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佛教文化中,石雕弥勒佛是释迦牟尼佛的 “继任者”,被视为未来佛,象征着慈悲、智慧与解脱。民间常以唐末五代僧人“布袋和尚”(契此)为其化身,形象多为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胖和尚,寓意 “量大福大”,广受信众喜爱。而所谓“道场” 指供佛、修行、弘法的场所,也指佛法
在佛教文化中,石雕弥勒佛是释迦牟尼佛的 “继任者”,被视为未来佛,象征着慈悲、智慧与解脱。民间常以唐末五代僧人“布袋和尚”(契此)为其化身,形象多为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胖和尚,寓意 “量大福大”,广受信众喜爱。而所谓“道场” 指供佛、修行、弘法的场所,也指佛法传播的核心区域。在祖国幅员辽阔的领土上,遍布着许多石雕弥勒佛道场,例如贵州铜仁地区梵净山、云南弥勒市锦屏山还有福建德化县九仙山等等,但是浙江奉化的雪窦山与石雕弥勒佛信仰之间有着深厚的融合。
早在南宋时期,雪窦寺与灵隐寺、净慈寺并称 “天下禅宗十刹五院”,明朝时被列为 “天下禅宗十刹”,在佛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禅宗的重要道场。雪窦山上的雪窦寺自唐代起便供奉石雕弥勒佛,据记载,寺内曾长期供奉布袋和尚(弥勒佛化身)的形象,民间流传 “布袋和尚显圣雪窦山” 的传说,使石雕弥勒佛的信仰与当地文化深度绑定。
其次,雪窦寺作为石雕弥勒佛的道场,其内部造像规模从千佛殿到露天大佛,实现了立体化呈现。早在雪窦寺重建时期,寺庙大雄宝殿内专门设置 “千佛殿”,供奉千尊石雕弥勒佛像,形成国内罕见的弥勒佛造像集群,凸显其作为弥勒道场的独特性。直到2008年,雪窦山建成露天雄伟壮观的石雕弥勒佛像,佛像高 56.74 米(含基座),采用锡青铜铸造,坐姿慈祥,左手提布袋、右手握佛珠,为全球最高的坐姿弥勒佛造像之一。
再者,石雕弥勒佛的艺术形象来源于布袋和尚(契此),布袋和尚是唐末五代僧人,被认为是弥勒佛的化身,其圆寂前留下偈语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直指其弥勒化身的身份。不仅如此,佛教史料中还记载着,布袋和尚籍贯为 “明州奉化”(今浙江宁波奉化区),而雪窦山正位于奉化区,因此被视为 “弥勒化身的故乡”,具有天然的文化认同优势。
因此,在历史、信仰、造像与文化的四重叠加,雪窦山成为 “石雕弥勒佛道场”,本质是历史传承、宗教象征、艺术造像与现代文化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多维叠加,使雪窦山不仅是佛教信仰的圣地,更成为融合传统文化、艺术审美与旅游体验的标志性场所。
来源:禅和寺庙石雕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