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书画界追求多元创新的浪潮中,陶贤治的艺术轨迹显得格外沉静。这位以“缶水”自号的艺术家,从临摹《芥子园画谱》的童年起点,到七旬仍笔耕不辍的创作状态,始终以一种近乎执着的专注,在传统书画的法度中探寻个人表达。他的艺术实践没有宏大的理论包装,也少见激进的形式实
撰文:陈维,广州艺博会艺委会主任
在当代书画界追求多元创新的浪潮中,陶贤治的艺术轨迹显得格外沉静。这位以“缶水”自号的艺术家,从临摹《芥子园画谱》的童年起点,到七旬仍笔耕不辍的创作状态,始终以一种近乎执着的专注,在传统书画的法度中探寻个人表达。他的艺术实践没有宏大的理论包装,也少见激进的形式实验,却凭借扎实的功底与持续的思考,在经典谱系中探寻属于自己的艺术坐标系。
▲陶贤治作品《鹰》
▲陶贤治作品《赤马似火》
69×69㎝
师法经典的渐进式修行
陶贤治的艺术启蒙与成长,处处体现着传统文人画的培养路径。小学时期对《芥子园画谱》的临摹,为他打下了造型与笔墨的基础;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科班训练,让他系统接触了传统书画理论;而青年时期遍读古代画论、临习历代经典,则是主动构建认知体系的过程。1977年翁闿运“笔杆要直”的教诲,看似简单的技法要求,实则是引导他领悟书法中“中锋用笔”的核心法则;1982年与陶博吾的交流,让他从“技”的层面上升到“雅”的审美认知;1990年随黄石庵专攻北碑,更是从书法本体切入,深化对传统笔墨筋骨的理解。
▲陶贤治作品《红梅笔墨新风》46×139㎝
这种师古之路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经典的严格筛选。他不看、不临非大师之作,并非盲目崇拜,而是通过聚焦顶级范本,建立高起点的审美标准。临写郑文公碑的浑厚、石门铭的开张,他不仅追求形似,更注重碑刻风化后的线条质感;研习黄公望的淡墨皴擦、石涛的“一画论”,他着力体会古人如何将自然观察转化为笔墨语言。这种渐进式的深耕,使他的作品既保有传统笔墨的"正脉",又因个人体悟而各具面目。
▲陶贤治作品《松涛阵阵伴风鸣》四尺
▲陶贤治作品《枝头点点凝寒露》四尺
▲陶贤治作品《翠影轻摇映碧空》四尺
书画互证的实践共同体
陶贤治对书法的重视,源于对"书画同源"理论的深刻认同。即便初涉书法时并不擅长,他仍坚持数十年临池,将书法作为绘画的根基来经营。这种实践暗合赵孟頫"以书入画"的主张,却又有着个人化的解读:郑文公碑的方折笔法,被他转化为山水画中岩石的棱角勾勒;石门铭的流动笔意,化作山径树木的蜿蜒姿态;吴昌硕的篆籀笔意,更在花鸟画的枝干穿插中显露锋芒。
▲陶贤治作品《北闕临玄水》
观其画作,线条绝非简单的轮廓勾勒,而是承载着书法的节奏与力度——画梅枝如写篆书,苍劲中见凝练;画兰叶似行草,飘逸处有筋骨。这种笔墨的"双重修炼",让他的作品在造型之外,多了一层可供品读的线条美感。“师从古贤心气高”,对传统技法的坚守,本质上是对艺术本体的尊重:当一些人试图抛开笔墨空谈创新时,他选择回到源头,在书画互证中夯实根基。这种看似保守的选择,实则是对艺术规律的遵循。
▲陶贤治作品《鸣凤》
▲陶贤治作品《画采仙灵》
传统精神的当代在场
陶贤治的艺术实践,从未脱离时代语境。1990年赴马来西亚办展并进行文化交流,他的作品被作为国礼馈赠,既是传统艺术的海外传播,也暗含着他对跨文化对话的主动参与;近年参加罗浮宫家居艺术季、广州艺博会等现代展览,则体现了他对新传播形式的适应。但在创作内核上,他始终保持着清醒:不追逐流行的观念化表达,不沉迷材料的堆砌实验,而是以传统题材(山水、花鸟)为载体,通过笔墨的精微处理,展现个人对自然与生命的观察。
▲陶贤治作品《风骨》
▲陶贤治作品《寿长也》
人过七十寻常事,正是写字画画时,陶贤治将艺术创作视为日常生活的自然延伸,而非刻意的“创新工程”。他的作品里,花鸟的造型更趋简洁,山水的意境偏向清寂,笔墨的干湿浓淡间,流淌着一位长者的人生阅历。这种在传统框架内的个性化表达,或许不够“先锋”,却为传统艺术的当代存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真正的传承,不在于颠覆传统,而在于用一生的实践让经典焕发新的生机。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二〇二五年五月
更多作品ARTWORKS
艺术家简介PROFILE
陶贤治,1948年出生,长居于上海,陶中取缶,治傍有水,别号缶水。自幼对绘画充满热情,小学时期就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1975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并在上海从事花布设计工作。在青年时期,他广泛阅读中国传统书画书籍,对古代和近代的绘画大师们有了深入的感性认识。
1976年,陶贤治决定将余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和创作中。他深知书法对于国画的重要性,因此,即使起初并不擅长毛笔字,他也开始坚持不懈地练习书法。
1977年,虽未能成为书法家翁闿运的弟子,但翁闿运的教诲“写字笔杆要直”成为其艺术生涯的重要指导。
1982年,他拜访了大书法家陶博吾,从与陶博吾的交谈中,他深刻理解到书画艺术的高雅境界。
1990年,陶贤治赴马来西亚举办画展,并被当地的书法家黄石庵(子贞)收为弟子,开始专攻郑文公碑及石门铭碑。在吉隆坡办展期间,他受到钟正山院长的邀请,进行了深入的书画交流,并从中受益匪浅。他的作品还被中国大使馆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多位马来西亚高官。
在陶贤治的艺术生涯中,他深受黄公望、王蒙、石涛、八大等山水画大师的影响,以及吴昌硕、齐白石等花鸟画大师的启发。他坚持临写郑文公碑、石门铭等书法作品,从不看不临非大师之作,力求在艺术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陶贤治的对联“画到无声人已老,师从古贤心气高”和“人过七十寻常事,正是写字画画时”反映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艺术的尊重。至今,他依然专注于书画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其作品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来源:文化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