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产销量双双突破310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汽车出口量达641万辆,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的地位;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 47.6%,乘用车智能驾驶装配率超过65%……这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字表明,
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产销量双双突破310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汽车出口量达641万辆,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的地位;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 47.6%,乘用车智能驾驶装配率超过65%……这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字表明,历经7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国汽车工业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世界汽车工业之巅迈进。
然而,如今的年轻人或许并不知晓,这座辉煌大厦的根基,是由一位原本对汽车一无所知,却怀着实干报国之志的革命先辈——饶斌,亲手打下的。
饶斌同志
饶斌是中国汽车工业当之无愧的主要奠基人和杰出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没有汽车工业。1950年,中央成立汽车筹备组,排摸、集聚所有汽车相关资源和人才,计划在长春筹建第一汽车制造厂。彼时,在革命事业中留下了英勇足迹的饶斌正在东北从事党政工作,但他非常羡慕那些在基层干实事的人。1952年,39岁的饶斌主动请缨,投身于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就任厂长。
在一汽的8年里,饶斌带领广大职工克服重重困难,边学边干。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他们在长春的荒野上,仅用三年时间就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结束了中国不能造汽车的历史。1956年,国产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下线;1958年,一汽又研制成功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红旗牌高级轿车。
进入60年代,面对西方封锁和中苏关系恶化的严峻形势,国家提出在“三线”生产汽车备战。饶斌再次肩负重任,在鄂西北的大山中筹建第二汽车制造厂。他大胆提出“四新”方针——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强调产品系列化和生产专业化,为二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66年,他主持制定了《第二汽车制造厂建厂方针十四条》,提出“创中国式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的宏伟目标,致力于打造好用、好造、好修、省油且保持世界一流水平的汽车。
饶斌还是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发展的引路人。改革开放后,他以其卓越的远见卓识,提出“外引内联”战略。他积极倡导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建了北京吉普车厂、上海大众汽车厂等中外合资企业,有力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现代化布局奠定了基石。
同时,饶斌提出“联营”构想,力主调整汽车产业结构。他精心规划了全国的轻型车基地、重型车基地、轿车基地等,主持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将291家企业和45万职工组成7个联营公司。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国家汽车工业低产分散的问题,还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规模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饶斌更是中国汽车人才发展的“栽树人”和托举者。在一汽建设期间,他以“出汽车,出人才”为目标,领导一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学习活动,先后组建长春汽车技术学校、领导进修班、业余文化学校、中技夜校、技术学校、司机学校等职工教育系统,让职工摘掉“白帽子”(比喻外行,或在某个领域初出茅庐、经验不足的新人),并选拔500多名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赴苏联学习,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有数据记载,当时参与一汽建设的万名技术工人,有80%是建厂后培养的。在二汽建设时期,他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再次办起了工业大学和技术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担任机械工业部领导后,他更是关心人才、重视人才培养,多次呼吁并倡导加大汽车人才培养力度,协调资源助力高校和企业办学。
他于1955年创办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是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1972年创办的二汽工人大学,发展成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1986年力促德国大众与上海同济大学开办汽车专业和研究所,还推动各汽车厂兴办至少6所中专和15家技工学校。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汽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如今几千万的汽车人才,皆是早期汽车人才火种的星火燎原。
饶斌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中功勋卓著,有人称他为“中国汽车工业之父”,有人赞他是“中国汽车先驱”。可以说,没有饶斌,就没有中国汽车工业波澜壮阔的今天。
岁月磨砺山河,精神永不褪色。
论及功绩,“从无到有建成一汽、自力更生建成二汽、引进合资战略布局”,即可概括他为中国汽车工业倾尽心力“出汽车、出人才”的35年。但当我们翻开《饶斌传记》,扒开时间的刻度,却又如此厚重。在一穷二白、艰苦卓绝的创业环境中,在饱受精神折磨的政治干扰下,那些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故事,那些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实践,那些鞠躬尽瘁、甘为桥梁的奉献精神……一件件,一桩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凝聚成了第一代汽车人的精神丰碑,成为我们当代汽车人不可忘却的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学习饶斌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一汽建设中,面对环境恶劣、技术匮乏、设备短缺和人才不足等重重困难,饶斌始终保持着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非凡韧性和战斗力。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他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创造性地采用火车头向建筑工地供热,保证冬季施工进度。技术和人才短缺时,他带领大家边建设边学习,向书本、实践、老师傅请教,甚至自己向技术工人拜师学艺。
张矛曾在《饶斌传记》中记录了饶斌在一汽工作的日常:“他全身心地投人工作,殚精竭虑,日夜劳累,有许多事情要干。他休息很少,午夜回到家,已经精疲力竭,晚饭端到面前时,他已沉沉入睡。早晨,又准时到达厂里。有时干脆不回家,就住在厂里,打会儿盹,又按第二天的学习、工序进行。早饭前学习,早饭后开始繁忙紧张的工作。……”
在二汽建设过程中,尽管多次遭遇资金短缺、技术难题和政治运动的干扰,饶斌依然坚定信念,顽强应对挑战,即使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也坚持工作,确保了二汽建设的持续推进。
我们要学习饶斌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在一汽建设中,饶斌作为厂长,深入底盘车间差速器小组参加劳动,参与技术革新方案讨论,在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两参、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经验,后经邓小平完善为“两参一改三结合”,被毛主席命名为“鞍钢宪法”。
面对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撤退,在拟订二汽建厂方案时,他不同意“复制”一汽,而是强调“聚宝”方式,聚国内外之宝建设二汽专业厂,让“老厂包建新厂”,并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使二汽技术水平高于一汽。
调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期间,他提出了“联营”的概念,就是围绕一汽、二汽、济汽、南汽、北汽和上汽,进行跨省市的联合化、规模化经营,而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如今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的雏形。
此外,他还具有前瞻开放的视野,在80年代提出“出口导向型轿车战略”,强调“进入国际市场”,为今日中国车企全球化埋下伏笔;积极推动与国际汽车企业合作,主导多项合资项目成功落地;力促技术引进与国产化,结束“产品几十年一贯制”局面。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汽车工业逐步与国际接轨,为汽车工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学习饶斌鞠躬尽瘁、甘为桥梁的奉献精神。二汽建设初期条件艰苦,他与工人同吃同住,亲自参与选址、设计和施工,常年奔波在十堰的深山老林,住草棚、吃粗粮,多次因劳累晕倒在工地。一次暴雨导致山体滑坡,他冒着生命危险指挥抢险,确保工厂设备安全。工人们感慨:“饶厂长把命都交给了二汽。” 在担任二汽主要领导期间,中央曾考虑调他到北京担任更高职务,但他婉拒了:“我的事业在汽车厂,我的根在二汽”。
他十分爱惜人才。“文革”期间,他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保护技术骨干,主动承担“罪名”,确保关键技术人员免受迫害,他说:“只要二汽能建成,我个人受点委屈算不了什么。”1973年冒着风险平反冤假错案,把被迫害的一大批老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从农场、“牛棚”请回来,安排到各级领导岗位。他的无私无畏,为二汽保存了宝贵的技术力量。
饶斌晚年身患重病,仍将工作放在首位,拖着病体走访全国各大汽车厂,撰写调研报告与战略建议。1987年,在一汽换型大会上,74岁的他深情表示:“我老了,无法投身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三次创业。但是,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桥,让大家踩着我的身躯走过,齐心协力把轿车造出来实现我们几代人的中国轿车梦。”一个月后,他病逝于上海大众国产化调研途中,成为行业的精神图腾。
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激烈竞争中,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变革浪潮下,在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攻坚时期,我们更应深思:饶斌留下的精神火种,该如何点燃中国汽车的新引擎?
首先,始终坚定信心。信心与雄心能赋予我们前行的勇气。近期上海车展的盛况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我们确实打下了一场漂亮的“汽车工业翻身仗”。饶斌建设二汽时提出的“创中国式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流的中国汽车产品”的美好愿景,已基本实现。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汽车强国的道路依旧布满荆棘,挑战重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暗流涌动;汽车产品同质化与低价化竞争日益激烈,内卷式竞争隐患犹在;供应链部分关键环节尚未实现自主可控;竞争加剧导致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承压……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坚定发展的战略定力,秉持改革开放的理念胸怀,坚定不移地走电动化、智能化、AI化、低碳化、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在竞争与合作中携手共进,共同拥抱汽车强国的梦想。
其次,坚持守正创新。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比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守正创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使命不仅要做大做强,更要高质量的发展,其核心的灵魂就是创新。一方面,我们要聚焦核心技术,围绕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进行深入的技术创新,既需要行业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更渴望有从0到1的创新突破,引领产业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敢于自我革命,以组织变革与管理创新,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组织体系,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为技术研发与国际化发展助力。同时,创新必须基于核心价值观,绝不能陷入“价格战”和“恶性竞争”的泥潭。我们要坚持行业自律,坚守道德底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中国汽车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尊重。
第三,深耕人才战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核心是技术,关键是人才。李岚清曾在《饶斌传记》序言中提到饶斌创造“一汽”奇迹,其中最重要的是抓住了人才这个最关键的一环,当时一汽汇聚了全国各地大批优秀人才,而饶斌十分尊重人才,不仅善于使用人才,而且注重培养人才,最终实现了一汽创建之初提出的“出汽车、出人才”的宏伟目标。人才对于产业的重要性,历史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在建设汽车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战略。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行业应更加重视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人才、大国工匠、青年创新团队等各类人才群体。当前,中国拥有巨大的人才红利,在人工智能时代,汽车行业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仅培养人才,还要尊重人才、善用人才,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实现“新汽车”人才红利最大化,推动中国汽车进入技术创新红利期,迎接更加辉煌的新汽车时代。
再者,强化文化建设。建设汽车强国,不仅需要技术、产品等为代表的硬实力,还需要以管理、文化等为内涵的软实力。然而,与海外汽车强国相比,中国的汽车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步伐。我们要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推广、宣传中国汽车文化,讲好中国汽车故事,将汽车文化融入汽车产品中,为产品赋予精神内涵,并将产业故事与产品同步输出到全球,在世界消费者心中播撒中国汽车文化基因。我们期待,通过加强汽车文化建设,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软实力,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成为汽车强国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写于饶斌主题展开展之际
来源:中国汽车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