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遇到地震,躲在卫生间最安全吗?官方专场科普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7:34 1

摘要:地震预警是如何实现的?地震前住在高层如何地震避险?5月12日,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于京举行了“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科普解答了与地震有关的诸多问题。

地震预警是如何实现的?地震前住在高层如何地震避险?5月12日,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于京举行了“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科普解答了与地震有关的诸多问题。

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地震17周年。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占全球7%的国土上发生了全球33%的大陆地震,约57%的人口、51%的城市和58%的国土位于地震高风险区。

地震预警如何实现?

通过动物异常行为和“地震云”判断要发生地震靠谱吗?

有言论称,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如动物的异常行为、地震云等,可据此判断要发生地震,这是否有科学依据?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在会上介绍,动物异常现象确实在一些地震发生前存在,但仅仅是小样本事件,并不代表地震前兆的规律。经地震学家、气象学家验证,气象变化和地震也没有实际的内在关联性。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

邹文卫强调,动物异常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环境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动物群体性的生存竞争,动物个体的生理、心理变化和健康问题都会引起动物异常。另外,所谓的“地震云”,如“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等一些形状特殊的云彩,在气象学上均有合理解释。“只不过它碰巧发生在了地震前,实际是不能预测地震的。”

而地震发生后,很多人都能收到地震预警信息,这是如何实现的?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兼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王行舟介绍,地震发生后,地震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地震发生的时候,震中附近的地震仪器会先记录到传播速度快、破坏性小的纵波信息,预警系统随后以最快的速度估算出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发震的地点,同时推测地震大小和影响范围,抢在破坏力比较强的横波到达之前的几秒至几十秒,通过手机、电视等手段向群众发出警报,以减少或者避免地震灾害损失。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兼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王行舟。

“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款地震预警小程序”,王行舟表示,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微信预警小程序可以获取全国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各个省的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也具备类似功能。他还强调,面向公众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是公益性质的,不收取任何费用。

王行舟在回应南都记者提问时介绍,地震预测是研判风险,地震预报是震前提醒,地震预警是震时警报。其中,地震预报是政府按照程序发布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等信息的行为。

邹文卫强调也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正式的地震预报意见一般由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发布,其他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他呼吁社会公众切勿相信与地震相关的非官方消息,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高层住宅避险指南:

躲在卫生间一定是安全的吗?

王行舟还介绍了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该如何避险。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如果处在室内,要就近躲避,采取蹲伏或跪伏的姿势,寻求牢固的物体来遮挡或者是保护好头部,比如可以躲在桌子底下或者是沙发旁边,同时手要抓住身边的固定物以防止身体滑动或者被甩出去,也要避开玻璃和吊灯等悬挂物。如果处在室外就要寻找开阔地,比如广场、公路,则要就地蹲下,当然也要远离高楼、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物。如果处在海边或者山区,还要防范可能产生的海啸或者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带来的伤害。

“住在高楼上,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想要跑出来的可能性是极低的。我国高层建筑都有着严格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要求,一般在地震中完全倒塌的可能性比较低。”在高层建筑中如何地震避险同样引人关注。邹文卫在会中反复强调了“伏地、遮挡、手抓牢”的口诀。

“伏地”,就是尽量采用蹲伏或者跪伏的姿态,降低重心、稳定自己。“遮挡”,就是要尽量躲到身旁的坚固物体下,尽量躲到坚固的物体下面,比如桌子,桌面可以遮挡坠落物的伤害。身旁没有固定物,就要用随手可得的一些物件,比如沙发的软垫子保护住头颈部位,避免被坠落物击打。“手抓牢”,则是如果不抓牢桌子等遮挡物体,有可能被甩出遮挡物之外,更容易受到伤害。

邹文卫提醒,避险时,由于房屋的建造年代与结构也不同,卫生间并不是绝对的安全地带。应尽量躲在承重墙的墙角,尽量避开电器、悬挂物、玻璃、窗户等。

地震被困后如何自救?

救援人员总结现实案例经验

地震救援中,不乏上演一些“生命奇迹”。在前不久的缅甸地震中,一位被困125小时的男子成功获救,超过了救援的“黄金72小时”。来自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的潘照虎就参与了上述救援,他在会中介绍,被困者在被困期间科学的求救方法和在面对灾难时顽强的求生意志以及坚韧的精神是获救的关键因素。

结合此前的多起救援案例,潘照虎分享了震后被困的自救要点。

要争取一切生存条件。被困废墟当中,要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搭建安全空间,比如说废弃的建筑构件、坚固的家具等。然后要紧急处理自己的伤情,如果有受伤出血,就要紧急止血,避免伤情恶化。然后尽可能收集到食物和水,必要情况下,尿液也可以作为应急使用,但是要优先选择新鲜的尿液,减少感染风险。同时,还可以利用高湿度的空气以及金属管道的冷凝水来延长自己的生存时间。

第二,要保持积极的求生心态。被困者在狭小空间往往面临巨大的恐惧和心理压力,这时候就要保持冷静,积极自我暗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被救出去。

第三,要有效地发出求救信号。被困等待救援时不要盲目大声呼救,要合理分配好体力,同时利用身边可用的物体,比如砖块、钢筋等敲击墙壁、金属管道等实体物件,而且要保持有节奏的敲击,以便于救援人员识别和发现。

“养成良好的备灾习惯,做好家庭应急准备,是守护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介绍,平日里,家庭可排查安全隐患,如家电线路、燃气管道是否老化,柜子、空调等易倒家具家电是否稳固,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消除;要准备应急物品,用家庭应急包,储备必要的食品、饮用水、急救药品、救生哨、保温毯等物品;要学习急救知识,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灭火器使用等应急技能;要熟悉逃生路线,让家人了解周边地震避难场所的分布和疏散路线,做到心中有底、临灾不慌。

采写:南都记者王森 发自北京

来源:南都N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