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指明方向。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的壮阔征程中,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始终以“文明培育与基层治理双向赋能”的实践自觉,将运河文脉的千年积淀转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指明方向。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的壮阔征程中,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始终以“文明培育与基层治理双向赋能”的实践自觉,将运河文脉的千年积淀转化为文明实践的现代动能。
从“献血达人”苏大伟到“逆火英雄”缪梅清,从“江南文化一枝花”强银娣到“孝老爱亲”马建妹……自2008年中央文明办定期推评“中国好人榜”以来,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先后涌现出7位“中国好人”、4位“江苏好人”、21位“无锡好人”,好人数量领跑全市乡镇,注册志愿者超3万人,志愿服务覆盖率达98%。这些平凡英雄用行动诠释:新时代的文明高度,正由无数凡人微光共同托举。
溯善源 先贤美德历久弥新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京杭大运河的千年桨声里,激荡着这片土地的文明基因。在元明交替年间,洛社五牧人强以德致仕之后,乐善好施,他办义塾、设义庄、捐义冢、浚义井,这“四义”工程如文明火种,让善念在运河之畔生根发芽。
在江南水乡的肌理里,“石塘湾”正是善德之根滋养出的文明结晶。当年,孟里孙氏族人感怀康熙帝圣恩,倾囊捐资在运河畔筑就石驳岸。百年后,实业家、慈善家孙鹤卿富而思源,将皋桥至关帝庙三四公里的运河堤岸全线砌石。当年运河沿岸都是泥岸,唯有这一段是整齐而坚硬的石驳岸,而且运河在这里往里拐了一个弯,所以便有了“石塘湾”这个名字。这些石驳岸为运河边的纤夫留下坚实的行走路基,当过往商旅望见这段青灰色的石堤,便知已到“积善成德”的仁德之乡。
岁月悠悠,京杭大运河奔涌不息。河上的洛社大桥曾在战火中化为废墟,却因李金镛倾其7万两白银重建而再获新生。从多次义捐赈灾,安抚灾民到漠河开矿,这位被漠河百姓尊为“金圣”的江南士子,他的善举犹如一粒火种,由江南水乡燃向中原大地最终照亮“神州北极”。当斑驳的石桥再次承载起南来北往的脚步,奔腾的运河水将李金镛的义举化作传递善念的精神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成为洛社人心中永恒的灯塔。
运河文化的滋养,培育出独特的“工商善举”传统。清末民初,实业家匡仲谋践行“抵制外货、振兴国货”的理念,在上海创办“蓬莱国货市场”,这项持续20余年的商业反哺教育模式,最终在家乡建成匡村中学,开现代乡村教育之先河。而在华圻村,丁熊照家族三代人接力捐资助学,设立的“丁天立奖学金、奖教金”激励着莘莘学子。这种“富而有责、富而有义”的精神传承,为今日“好人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注脚。
或造福桑梓或舍己救人或敬业奉献或热心公益,好人的事迹涤荡人心,值得学习践行。“我们不仅要守护好历史的善源,更要让善念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惠山区洛社镇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育善念 好人文化落地生根
这片热土从不乏好人。进入五秦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缪梅清以“现场讲述+情景再现+互动问答”的方式,“全息式”地带领青少年重现火场救援场景。这种沉浸式教育,正是惠山区洛社镇创新打造的“好人工作室”特色课堂之一,也是构建“好人文化生态圈”的生动缩影。
时代进步需要道德风尚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好人力量推动。惠山区洛社镇创新培育壮大好人队伍,打造品牌化、专业化、长效化好人服务机制。连续11年开展“候鸟益+”服务项目,致力于为新市民子女和双职工子女提供暑期托管服务;自主研发青少年志愿者培训课程体系,“薪火相传”赋能项目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爱与善的种子;打造“江南文化 运河流芳”运河文化推广服务项目,抓实“留古、承古、弘古”三大行动,让千年文化焕发新生机。
好人文化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惠山区洛社镇优化阵地,建强“好人”根基。建立“志荟高新”好人联盟工作室,通过资源共享、团队共建、人气共促的三维联动模式,精心打造“好人广场”“好人楼道”“好人长廊”等沉浸式实践阵地28处,搭建“好人孵化”平台,定期开展事迹宣讲、道德评议、志愿服务等活动500余场,将“好人效应”进一步放大。一人一品,深耕品牌建设。建立“一人一品牌”培育模式,形成党旗红乐老助困、苏大伟热血捐献、缪家军义务消防、轻骑兵先锋歌者等12个志愿服务品牌,构建涵盖医疗急救、消防安全、文化传承、孝老爱亲等领域的好人服务矩阵。抱团行善,推进全域联动。将好人文化深度融入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构建起“好人带动、群众参与、全域协同”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根据各村(社区)实际情况,确定好人轮值制度,由各级好人引领“一月一主题”开展志愿服务,形成“1+N+X”治理模式(1个好人联盟工作室统筹,N个村〈社区〉联动,X个特色项目支撑),通过“固定服务日+流动服务站+云端微公益”三维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志愿服务圈,延伸基层治理,不断激发居民自治能力及公益服务热情,着力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通过一个好人带动一批好人,让一批好人影响整个城市,“好人力量”正源源不断转变为群体实践。
崇善举 弘德扬善蔚然成风
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洛社人将好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善行义举如潮。上午6点,“幸福直通车”准时驶向农贸市场,车上志愿者或搀扶老人或提醒坐稳……这趟坚持了11年的公益公交,不仅让居民们享受到了舒适、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务,还以幸福文化打造为目标,利用车身喷涂、幸福贴士等内外布置,将“好人”、模范典型作为传播主题,以“沉浸式”的文明宣传形成浓厚的崇德向善氛围,引导和带动广大乘客感同身受,继而积极投身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先后带动了2万多人注册成为志愿者,实现了惠民和传播好人文化双赢。
近年来,惠山区洛社镇多样宣传“树”好人,让凡人善举遍地生花: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扬好人事迹,编创三句半、情景剧、小品50余个,受众2万余人;创新理论宣讲模式,开设好人讲堂,身边好人志愿服务总队12支队伍分享志愿服务心得,传授文明实践体悟,让好人好事的正能量得到充分释放;开设专题专栏,多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对身边好人推荐推选、点赞评议、学习宣讲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好人事迹被主流媒体广泛传播,让更多平凡人的感人故事成为“顶流”。
德不孤,必有邻;德有邻,必成景。一个个好人被善待、得好报、获嘉奖,是对弘扬“好人文化”最有力的宣传和推动。惠山区洛社镇真情实意“敬”好人,让好人精神熠熠生辉:编制颁发《道德模范和志愿者礼遇十条》,进一步扩大激励褒奖的范围、层次和力度;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故事巡演、“七进”等活动,引导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风尚;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列为节日走访慰问的重点对象,积极构建德者受尊、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如今,惠山区洛社镇更是致力于打造“首善之镇、好人之城”,秉持“选树一个,带动一批”的宗旨,常态长效推动各类文明活动迸发巨大、广泛文明能量。这里以1个“幸福义工”志愿服务总站、111个志愿服务基地、27个基层志愿者服务站为基底,汇聚128支专业志愿服务队、100余个特色公益项目,以“周周有服务、月月有主题、季季有品牌、年年有创新”的节奏,年均开展活动1800余场,吸引8万余人次志愿者参与,精准服务残疾人、高龄空巢老人等群体9000余人。数据显示,2024年全镇志愿服务参与人数同比增长35%,群众满意度达100%。
“与善人游,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有润”。崇德向善的徐徐清风,吹拂着洛社大地。“好人”由个体到群体、由现象到风尚、由品牌到文化,已成为洛社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接下来,惠山区洛社镇将聚焦以“善育”铸魂,培育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以“善治”塑形,创新多元参与的文明实践模式;以“善成”惠民,构建浸润心田的文明生活场景的建设思路,融合幸福义工品牌,串联幸福大讲堂、幸福会客厅、幸福茶吧等多个功能,打造城市文明实践综合体,让“善”的基因融入城市肌理,让“德”的光芒照亮百姓生活。
洛宣
本文来自【新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