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红旗太平洋舰队作为俄海军在亚太方向的核心战略集群,其潜艇部队的现代化进程始终是国家海洋安全体系的关键支柱。近年来,随着“北风之神”“亚森”等新一代潜艇的批量列装,太平洋舰队水下作战力量正经历冷战后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本文从发展脉络与现代化进程、核心力量构
作者: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周樾枨
俄罗斯红旗太平洋舰队作为俄海军在亚太方向的核心战略集群,其潜艇部队的现代化进程始终是国家海洋安全体系的关键支柱。近年来,随着“北风之神”“亚森”等新一代潜艇的批量列装,太平洋舰队水下作战力量正经历冷战后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本文从发展脉络与现代化进程、核心力量构成与装备迭代、战略价值与未来布局三个维度,解析这一军事变革的技术逻辑与地缘意义。
苏联解体后,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力量收缩期。至2010年,其核潜艇规模较冷战峰值缩减70%,仅存包括667BDR型战略核潜艇与949型巡航导弹核潜艇,技术代差显著。2011年,俄国防部启动《2020年前海军发展规划》,将太平洋舰队列为优先换装对象,核心目标是重建“核常兼备、新旧协同”的水下作战体系。
至2024年现代化进程取得标志性突破。首先是战略核力量加快迭代,第25红旗纳希莫夫勋章战略导弹核潜艇师于2023年完成全建制换装,6艘667BDR型“卡尔玛”级潜艇全部退役,取而代之的是5艘955型“北风之神”级核潜艇,标志着海基核威慑力量的跨代升级;接续而来的是常规潜艇的迅速更新,第19独立潜艇旅成为首个全现代化柴电潜艇部队,4艘877型“比目鱼”级潜艇退役,6艘636.3型“华沙人”级潜艇于2019-2024年陆续入列,实现区域反潜与近海作战能力的质效提升。
图11 “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战略核潜艇发射R-30“布拉瓦”导弹
同时,多用途力量走向过渡,第10潜艇师进入新旧装备并行期,5艘949A“安泰”级与4艘971“狗鱼-B”级核潜艇正接受中期升级。2艘885M“亚森”级新型核潜艇已服役,预计2027年前形成“三代半+四代”混合编队。
图22 “莫扎伊斯克”号潜艇出厂前画面
目前,对应"核常兼备、新旧协同"的水下作战体系要求,俄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的作战潜艇主要有三种,分别承担战略核威慑、常规作战主力和多用途打击任务。
作为战略核威慑基石的955型"北风之神"级核潜艇,水下排水量达2.4万吨,采用OK-650型压水堆作为动力系统,潜深450米,其噪音水平降至108分贝,较前代降低20%,隐蔽性显著提升。该艇配备16单元D-30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可搭载R-30"布拉瓦"潜射洲际导弹,这种导弹具备8000公里射程并采用分导式多弹头设计,是实施"二次核打击"的核心武器。在作战部署上,"北风之神"级以维柳钦斯克基地为核心,依托鄂霍次克海"冰下堡垒"进行隐蔽部署,既能在北极航线执行战略值班,也可前出至太平洋中部,具备连续7昼夜的战备巡航能力,是海基核威慑力量的支柱。
图3 3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太平洋舰队的首艘“北风之神”级潜艇
承担常规作战主力任务的636.3型"华沙人"级柴电潜艇,采用"水滴型"艇体设计,水下排水量4000吨,潜深300米,其动力系统整合了燃料电池AIP技术,使水下续航时间提升至400小时,无需频繁上浮充电,适合在浅海区域长时间潜伏。该艇装备"俱乐部-S"反舰导弹系统(射程220公里)与TEST-71型线导鱼雷,噪音控制在110分贝,能够在日本海、黄海等复杂水文环境中隐蔽机动。其战术定位聚焦于反潜巡逻、破交作战与港口封锁,有效弥补了核潜艇在浅海区域的机动劣势,与水面舰艇编队配合形成"区域拒止"能力,成为中近海常规作战的骨干力量。
图4 4 “华沙人”级“乌法”号柴电潜艇
而作为多用途打击新锐的885M"亚森"级核潜艇则在性能上实现了全面突破。该艇水下排水量1.38万吨,潜深达600米,采用泵喷推进技术将噪音降至95分贝以下,静音性能优于多数现役核潜艇。其武器系统具备极强的通用性,"口径""缟玛瑙""锆石"导弹复合发射系统可分别执行对陆精确打击、超音速反舰和高超音速反舰任务,同时兼容533/650毫米鱼雷发射管,支持重型鱼雷与特种作战装备投放,能够适应远洋反舰、对陆攻击乃至特种作战支援等多元任务。在列装进程上,首艇"新西伯利亚"号(K-573)于2021年服役,二号艇"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号(K-571)2023年入列,三号艇"彼尔姆"号已下水,四号艇"符拉迪沃斯托克"号计划2027年交付,正逐步替代服役超过30年的949A/971型老旧潜艇,成为未来远洋作战的核心力量。
在核威慑与全球打击方面,第25师“北风之神”级潜艇通过北极-太平洋双方向机动,形成对北美、东亚目标的跨洲际核威慑,与“萨尔马特”陆基导弹、“图-160M”战略轰炸机构成立体化核反击体系。其次在区域控制与航道安全方面,第19旅“华沙人”级潜艇强化对宗谷海峡、津轻海峡的监控,配合S-400岸基防空系统,构建“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作战圈;第10师多用途潜艇负责北方航道(NSR)护航,打击敌方水面舰艇与商船目标。对于技术不对称优势方向,未来计划部署“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由09851型“别尔哥罗德”级核潜艇搭载),可在敌方沿海制造放射性海啸,形成“超视距战略威慑”,补充传统潜艇的打击手段。
然而,俄太平洋潜艇舰队缺陷依然明显。一是技术代差压力,949A“安泰”级潜艇(1980年代设计)缺乏隐身涂层与智能声呐系统,在美日P-8A反潜机、“海自”苍龙级潜艇的联合搜索下,生存概率较“亚森”级低40%;二是作战单位数量不足的问题,现役的柴电潜艇数量仍少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22艘。三是地理环境限制,鄂霍次克海冬季冰封期长达5个月,潜艇需绕行1200海里经宗谷海峡进入太平洋,易遭日本“亲潮”级潜艇伏击;北极航线水下地形复杂,实时水文数据积累不足,影响高速机动与隐蔽接敌。
对此,俄国防部也进行相关计划部署以改善目前遇到的这些问题。一是装备体系的优化,在战略层,第25师“北风之神”级规模增至8艘,实现“一艇一值班”常态化威慑;在战役层,第10师完成885M型潜艇替换,构建“亚森”级为主、971型为辅的多用途打击群;最后在战术层,第19旅补充2艘636.3型改进型潜艇,强化锂电池AIP系统,续航力提升至600海里。二是作战体系创新,要建立“潜艇-卫星-无人机”协同网络,通过“球体”卫星星座(2025年部署)实现水下目标实时定位,依托“猎户座”无人机群实施反潜侦察前置预警,缩短目标打击链至15分钟以内。三是地缘战略延伸,俄罗斯将深化与朝鲜、越南的潜艇技术合作,在金策、金兰湾建立前进基地,形成对马海峡、南海的双方向牵制;强化北极“五国机制”话语权,通过潜艇联合巡航巩固俄在NSR的军事控制权。
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的现代化,不仅是装备序列的更新,更是俄罗斯在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新定位。通过“北风之神”的隐蔽核威慑、“亚森”级的精确打击与“华沙人”级的区域控制,俄正构建“核常融合、远近兼顾”的水下作战体系。尽管面临技术瓶颈与资源分配挑战,这一进程标志着俄罗斯从“近海防御”向“远洋威慑”的战略转型,为全球海洋安全格局注入新的动态变量。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的发展走向,给国家的军事建设和改革带来深刻的经验启示。未来,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的发展走向,将成为观察大国海权博弈与战略稳定的重要风向标。
文章来源:国防科技大学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
辅导教师:马建光
来源:中华网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