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内,一个距离上海浦东机场约130公里的“特殊机场区域”正在改写长三角的物流版图。这里建成了全国首个跨省市、跨关区航空前置货站,这项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突破多项制度障碍的改革,为苏州企业实现了“零时差”出口,货物在家门口“起飞”的可能。
惟改革者进,
惟创新者强,
惟改革创新者胜!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中国改革现场》
——纪录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
央广网北京5月12日消息(记者丁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在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内,一个距离上海浦东机场约130公里的“特殊机场区域”正在改写长三角的物流版图。这里建成了全国首个跨省市、跨关区航空前置货站,这项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突破多项制度障碍的改革,为苏州企业实现了“零时差”出口,货物在家门口“起飞”的可能。
苏州没有机场,但并不妨碍每年货物从这里出发,飞向世界各地。
“货物送到我这儿,就相当于送到了机场。”
4月底,记者在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看到,一批园区内企业的汽车显示器玻璃正在陆续进场,进行出货前的准备工作。这批货物总计19托,每托约295公斤,计划走空运出口捷克。在走完理货、包装加固、转关报关、海关查验等流程后,它们将经过安检进入由绿色隔离网封顶围住的出港作业区,并直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无需再进行安检便可起飞。也就是说,货物在苏州已经跨省提前完成了起飞前的几乎所有工作。
参与前置货站运营的苏州工业园区航港物流总经理吴雪瑾向记者表示:“货物送到我这儿,就相当于送到了机场。货送进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要不要查验,如果要查验就在这儿查验,查验完就立刻过安检,一分钟不耽误。过了安检以后,根据机场的要求,该组板的组板,该加固的加固,车子也是无缝对接的,直接就把货送到上海机场了。”
在原有模式下,苏州企业的货物需先送到上海代理库进行理货、制单、贴唛,再到上海机场货站进行海关查验、安检,现在这部分工作可全部在位于苏州的前置货站内完成。据测算,新模式较原有模式可节约物流时间12至24小时,降低地面物流成本约10%至30%,这对于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为核心产业的苏州工业园区企业非常友好,可谓省时省钱“看得见”。
“前置货站还为企业省去了一些额外的‘隐形成本’。如果货物拉到上海去之后再进行安检,万一单证有问题,或者安检的时候发现货物有什么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我们处理起来也会比较麻烦。如果在前置货站,我们就可以及时处理。”园区企业、信达生物制药集团物流负责人虞健英告诉记者。
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由一座老仓库改造而成,用吴雪瑾的话说,他们花了1年时间将130公里外的上海机场货站“完美复制了过来”。这种“复制”,既包括原有的功能分区和流程设置,更包括将安检等级最高的机场安检从上海前移至苏州后——所有标准的“复制”,人员、系统、设备全部要符合民航、机场及海关标准。
记者在现场看到,为统一标准、确保安全,上海机场的安检人员被“前移”至货站负责安检工作,苏州、上海两地海关创新“安全智能锁”实现转关模式中的“自动核销”,海关与民航又通过共建联网系统完成了对货物运输全流程的双重监管。通过这些方式,货站实现了安全的闭环。
园区海关关员对前置货站业务运行开展实时监控
“这个项目立足于长三角的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高端制造业的出口,对于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这一类要走空运渠道的、对通关时效敏感性强的产业,实现了提速,此外这个项目还促进了生产要素在长三角范围内的高效流动。”南京海关所属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关长曹勇新说。
“70%的工作是在协调”
2024年11月,商务部正式印发《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若干措施》,这份文件部署了14条锚定园区未来方向的具体举措。其中第2项写明“支持具备条件的长三角区域城市机场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前置货站”。 文件中的不到30个字,在现实落地过程中却涉及海关、民航、机场、公安、园区等多部门、多系统和苏州、上海异地操作。
根据国际机场协会(ACI)今年4月发布的全球机场货运量排名,可以看到2024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年货邮吞吐量为377.83万吨,首次超越美国孟菲斯机场跃居全球第二。其实这份排名在业内也有“全球最忙货运机场”排名的称号。一年377万多吨对一座机场又意味着什么?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货运站有限公司生产总监史晔炜向记者坦言,目前机场的货运压力主要在旺季,也就是每年9月开始的4个月,货运量约占全年的40%。这意味着,机场需要纾解压力。“可能到时候安检机不够、通道排队时间长、场地有限、人力设备资源受到限制等。这时候前置货站的价值就出来了,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可以从另一边的桥先过河,过了河再汇总。”
园区想帮企业快速出货,机场需要纾解压力,双方对于前置货站的建设都“志在必得”。建设货站第一步,先得有图纸。然而,这个“联盟”一上来就碰到了最大的困难——没有先例可循。“要将民航安检前移到130公里之外的苏州,就要突破现有的规章和政策,”苏州工业园区航港物流副总经理王国强说,在大量调研、走访和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前置货站在设计标准上决定:“从严”。
最终,图纸的设计参考了我国机场安全保卫设施建设的核心规范即7003标准,并将安全等级做到最高,小到货站内的绿色隔离围网密度,也从标准规定的3*3厘米改成了1*1厘米,还做了封顶处理,确保货物安检后进入全封闭区域。
货站内的绿色隔离围网密度为1*1厘米,并做了封顶处理
货站建好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如何确保货物从苏州到上海机场之间驳运的绝对安全呢?这段完成安检后的路上,人怎么管?车怎么管?货又怎么管?
史晔炜记得,当时唯一可以参考的是上海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两场间货物转运方案经验,但尚不涉及跨省;此前上海机场在苏州、昆山也都设有异地货站,但到机场还需进行二次安检。要想一次完成海关、机场都认可的安检,需要协调各部门、各系统和条线。“70%的工作是在协调。”他说,“当出现了需要攻坚的难题,就把问题一个个列清楚,各部门联合研讨。”
“我们最密集的时候一个月开了两次协调会,很不容易,上下半月各一次,这是很正式层面上的,我们自己还要基本保持每天通话。在见之前已经有充分沟通了,民航局知道过程是怎么建的,而且也实地看过好几次。”史晔炜说。
130公里,车程一个半小时,是苏州工业园区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距离。最终,在各方持续不懈的努力下,前置货站打通了货物出口前的“最后一段路”。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公安局副局长郑东向记者透露了最终的解决方案:“在货邮接受安检后,装入封闭厢式货车或集装箱,我们在车内安装大量的安防系统,比如设置了静态全覆盖视频监控、厢体异常开启报警系统、电子签封,运输途中我们用GPS定位跟踪和电子围栏系统、语音通信系统、车辆监控和调度系统等,确保运输途中安全无忧。”
货物在前置货站安检后,会“乘坐”符合民航和海关监管要求的专用卡班直达机场
2024年12月,上海机场集团向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提交了一份101页、4万多字的《上海机场—苏州工业园区前置货站航空安保管理方案》,后几经修改,4个月后,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下发《民航局关于同意开展苏州前置货站至上海两场航空货邮地面驳运安保试点的批复》。
一个新的模式诞生了。
为企业向国家争取政策
2024年,苏州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6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8%,分别占全国、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的6%和46.6%。这其中,苏州工业园区进出口占比超1/4。苏州工业园区拥有超3000家外贸企业,年进出口货值约1000亿美元,超过60%的货物需要发空运。
没有机场的苏州,空运一直是短板,也是园区的痛点。早在前置货站运行前,为扩展企业货物空运渠道,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探索了多种模式,包括2002年建虚拟空港(SZV),2019年建空运直通港,2023年建苏州航空货运中心……但始终未突破在属地完成所有操作,最终园区决定向国家争取前置货站的政策,彻底把机场“搬”到家门口。
苏州工业园区商务局外贸处副处长凌虹霞已经为此忙碌了近一年,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她称之为“跑部委”。
“出这个文件之前,我们要做大量沟通协调的工作,包括2024年初,把这个诉求报到了商务部,中间去跑各个相关的部委,因为商务部最终确定这个文件也要征求相关部委的意见,所以相当于我们地方也要跟相关的部委都沟通好这个事情,比如拜访海关总署、拜访民航局、拜访商务部,涉及的相关的部委都要去拜访。”凌虹霞说。
前置货站配套生物医药查验平台,可实现零下40°-25°温度控制
为企业向国家争取“前置货站”的政策是过去一年苏州工业园区主动作为的缩影。由于前置货站涉及不同部门,先后历经多轮征求意见,凌虹霞记得,一些涉及政策较多的部门,领导跑了好几次。最终,这项创新得到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前置货站”有了政策的依据和保障。
下一步,就是面对落地过程中的各种挑战。这其中,跨省之间的部门协调最难。“确实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但能感觉到各方都非常支持这项创新,所以做出了很多突破。民航、机场、公安、海关很多领导都是带头以钉钉子的精神,一次、两次沪苏往返跑,持续保持高频次的沟通互动,在会议室、在现场反复研讨,最后都找到了解决的方案,也算是好事多磨吧。”凌虹霞告诉记者。
2025年4月7日,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正式启用
2025年4月7日,随着卡口栏杆缓缓抬起,一辆满载电子产品、高端装备零部件和生物医药制品的集装箱货车驶离苏州工业园区,开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的正式启动,标志着苏州企业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上海丰富的国际航线资源,实现出口的腾飞。
“这个项目,第一是跨省级行政区域的监管协同,因为涉及江苏和上海;第二是在垂管体系的跨部门协同,涉及民航管理体系和海关监管体系;第三是在监管技术上实现了跨代,突破了原来民航自己的一套监管体系和海关传统的两个关区之间协同的模式,我们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技术把数据打通,把整个管理的实时信息全部获取。”南京海关所属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关长曹勇新表示,“通过这样一个具体的项目,让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有了一个具体可视的场景。”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前置货站已累计完成出口业务50票、26吨,货值228万美元。预计今年苏州将有超1500吨出口空运货物从这里出发,“飞”向世界。
【后记】历时一年,这项跨省市、跨关区、跨系统、多部门协作的改革终于完成了最后的拼图,生动诠释了改革破冰之力如何重塑区域经济版图。这项将上海机场功能“平移”130公里的创新实践,不仅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玻璃门”,更通过科技手段构建起跨关区协同监管的新范式。从这个角度看,改革的价值已超越物流效率本身。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胸襟,也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模板。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