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描述了塞北边陲壮阔雄奇的景象,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书写下无数激昂壮烈的诗篇,其中尤以起源自塞北草原大漠的北方各少数民族贡献最为突出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描述了塞北边陲壮阔雄奇的景象,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书写下无数激昂壮烈的诗篇,其中尤以起源自塞北草原大漠的北方各少数民族贡献最为突出。从公元前3世纪起,这些少数民族纵横大漠、追光逐日,与中原既有征战、又相融合,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书写了历史变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由作家汪明军撰写的《长河落日耀金戈: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征战史例》依托丰富的史料和细节考证,通过氐、突厥、焉耆、沙陀、契丹(辽)、女真(金)、党项(西夏)、蒙古、瓦剌这9个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例,解读每一次战事背后的天下形势和格局,为读者呈现出一副线索清晰的中国古代边塞史。
让我们通过阅读,回望中国千年边塞历史。
阿瓦尔古丽的传说:
柔然人的兴衰
“远方的人请问你来自哪里,你可曾听说过阿瓦尔古丽。她带着我的心,穿越了戈壁,多年以前丢失在遥远的伊犁。”优美动人的旋律,来自一曲《新阿瓦尔古丽》,伴随着歌声我们不仅熟悉了美丽的伊犁,也揭开了一段遥远的记忆。歌词中的阿瓦尔是古代欧亚大陆一个游牧民族,其在六世纪下半叶以匈牙利平原为中心建立帝国,到六世纪末达到极盛时期,公元626年几乎占领君士坦丁堡。而阿瓦尔人的先祖,就是公元四世纪后期到六世纪中叶曾经统治蒙古高原,并严重威胁中国北朝的草原帝国——柔然。柔然上承匈奴、鲜卑,下启突厥、回纥,和以上几者相比,并不为大众所熟识。其疆域极盛时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北魏时期东北少数民族,其地在室韦以西,柔然以东,大约在今乌珠穆沁旗境内)相接,东南与发源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麓诸国臣服。关于柔然起源有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诸说。如《魏书·蠕蠕传》提及蠕蠕(即柔然)为“东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宋书·索虏传》《梁书·芮芮传》均认为柔然是“匈奴别种”;而《南齐书·芮芮虏传》则以为是“塞外杂胡”。但史家推测柔然可汗郁久闾家族祖先来自拓跋鲜卑。北魏正光元年(520),柔然可汗阿那環拜见北魏孝明帝元诩时自称“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并得到了孝明帝的认可,抛开北魏皇帝政治笼络心态不谈,今天普遍认为柔然民族的主体成分源自“东胡—鲜卑”系,这与“丁零—敕勒”系的突厥有着本质差异。
郁久闾家族的先祖曾被拓跋鲜卑俘虏,因为年幼头发很短,与都留着长辫子的拓跋部男子有着很大区别,因而被称为“木骨闾”,即秃头之意,后在战乱中隐姓埋名改为“郁久闾”,自后子孙便以此为姓。早期的柔然民族势力弱小,只能依附于更强大的政权或部落,曾先后臣属于拓跋鲜卑、前秦、匈奴铁弗部。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鲜卑王子拓跋珪乘机复国建立北魏,柔然人又被北魏重新征服。此时的拓跋珪已经志在中原,战胜后燕之后,拓跋珪逐渐占据了今山西、河北等地,为便于控制,他将北魏的国都从塞外迁到了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值此良机,柔然人迅速壮大,其首领郁久闾社仑攻破敕勒诸部落,尽据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水草丰茂的地区,接着又袭破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余部拔也稽,整个蒙古高原和周围诸民族纷纷降附。柔然势力所及“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与北魏隔长城相望,北魏天兴五年(402),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并仿效北魏,立军法、置战阵,整顿军队,建立可汗王庭,使柔然迅速由部落联盟进入早期奴隶制阶段,一个强大的柔然汗国就此诞生。社仑雄才大略,在他的领导下,柔然人积极学习周边先进文化,与各部族兼容并蓄,实力迅速增强,并不断对北魏进行骚扰和侵掠。始光元年(424)八月,柔然可汗大檀闻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率六万骑攻陷了北魏故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北和林格尔土城子)。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骑兵增援,一度也被柔然大军重重包围。虽然在太武帝指挥下,魏军最终打退了柔然攻势,但强大的柔然无疑已成为北魏初年最严重的边患。为此,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代不断北伐,尤其是太武帝拓跋焘曾十一次讨伐柔然。神䴥二年(429)五月,北魏兵分两路远征柔然,太武帝出东路,平阳王长孙翰出西路,两军会于柔然王庭。此战,魏军远出平城三千七百里,横扫了柔然境内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的诸部落,柔然可汗大檀惊惧西逃,后不知所踪。原本臣属于柔然的高车诸部前后降魏者计三十余万落,魏军缴获戎马百余万匹。
在魏军连年打击下,柔然实力不断衰弱,原本臣服的各部落时有反抗和逃亡。太和十一年(487),原属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率十余万落西迁至车师一带,自立为高车国王,脱离了柔然的统治。柔然逐渐由盛转衰,和北魏也进入和平时期,直到正光五年(524),北魏爆发了六镇大起义,应北魏皇帝之邀,柔然可汗阿那環率军击溃六韩拔陵所率之义军。在镇压六镇起义军过程中,柔然势力不断壮大,重新占据了漠南地区。阿那環自称敕连头兵豆伐可汗,向西击败了因内乱而日益衰弱的高车国,柔然一度迎来复兴。
六镇大起义对于北魏王朝是灾难性的,虽然农民起义军被镇压下去,但强大的北魏也走向了分裂。永熙三年(534),北魏孝武帝从洛阳奔入关中,北魏随即分裂成东、西魏,分别由权臣高欢和宇文泰控制。东、西魏之间常年互相攻伐,为了避免腹背受敌,高欢、宇文泰竞相与柔然结好。阿那環周旋其间,左右逢源,先后与东、西魏通婚,接受双方的馈赠。如宇文泰派散骑常侍贺若谊(隋朝名将贺若弼之叔)出使柔然,与阿那環达成协议,由西魏文帝迎娶阿那環之女为皇后,并把宗室之女嫁给阿那環之弟。柔然和西魏成了姻亲,这自然是东魏不愿看到的,碰巧柔然公主嫁入西魏不久就突然去世,东魏乘机抓住这点大做文章。高欢的使者在阿那環面前指出柔然公主是被西魏文帝和他的废后乙弗氏所谋杀的,沉浸在丧女之痛中的阿那環顿时怒火冲天,当即与东魏和好,转而进攻西魏。
西魏大统六年(540),柔然军队大举南下,扫荡了黄河以东的西魏领土,随后西渡黄河直扑关中,兵锋抵达夏州。宇文泰无奈只得要求文帝杀掉了废后乙弗氏,给了柔然一个交代。经过此事之后,柔然和东魏关系不断密切,阿那環为太子庵罗辰迎娶了东魏乐安公主,又把孙女嫁给了高欢第九子即后来的北齐武成帝高湛,后来更是把小女儿嫁给了高欢本人,使她成了东魏丞相、渤海王正妻,有了多重姻亲关系的东魏与柔然关系进入了“蜜月期”。殊不知就在此时,为了破解困局的宇文泰悄然在柔然后方打开了一个致命的突破口,柔然汗国的丧钟即将敲响,而东北亚大陆的格局也将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书写下无数激昂壮烈的诗篇。从公元前3世纪至6世纪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民族纵马驰骋在整个华北地区,互相兼并、彼此融合,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本书节选了隋朝与突厥、辽与西夏、蒙金野狐岭战役等部分北方少数民族少为人知的战史战例,以征战述变迁叹兴亡,旨在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文明融合统一的历史发展。
▪ 作者简介
汪明军,1988年生于浙江金华,九三学社社员,2011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获管理学、法学双学士,2016年毕业于湘潭大学,获管理学硕士,现工作于金华市机关。爱好中国古代历史,谈史论史、笔耕不辍,曾在《战争事典》《铁血文库》《国家人文历史》等知名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现为金华作家协会会员、金华网络作家协会理事。
- THE END -
来源:团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