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辽宁男篮半决赛爆冷出局后,一场关于"专业篮球人该不该批自家球队"的争论正在发酵。当杨鸣用"国企私企论"回应马健的尖锐批评时,本以为能堵住悠悠之口,没想到杨毅团队却半路"杀出来",看似蹭流量的反击,却实实在在戳中了辽宁队的两大命门。
辽宁男篮半决赛爆冷出局后,一场关于"专业篮球人该不该批自家球队"的争论正在发酵。当杨鸣用"国企私企论"回应马健的尖锐批评时,本以为能堵住悠悠之口,没想到杨毅团队却半路"杀出来",看似蹭流量的反击,却实实在在戳中了辽宁队的两大命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啃老战术"把中生代球员逼成"板凳观察员"
马健那句"辽篮训练水平怎么进的四强"虽刺耳,却撕开了杨鸣执教最致命的伤疤——不敢用新人。38岁的韩德君、34岁的李晓旭场场打满30分钟,而26岁的刘雁宇上赛季明明证明过自己,本赛季却连垃圾时间都难得上场。花大价钱从清华引进、美国特训一年的张陈志峰,更是直接被按在替补席当"吉祥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让人唏嘘的是锋线培养:28岁的鄢手骐关键战总掉链子,却牢牢占据轮换;赵率舟、俞泽辰这些曾被寄予厚望的新星,要么被交易要么被弃用;连总决赛露过脸的李虎翼,本赛季也彻底消失在轮换名单里。球迷忍不住吐槽:别人家教练是"用人不疑",杨指导是"只疑不用",五年就练出个"玄冥二老"的接班人,这培养效率实在说不过去。
二、外援选援像开盲盒?240万美金砸出"性价比倒数"
如果说新人培养是"内功不足",那外援选择就是"致命外功短板"。当北京队用耐心把常规赛平庸的奥莫特养成半决赛杀器时,辽宁队却在"换外援如换刀"的路上越走越偏:240万美金的弗格确实稳定,但对比广厦队性价比拉满的琼斯、深圳队大杀四方的萨林杰,这份"顶薪"显得格外刺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让人费解的是"裁人如儿戏":阿丘尔、沙约克这些国际级球员,代表辽宁队打了不到10场就被匆匆送走,理由竟是"不适合体系"。结果呢?当广厦用强硬内线绞杀辽宁禁区时,身高2.13米的阿丘尔正在其他联赛大杀四方。有球迷算了笔账:一个弗格能买两个布朗+三个杰曼,杨鸣的外援眼光,真该好好补补课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争议背后:流量时代的"真话难讲"
杨毅团队这次"跨界开炮",虽然带着点直播流量的套路,但句句都戳在辽宁队的穴位上。培养新人需要勇气,选援更需要眼光,当一支老牌强队开始依赖"吃老本",当教练把输球理由归结为"体制差异",或许才是真正危险的信号。
现在的辽宁队就像一辆底盘扎实却发动机老化的汽车,明明后备箱堆满了新零件(年轻球员),工具箱里也有好工具(潜力外援),却因为司机(教练组)的固执,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手超车。这场争论到底是"同行相轻"还是"忠言逆耳"?或许正如球迷说的:敢在自家球队输球时说真话的人,比那些只会喊"永远支持"的漂亮话,更值得尊重。
你觉得杨毅团队这次是"蹭流量"还是"说真话"?辽宁队的这两大问题,真的只是教练的责任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晓宇电影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