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庆坚持“一粒米到一碗粉”全链条布局,构建三产融合产业生态。任美芳 摄
肇庆德庆竹篙粉,
年经济效益上亿元!
他们的财富密码是……
近年来,肇庆德庆深入实施
“非遗+”发展战略,
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庆竹篙粉”
为核心抓手,
通过全产业链融合、品牌文化赋能、
技能传承培养三大路径,
推动德庆竹篙粉
向产业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
△德庆全链融合做好非遗“竹篙粉+”产业文章。德庆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目前,德庆县域及周边制作竹篙粉的
食肆达400多家,
从业人员约3000人,
每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亿元。
全链融合提升竞争力
打造“一粒米到一碗粉”全链条布局
德庆坚持“一粒米到一碗粉”全链条布局,
立足“原材料种植-工艺革新-市场拓展”,
构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
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在播植、回龙、马圩等水稻主产区镇
建设竹篙粉专用米种植基地,
引导农民复耕撂荒地种植竹篙粉专用米,
形成从育种、种植到加工的闭环管理体系,
让“德庆米香”成为竹篙粉品质的
核心竞争力。
△德庆坚持“一粒米到一碗粉”全链条布局,构建三产融合产业生态。任美芳 摄
此外,德庆强化科技赋能,
与省农业科学院、中南大学等
联合研发竹篙粉“保鲜”“锁鲜”技术,
开发即食装、礼品装等预制菜产品,
突破传统鲜食地域限制,
扩宽竹篙粉产品市场。
△德庆竹篙粉。图源 德庆县农业农村局
通过数字化采集工程,
德庆更是建立了非遗技艺影像库,
实现传统工艺标准化传承。
深化产品集聚效应,
开设竹篙粉风味一条街,
打造竹篙粉旗舰店,
提高竹篙粉知名度、影响力。
△竹篙粉风味小吃街。图源 德庆县融媒体中心
以文化锻造非遗品牌
全省首个非遗传承竹篙粉培训基地建立
近年来,德庆建立了全省首个
非遗传承“德庆竹篙粉”培训基地,
优化提升环境规模、
教学设施及功能分区,
全面展示德庆竹篙粉历史追溯、
技艺发展、诗歌传颂、
成果展示等文化底蕴,
激发学员传承百年手艺、
发扬工匠精神、推动创新发展的使命感,
为非遗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省首个非遗传承“德庆竹篙粉”培训基地。图源 德庆发布
以“岭南第一粉”美誉为轴心,
德庆创新推出“竹篙飘香”非遗展演、
无人机光影秀等文化IP,
在德庆闹元宵民俗活动、
乡村半程马拉松等赛事活动中
设置体验摊位,
年均提供试吃超过万份。
△在德庆县2024年元宵节龙母出巡暨民间艺术大巡游中,“竹篙飘香”非遗展演上演。图源 德庆县文化馆
以德庆竹篙粉等非遗“名品”为引领,
德庆还持续深挖本地“名食材”,
推广乡村本土特色菜式,
实现“以竹篙粉促旅游,以旅游促消费”。
△德庆竹篙粉。徐小桃 摄
以人才激活就业创业动能
培育竹篙粉特色产业人超千人
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庆竹篙粉制作技艺传承和
规范化发展为切入点,
德庆坚持打造专业、用心、用情的
德庆“非遗+粤菜师傅”培训就业品牌。
△省级非遗德庆竹篙粉技艺传承培训基地。图源 肇庆人社
通过开办制作技能创业培训班,
免费教授德庆竹篙粉传统制作技艺
以及白粥、猪杂、蒸排骨等
配套粤菜制作技能,
并精心策划“驰名浇头竹篙粉”
“五色竹篙粉”等特色主题课程。
目前,德庆县已高标准培育“德庆竹篙粉”特色产业人1192人,带动近百名群众进入德庆竹篙粉从业队伍,培养的非遗传承人遍地开花。
△德庆县竹篙粉。图源 德庆发布
此外,德庆创新推出
“1+1+3让爱回家”
职业技能提升服务。
即1次免费培训班,1次“协会+酒店+机构”就业指导,3项暖心服务:创业政策扶持、专业老师驻店指导、派发“就业大礼包”,让学员享受免费培训、获得就业指导,还能申请创业补贴,形成“非遗传承+技能提升+就业创业”的良性联动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
德庆竹篙粉由大米磨浆制成,
相对其他精制面食,
热量相对较低且富含碳水化合物,
在控制份量、合理搭配的前提下
可作为减肥期主食的替代选项。
滑而不腻,爽口弹牙。
这样的肇庆美食,
你吃过吗?
闲暇时间,来吃上一碗吧!
来 源:南方+(记者 刘舜欣) 德庆发布 肇庆人社
编 辑:李雪妍
来源:肇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