检。”就在商量下一步时,病房突然传来尖叫!陆医生冲进去,只见小毅躲在床底下,歇斯底里地砸东西,嘴里喊着:“别过来!别伤害我!”床头柜的杯子、书本散落一地,隔壁床的男生吓得躲在门口。

李阿姨急得哭了:“他又犯病了!对不起,吓到大家了!”17床男生结结巴巴:“我们刚在看视频,他突然就……就发作了。”陆医生低头一看,男生手机里暂停的画面,是热播纪录片《猫》。李阿姨叹气:“他生病后特别怕猫。以前我们养了两只流浪猫,他可喜欢了,后来送走了,说猫要害他,还说他被猫抓伤过。”

抓伤?陆医生脑海里闪过一道光。她一把拉住正要溜的张医生:“赶紧安排活检!我有预感,这事没那么简单!”

回到办公室,陆医生像侦探破案,飞速查阅文献。她告诉小张:“小毅发病前养过流浪猫,还被抓伤过。是多种病原体的载体,可能引发神经精神症状,或者通过感染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她翻到一篇2020年的《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研究,提到33名出现精神症状的患者中,29人有巴尔通体(Bartonella)感染证据,症状包括焦虑、抑郁、幻觉、睡眠障碍,跟小毅高度重合。更巧的是,24人还有类似妊娠纹的皮肤病变,疑为猫抓病的罕见表现。

陆医生果断请了感染科会诊,同时安排了皮肤活检血清学检测。三天后,结果陆续出炉:

皮肤活检:显示淋巴组织细胞浸润,不是妊娠纹,但没提供明确线索。血清学检测:排除肺炎支原体莱姆病等常见病原体。血液测序:发现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核酸序列!

“抓到真凶了!”陆医生激动地拍桌。猫抓病,由汉赛巴尔通体引起,通过猫抓、猫咬或跳蚤传播,常见症状是淋巴结肿大、发热,但少数患者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幻觉、焦虑,甚至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柳叶刀·传染病学》指出,猫抓病导致精神症状的病例虽少,但多见于青少年,可能与免疫反应或脑部炎症有关。

猫抓病为何让小毅被误诊两年?原因有三:

症状复杂
小毅的幻听妄想强迫,酷似精神分裂症,而消瘦被归咎于药物副作用,掩盖了感染的真相。《美国儿科学会杂志》显示,猫抓病的精神症状误诊率高达40%,常被当成精神病治疗。检查局限
脑电图磁共振难发现巴尔通体感染,常规血培养也常为阴性。只有血液测序或血清抗体能确诊,但费用高,基层医院很少做。忽视病史
小毅的养猫史抓伤史被忽略,医生习惯从精神科角度思考,错过了感染科线索。

妊娠纹是关键突破口。陆医生分析:“小毅的‘妊娠纹’可能是巴尔通体引起的皮肤病变,与感染同步出现。这种罕见表现,文献虽有记载,但临床少见。”利妥昔单抗改善部分症状,也支持自身免疫的假设,因其可抑制B细胞,减少致病抗体。

确诊后,小毅转到感染科,由周医生接手。周医生根据巴尔通体的耐药性,开了多西环素、阿奇霉素、利福平联合治疗。两周后,小毅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幻听消失,焦虑减轻,连笑容都回来了。精神科会诊后,沈主任逐步减停了抗精神病药,小毅的症状未复发。

一年后,小毅给陆医生发来邮件:“陆医生,我回学校了!猫抓病治好了,谢谢您救了我!”邮件里,他附了张照片:阳光下,他穿着校服,笑得像从前那个少年。李阿姨也在电话里哽咽:“多亏你们,我儿子又活过来了!”

猫抓病不只威胁养猫人,以下人群需警惕:

青少年儿童
14岁左右猫抓病高发年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出现神经症状养猫者
接触流浪猫家猫,被抓咬后风险增加。免疫低下者
HIV糖尿病患者,感染后易进展为重症。精神症状者
青少年出现幻觉焦虑,若伴发热、淋巴结肿大,需查巴尔通体。

周医生提醒:“猫抓病可防可治。养猫要驱虫,被抓咬后及时清洗伤口,观察2周。若有发热、精神异常,查血清抗体或血液测序。”

小毅的经历,提醒我们:猫抓病虽罕见,但不能忽视。以下建议,帮你安全养猫:

定期驱虫,疫苗齐全
猫咪每月驱跳蚤,接种疫苗,降低巴尔通体传播风险。伤口处理,及时消毒
被猫抓咬后,用肥皂水冲洗,涂碘伏,观察伤口愈合。关注症状,早查早治
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精神异常,及时就医,提及养猫史。科学养猫,减少接触
避免让猫舔伤口,儿童不与流浪猫亲密接触。心理支持,消除误解
精神症状可能是感染引起,别急着贴“精神病”标签。

猫抓病精神症状,可能源于巴尔通体引发的脑部炎症或自身免疫反应。周医生说:“目前,巴尔通体与精神疾病的关联尚无定论,但感染可能通过炎症因子(如γ-干扰素)扰乱神经系统。”小毅的C-反应蛋白升高、抗核抗体阳性,支持这一机制。

《英国医学杂志》指出,猫抓病神经精神症状多为可逆,抗生素治疗后,80%患者可完全康复。小毅的康复,证明了精准诊断的重要性。

医院的走廊里,曾经回荡着小毅的尖叫,如今,他却在校园里追逐梦想。40斤的暴瘦,妊娠纹的谜团,猫抓病的真相,串起了他与母亲的艰难求医路。14岁的他,本该无忧无虑,可一场“怪病”,差点偷走他的未来。幸好,陆医生的坚持,点亮了希望的灯。

猫抓病不是“猫的错”,而是隐藏的健康信号。消瘦精神异常皮肤病变,可能是身体在求救。从今天起,给猫咪做个体检;被抓后多留个心眼;发现异常,赶紧查清楚。愿每个孩子都能像小毅一样,摆脱疾病的阴影,笑着奔向明天!

《美国精神病学杂志》,2020年,Bartonella Infection and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柳叶刀·传染病学》,2023年,Cat Scratch Diseas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美国儿科学会杂志》,2022年,Misdiagnosis of Cat Scratch Disease in Adolescents。

来源:虞医生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