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千年怀化文明,四千年苗侗沧桑,两千年刀光剑影……撞击积淀着怀化原始的农耕文化、祭祀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千百年来,怀化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风情、巫傩戏曲、侗医苗药、山歌号子、铿锵鼟锣等为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丽红
八千年怀化文明,四千年苗侗沧桑,两千年刀光剑影……撞击积淀着怀化原始的农耕文化、祭祀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千百年来,怀化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风情、巫傩戏曲、侗医苗药、山歌号子、铿锵鼟锣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时代,怀化市委、市政府全方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接续打响怀化非遗品牌,推动740项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国家、省、市、县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助力1040人获评国家、省、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助推多姿多彩的五溪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迸发出新活力、新光彩。
保护宣传:传统文化“活”起来
融化的铁水在空中泼洒,通过高温与氧气的作用,在夜幕中如流星般绚烂夺目。“五一”期间,芷江和平湖上推出备受群众喜爱的水上打铁花,以吸引广大市民游客。而在36公里外,位于陆港一号的五溪非遗园内,缤纷奇妙的非遗元素与丰富绚烂的民俗风情,不断搅动着游客的视觉,让更多人知晓了解五溪大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溪非遗园。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丽红 摄)
怀化素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自古以来汉、侗、苗、瑶、土家等51个民族于此繁衍生息,在岁月的长河里形成了璀璨多姿的五溪文明。
长期以来,全市上下夯实非遗保护基础,大力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编制省级《怀化五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在《怀化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怀化市民族民间医药保护和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中加入非遗保护的有关内容,通过挖掘、整理、抢救、保护等措施,切实提高“非遗”保护能力和水平。
加强阵地建设与非遗传承保护。近年来,全市新建、改建数十个非遗展示传习场馆,着力提升非遗管理人员、传承人群履责能力,年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次,大力推进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10名国家级传承人完成数字化记录。编撰出版《辰州傩戏丛书》《五溪地域传统手工技艺》等非遗类专著30余部,有效提高各级传承人的责任意识和传承技艺水平,全力为非遗项目研究宣传和传播利用留下了珍贵资料。
体系构建:文旅产品“火”起来
侗锦古称“纶织”,是侗族女性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色彩艳丽、图案和谐,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内涵。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60岁的粟田梅是侗锦织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全国劳动模范。
2015年,粟田梅带头成立了侗锦专业合作社。其后毫无保留地将侗锦织造技艺免费传授给全县及周边县市区的妇女,累计培训“织女”3000多名,参与织锦的妇女年收入最高超过了3万元,平均年增收5000多元。
微缩景观,映射非遗带来的山乡变化。怀化市委、市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按照“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原则做优做实生产性保护,建设了光芒电商、粟田梅侗锦专业合作社等非遗就业工坊23个,先后举办五届市非遗购物节,组织开展“云上集市”和“非遗出海”直播等活动,推动非遗项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发力。
此外,怀化致力于推动非遗点亮夜经济建设,成功打造洪江古商城、黔阳古城、新晃龙溪晚市、溆浦雁鹅界非遗集市、中方荆坪古村河畔非遗市集等有影响力的国潮非遗街区和集市,让怀化更具烟火味。同时积极探索非遗美食、非遗文创、非遗研学等“非遗+”新模式,打造“让世界侗听”皇都实景演出等10余个非遗演艺品牌;推出“醉美瑶乡溆浦花瑶民宿之旅”“百里侗文化长廊——魅力非遗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出大戊梁歌会、鼟锣民族文化艺术节、怀化(黄岩)山歌号子节等20多项民俗节庆文化品牌;开发花瑶民俗风情体验等多个非遗深度游互动项目;实现辰河目连戏等50余个非遗项目常态化、长期化进景区展演,为广大游客奉上了可看、可听、可感的非遗盛宴。
以文促旅,以旅兴文。近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类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惠及群众超百万余人次;举办“遇见非遗”2022年湘台少数民族文创设计大赛;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拍摄,积极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原生民歌节等国内大型宣传展示活动;依托怀化理发师“晓华”,打造非遗街区,擦亮“剪美美的头发,游福地怀化”品牌,全力讲好怀化非遗故事。
(为游客提供怀化非遗美食。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丽红 摄)
为了让非遗项目走出“深闺”,怀化市文旅部门积极构建非遗宣传矩阵,在湖南日报新湖南推出《繁花·非遗怀化》系列短视频作品集,在怀化日报开办“非遗记忆”专栏,在怀化电视台开办《匠心不老》栏目,并在各类门户网站、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主动开通怀化非遗账号,提高全社会对五溪文化的知晓度和美誉度。
今年2月,怀化市博物馆新上了近200款文创产品,傩戏休闲眼罩、傩戏T恤、花瑶桃花汽车挂件等产品既展示传统文化,又融合时代特色,备受市场青睐。
发展融合:非遗项目“热”起来
以城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形。 眼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的融合,让古老的文化遗产更具科技感、现代感。
走进万达广场旁的“悦麓里”非遗特色街区,百米长街展品集结,创意墙绘与非遗文化碰撞出艺术火花,银饰、剪纸、竹编、傩面、扎染等各色传统非遗产品琳琅满目,溆浦红糖、芷江鸭、会同黑泡茶、柴火月饼、乌米粽等美食“色香味” 俱佳,置身其间,令人切身感受到了传统艺术以其流动的色彩、精美的纹理,向世人绽放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和民俗美学。
非遗街区的文化盛宴并非特例。在怀化长泥坡新村,侗锦织造、芦笙演奏、陶器制作等非遗项目主动与科学技术、非遗内核和城市美学相结合,游客可一边品尝怀化特色美食,一边参与非遗体验。
在长泥坡新村逛吃游玩的重庆游客杨辉评价道:“五溪文化绚烂多彩,在这里既能剪到美美的头发,也能感受多姿多彩的民俗。”
非遗创新是融入现代生活的活力源泉。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怀化市文旅广体局大力实施“非遗点亮城市”行动,探索“文化+科技+旅游”非遗传承发展新模式,主动搭建“玩非遗、赚积分、享怀化”的有机链路,促进非遗与“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融合,推动非遗有机融入国际陆港建设,形成怀化城市文旅产业的强引流手段,为公众提供丰富的非遗互动体验。
非遗的坚守和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怀化多层次、多形式向广大市民普及非遗文化与知识,体现的不仅是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更是以千家万户之力,守住文脉根源。
来源:湖南网信办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