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讲《坛经》,阐发“五种禅定”真谛,第五禅最深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13:33 1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六祖坛经》《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六祖坛经》《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

六祖慧能,这位唐代伟大的禅宗祖师,虽未识一字,却凭一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子得到五祖弘忍的衣钵传承。

在南方弘法期间,他创立了顿悟禅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坛经》作为记录其言行的重要典籍,是中国佛教禅宗的根本经典,更是世界上少有的以一人名字命名的经典。

唐朝开元年间,六祖慧能在曹溪宝林寺讲法时,台下云集了来自各地的四众弟子。那日,慧能尊者面容安详,双眼炯炯有神。

“大众,我观察你们中有不少人日夜坐禅,一心想求解脱,可你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禅定吗?”慧能目光扫过台下众人。

一位面容瘦削的比丘站起身来:“弟子曾听师傅说过’定慧一体’的道理,但对禅定的真义仍不甚明了,恳请师傅慈悲开示。”

慧能微微点头:“今日我就为大众阐述五种禅定的境界,你们要用心体会。”

“世间众生迷惑不解,常以为打坐闭目就是修禅,这是第一种,外道禅。

若有人整日端坐,除了坐着不动,心中却妄念丛生,如猿猴一般乱窜,这犹如石头压草,草虽不见,根却未断。

这种禅只重形式,不明心性,徒有其表,终难解脱。”

听到这里,有几位平日勤于打坐的弟子不禁面露惭色,低下了头。

“第二种是凡夫禅。有人以为禅定就是排除一切念头,让心一片空白。这种人不知念起念灭本是自然,强行遏制反而陷入另一种执着。就像流水,强行阻断只会另寻出路,或者积蓄成灾。”

一位年轻的居士忍不住问道:“世尊,那我们修行是否就不需打坐了?”

慧能望着他,慈祥地说:“打坐本无过错,但执着于坐相就是障碍。真正的禅定不在坐与不坐,而在于你的心是否清净无染。《维摩诘经》中说:‘不必坐禅,亦不坐禅,非坐非不坐,是名坐禅。’”

“第三种是小乘禅。修行者专注于自己的一呼一吸,对外境不起妄念,心如止水。这种禅虽能得一时清净,但只是自我解脱,无法普度众生,终非究竟。”

此时,法堂之上鸦雀无声,众人屏气凝神,唯恐错过一字半句。

“第四种是大乘禅。修行者不仅自心清净,还能观照万物皆空,了知诸法实相。在尘世中修行,不被染污,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心能住、能寂,也能起用,此乃菩萨心行。”

慧能停顿片刻,环顾四周:“这四种禅各有所长,但都未达究竟。至于第五种禅定,乃是最上乘禅,也是我禅宗的心髓,若能体悟,当下即是佛。”

正当众人期待六祖进一步阐述第五种禅定的内涵时,一位中年比丘突然站起,声音颤抖:“师父,我已经打坐二十年,日夜不辍,却总感觉离解脱还很远。这第五种禅到底有何殊胜之处?能否为我们详细解说?”

慧能注视着这位比丘,眼中充满智慧与慈悲:“善哉!你的问题问到了关键处。这第五禅,乃是……”

“第五种禅,乃是’平常心是道’的最上乘禅。”慧能声音洪亮,字字珠玑,“所谓最上乘禅,不是离开日常生活的特殊境界,而是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中时时保持觉知。

吃饭时知道自己在吃饭,行走时知道自己在行走,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即是最上乘禅。”

听到这里,许多弟子面露疑惑之色。

“你们不明白?我再为你们详解。常有人认为打坐才是修行,离了蒲团就是凡夫。真正的禅定是内心时刻保持觉照,行、住、坐、卧无不是禅。正如《坛经》所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最上乘禅是超越一切相对的境界。不被清净所束缚,也不被污染所缠绕。不被定所拘,也不被乱所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此方能真正自在解脱。”

一位老比丘突然领悟:“师父的意思是,我们不应该将禅定视为特殊的修行法门,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觉照,不被外境所转?”

“正是如此!”慧能赞许道,“最上乘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你行走之时,你的心同行走;当你坐着之时,你的心同坐着。不离开当下,不追逐过去,不期待未来,这才是真正的禅定。”

“譬如大海,无论风暴如何汹涌,深处永远寂静无波。又如明镜,无论外物如何变化,镜子本体毫无增减。最上乘禅就是保持这种不动不摇的本心,同时又能随机应变,灵活自在。”

一位年轻弟子问道:“师父,这样说来,最上乘禅与前四种禅有何不同?”

慧能微笑道:“前四种禅都有所求、有所着,有修有证。最上乘禅却是无修无证,本来具足。就像虚空,本来清净,不需要再去清理;又如太阳,本来光明,不需要再去点燃。最上乘禅是回归本来面目,而非另外修得什么。”

“如何才能契入这种境界呢?”弟子们迫切地问。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慧能言简意赅,“所谓无念,不是不思不想,而是念而不执;所谓无相,不是不见诸相,而是见相而不着相;所谓无住,不是无处可住,而是住而不粘。

这三者合一,就是最上乘禅的精髓。”

慧能接着说:“有人说,定是守静,慧是生慧;守静则无慧,生慧则无定。

这是将定慧分为两物。

若作此见解,法即有二相:一个口说,一个心行,口心不相应。

定慧一体,不是二法。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定之时,慧在定;慧之时,定在慧。

若了达此理,即是定慧等学。”

听到这里,众弟子如饮甘露,法喜充满。

“最上乘禅不在寺院,也不在山林,而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挑水时是禅,劈柴时是禅,与人交谈时是禅,处理纷争时也是禅。真正的禅者,不舍世间一法,不取出世一法,心如虚空,随缘应物,无住无着。”

慧能最后告诫大众:“切莫执着于我今日所说的’五种禅’,这只是方便之说。真正的禅定无名可名,无相可取。你们若能明了此理,日用中不失正念,自然与道合一。”

说完,慧能面露微笑,闭目宁静。台下众人心领神会,有的悟道落泪,有的默然思索,有的豁然开朗。一时间,整个法堂内外充满了清净祥和的气息。

这一日的开示,让在场的四众弟子对禅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后世的修行者指明了一条直指本心的捷径。

六祖慧能的“定慧一体”、“无念为宗”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无数人走向解脱的彼岸。

‌‌​​‌​‌​​‌‌‌‌​‌​​‌​​​​‌​​‌‌​​​‌​​‌‌​‌​‌‌​​‌‌‌​‌‌​​‌​​​‌‌​​​‌‌‌‌‌​​​‌‌‌‌‌​​​‌‌‌

来源:净土莲花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