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陕西西安永兴坊,游客们排队体验“摔碗酒”的豪迈;在河北唐山饮食文化博物馆(唐山宴),游客们争相品味“能吃的博物馆”;在四川、广东等地,非遗技艺亮相时尚大秀,带动一方就业……“非遗+”链接不同场景,撬动文旅消费,传播地域文化与风俗人情,也成为促进就业增收的重要
▲ 永兴坊里的华阴老腔表演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受访者供图
在陕西西安永兴坊,游客们排队体验“摔碗酒”的豪迈;在河北唐山饮食文化博物馆(唐山宴),游客们争相品味“能吃的博物馆”;在四川、广东等地,非遗技艺亮相时尚大秀,带动一方就业……“非遗+”链接不同场景,撬动文旅消费,传播地域文化与风俗人情,也成为促进就业增收的重要力量。
自2014年开园,永兴坊就坚持走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旅游业融合的创新之路。
永兴坊所处位置是魏征府邸旧址。园区分为关中巷、陕南街、陕北里、手工作坊街、非遗民俗街、107街、非遗文创街、福街8个街区,以非遗为切入点,将陕西11个地市107个区县的文化精华浓缩于15亩地域。经过10年的打造,永兴坊形成了融合非遗美食、非遗演艺、传统手工艺、文创及品牌产品的复合业态,满足游客的多元文化需求。
开园至今,永兴坊入驻商户150余家,其中非遗美食和陕西各地特色小吃共801种,非遗演艺10种,手工艺及文创523种,每天有20余位非遗传承人常态展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带动就业岗位3000余个,帮扶150余家商户在永兴坊成功创业。
▲ 孩子们踊跃参加非遗体验活动 受访者供图
此外,秦腔、华阴老腔等非遗在永兴坊常态化上演,10年来民俗展演已超5000次,非遗演出达6万余场。“摔碗酒”、节气活动、手工体验等项目,既丰富游客体验,又传承文化内涵。同时,园区发展线上预订、电商平台等数字化服务,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深度化挖掘、系统化梳理、聚集化呈现、现代化表达、创新化再造,这是永兴坊一路摸索出来的经验。”永兴坊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市民和游客能一站式游购陕西。
如何建立非遗传承与文旅产业转化相互促进的良好生态?永兴坊在管理方面也有“秘籍”——建立统一收银管理、采购配送、洗消管理、出品管理、招商管理、物业管理、品牌推广、服务监督的“八大统一”管理体系,保障食品安全与价格透明。
“园区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为非遗提供展示与销售渠道,保障非遗传承人收益。在这里,他们可以专注于技艺展示,市场运营和游客服务则由园区专业团队负责。”永兴坊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永兴坊还将模式复制到多地,与广东、浙江、湖北、海南等各地开展合作项目。“我们特别注重产品升级,引进XR(扩展现实)数字科技和互动体验,拓展非遗教育、文创研发等业务。”该负责人表示。
空间重塑令历史与地域文化进一步交融,市场拓展让非遗价值链进一步延伸,唐山宴将地方非遗资源转化为沉浸式文旅消费体验的过程,便是如此。
踏入唐山宴,仿若穿越时空。“五街两巷一河一世界”集纳百余种地方风味小吃,现场有10余位非遗传承人制作非遗美食;在百姓府邸民俗院落、燕山书院、祈福长廊等空间以及茶坊舞榭等仿古建筑中走走停停,读读方言主题文化墙上的“花岔”“歇很”等方言,别有趣味;欣赏“工业摇篮”主题院落的一副副对联、一件件工业风格装饰,感受工业时代的深刻记忆与发展实景交叠的情景。
唐山宴的前身是唐山市南湖片区的配套商场。2017年,唐山将其打造成餐饮项目,历经“能打卡的大饭店”“小吃综合体”等发展阶段,到如今已是游客来唐山的“必逛景点”。
“在精巧的空间叙事中,唐山宴基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的设计唤醒了我的感官。”来自山西的游客秦湘告诉记者,品美食品出了工业底蕴,让这次旅行充满惊喜。
不仅如此,唐山宴中的非遗表演每天都上新。评剧、唐山皮影戏、乐亭大鼓等非遗项目轮番登台,每天中午和晚上都与游客见面。
“非遗传承人真唱真演,我们边走边看,品的是浓郁的文化氛围。”来自安徽的游客林晶刚从棋子烧饼博物馆出来就遇上了演出。
唐山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唐山宴以非遗为切入口和立足点,融合餐饮、研学、住宿、演艺等多种业态,还孵化出“唐山宴有礼”“姥姥家”等文创品牌,研发出棋子烧饼礼盒等非遗衍生品,销量很可观。
时至今日,当我们欣赏和享受“非遗+”的丰富形态和精准服务时,便是经历和融入了一种新风尚——在中国制造、中国产品、中国服务中,“非遗+”或成消费新锐。
▲ 唐山宴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招牌 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记者观察
“非遗+”的价值正在全面释放
“非遗+”并不仅仅是非遗呈现形式的创新,而是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更深层实践,也是整个市场体系面向非遗更具开放性、更具活力的体现。采访中,多位业界专家与记者分享了关于“非遗+”综合效应的思考和预判。
在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韩晗看来,“非遗+”在撬动消费市场方面表现良好,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与平衡。从中,我们能够看到文化治理模式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型,在唐山宴等具体案例中,也可以窥探到非遗与工业遗产两类不同文化遗产实现共同活化利用的新路径。
从市场逻辑来看,“非遗+”通过文化产品增进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了解,提高了文化遗产的社会能见度,也赋予了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新生命力。在这个层面,经济效益是“非遗+”相关产品是否走进千家万户的重要指标。
从空间载体看,“非遗+”特别需要注意场景的精确性,需要在与工业遗产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的“嫁接”过程中,从静态展示非遗向动态转化非遗转变,用运营的思维重新梳理文化元素,形成可持续发展链条,避免对财政的过度依赖,实现良性循环。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非遗的文化内核是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或特定技艺,其所具有的日常性和烟火气,与消费是有较强关联的。
在保护好、传承好非遗的前提下,“非遗+”扩大了非遗传承的影响面,丰富了非遗的植入场景,涉及面广,形式灵活,且具有一定的市场转化力。
第一,“非遗+”具有溢出效应。非遗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与精神需求,与不同产业的结合有利于在传递文化价值的同时,促进新消费。如,许多文旅项目以非遗为切入点,具化了地方文化符号,聚拢了人气,优化了口碑,增加了整个项目的收益,体现了“非遗+”的带动效应。
第二,“非遗+”在规模化方面讲得通。其中,非遗是必要元素。如,纺织类非遗融入服装饰品,进入大众消费市场后,相关产品可进行规模化生产,探索新的消费模式。
第三,“非遗+”是人文经济释放价值的重要载体。如,当下的“国潮热”和国货名品中,非遗更多凝聚的是文化认同以及中式审美,赋予了诸多消费品新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于品质和品牌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总的来说,“非遗+”应以文化传承为根基,通过“非遗+”探索文化表达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而非简单产业化。“非遗+”所具有的促消费价值更多体现为综合带动效应。其中,更值得深思的是人文经济的意义和影响。
业界声音
“非遗+”,传统遇见未来的无限可能
李媛媛
▲ 彩塑京剧脸谱创新瓷器 赵 楠 供图
▲ 新中式时尚手包 陈 旭 供图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非遗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从“非遗+”的多元赋能到跨界融合,非遗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文化标本,而是以鲜活的姿态渗透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社区非遗工坊,老人们重拾剪纸、面塑等手艺,年轻人则在这里学习传统技艺并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其中,这种代际交流正在重塑着社区文化生态。非遗体验馆成为越来越多都市白领周末休闲的热门去处,人们在这里学习古法制香、茶道等技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慢生活的平衡点。汉服的兴起则是“非遗+生活”的典型例证。从最初的小众爱好到如今形成上百亿元市场规模,汉服不仅是一种服饰风格选择,更成为年轻人表达文化认同的载体。国际时装周上,设计师将苗绣、云锦等非遗元素与现代剪裁结合,让中国传统审美从“他者视角”回归主体表达。
二十四节气相关产品的流行展现了非遗生活化的另一种可能。从节气茶饮到应季糕点,从养生指南到家居布置,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北京同仁堂以“药食同源”为理念,将传统中医文化与现代茶饮结合。“枸杞咖啡”“罗汉果美式”“熬夜水”……这些爆款产品,成为都市年轻人“朋克养生”新选择。这种创新让非遗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岁月流淌着的美好生活”。
▲ 越窑青瓷美妆产品 孙 威 供图
▲ 白族扎染技艺制作的扇子和小马布偶 李媛媛 供图
“非遗+”让传统技艺在现代市场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在浙江宁波,传统的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打造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美妆系列产品;在浙江湖州,辑里湖丝与箱包产业相结合,成为了符合当代审美的新中式时尚手包;在云南,白族扎染技艺与家居设计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软装产品系列,远销海外。这种跨界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非遗的文化基因重构产业逻辑,实现产品价值的倍增。以苏绣为例,这项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技艺不仅与时尚产业结合,出现在高级定制服装上,更与智能穿戴设备融合,让传统纹样在科技产品上焕发光彩。
值得注意的是非遗与数字经济的结合。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将风筝与AR(增强现实)结合,扫码即可享掌上风筝体验;游戏皮肤中的传统纹样成为“Z世代”的文化符号,让年轻人在娱乐中自然地接触非遗。这种数字非遗的形态,正在打破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
非遗的跨界边界正在被不断拓展。在文创领域,非遗IP联名盲盒让收藏热与传统工艺相遇,京剧脸谱、老北京兔儿爷、风筝等通过潮玩形式获得新生。动画产业中,数字技术结合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动画表达。这些创新让传统文化成为青年追捧的“潮品”,实现了非遗的年轻化表达。与此同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的生态智慧正在被重新发掘,被应用于现代绿色建筑中;古老的农耕经验为有机农业提供借鉴;天然染色技艺为纺织业环保转型提供方案。这些探索证明,非遗不仅是文化资源,更是解决当代问题的智慧宝库。
在“非遗+”这场文化实践中,非遗保护与创新需要把握关键平衡点——既要避免因过度商业化导致的异化,又要防止因过度保护造成的僵化。以年画项目举例,老艺人坚持传统制作工艺,年轻团队则开发AR年画、动画短片等新形式,两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当年轻人穿着汉服逛博物馆,当游戏玩家通过虚拟皮肤了解传统纹样、传统节日,当孩子们拿着泥和面捏得不亦乐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文化选择,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主体性的集体智慧。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或许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
(作者系非遗策展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委会副秘书长)
责编:武玥
来源:文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