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央视荧屏的聚光灯掠过八闽山河,仙游红木携着千年木香叩响《非遗里的中国》。4月26日夜,东方古典以百余件红木瑰宝为笔,以榫卯为墨,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挥就一幅流动的“仙作江山图”。从故宫老院长的指尖抚过紫檀纹路,到孟庭苇惊叹于百子顶箱柜的天地玄黄,这场非遗盛宴不
非遗之光映照仙作
东方古典再绽华彩
文/郑志忠
当央视荧屏的聚光灯掠过八闽山河,仙游红木携着千年木香叩响《非遗里的中国》。4月26日夜,东方古典以百余件红木瑰宝为笔,以榫卯为墨,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挥就一幅流动的“仙作江山图”。从故宫老院长的指尖抚过紫檀纹路,到孟庭苇惊叹于百子顶箱柜的天地玄黄,这场非遗盛宴不仅让仙游匠人的斧凿声穿透时空,更将闽中古厝里的文化密码,谱成一部响彻神州的家具体系史诗。
当单霁翔的指尖触碰到小叶紫檀镶嵌黄花梨的刹那,故宫六百年光阴仿佛在木纹中流转;孟庭苇凝望"事事如意"雕件的眸光里,映照出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乡愁。在这场非遗的当代叙事中,仙作匠人用凿刀解构《考工记》的古老密码——紫檀的肌理是凝固的星象图,酸枝的年轮藏着季风的方向,百子顶箱柜的纹样恰似文明基因的双螺旋结构。陈俊辉那句"榫卯即天人合一",道破了仙作技艺的本质:在直角与弧度的咬合间,在留青与透雕的虚实中,匠人用斧凿与时光谈判,让千年古木在当代语境里重新生长出文化的年轮。
漳州歌仔戏的水袖甩开闽南的月色,却在仙作木雕的虬劲线条里找到落点;南靖土楼的夯土声回荡着中原先民的足音,竟与红木榫卯的千年咬合共振出文明的和弦。这场非遗盛宴的妙处,恰在于让沙县蒸腾的烟火凝成德化白瓷的冰裂纹理,令永春拳的寸劲化作寿山石雕的游丝描——八闽大地的非遗图谱,原是先民以山河为砚、以岁月为墨写就的“物候历”。仙作家具的“型艺材韵”,既非孤峰独峙,亦非众星捧月,而是如木兰溪水汇入闽江般,在与其他非遗的对话中淬炼出更纯粹的美学真金。当《考工记》的造物理念遇见土楼的夯筑智慧,当木雕的“冲刀法”暗合永春拳的“三战步”,我们蓦然发现:非遗传承的终极密码,藏在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对仗”里。
当非遗传承的接力棒交到新时代手中,东方古典在央视舞台的三度亮相,恰似木兰溪水三绕大蜚山的文化隐喻。陈俊辉"让传统家具活在当下"的誓言,绝非简单的形制复刻,而是以明式家具的"间架结构"为谱,奏响现代生活的"空间赋格"。数字化建模的经纬线里,藏着千年木作口诀的二进制转译;年轻设计师笔下的极简线条,实则是"嘉量铭心"造物哲学的新注疏。这种创新,既非唐突的转基因,亦非谄媚的混搭风,恰如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所述:"时宜得致,古式何裁"——真正的守正创新,是让紫檀木纹里沉睡的《营造法式》,在智能机床的精准脉冲中醒来,让"一凿一枘"的传统基因,重组出适配当代审美的文化染色体。
当《非遗里的中国》镜头最后一次掠过仙作红木的流云飞卷,木兰溪的潮声正漫过匠人掌心交织的掌纹与木纹。那些深嵌在肌理中的老茧,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年轮——记录着个体生命与文明长河的共生共长。非遗保护的深意,正在于将仙游的山水灵气锻造成新时代的文化芯片,让"东方魂"既沉淀于紫檀的静默包浆,亦跃动在数字建模的流光溢彩中。
非遗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期待东方古典继续以木为舟,载着《考工记》的古老星图驶向未来。当仙作的凿刀声与兰溪畔的键盘声交响,当传统造物智慧化作文化强县的源代码,我们终将懂得:真正的文明传承,不是把遗产供在神龛,而是让千年技艺在人间烟火里长出新枝。且看那浸润过母亲河的木屑,正随着东南季风化作满天星斗,在民族复兴的星空下,每一道木纹都是文明生长的年轮。
责编|郑文洁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来源:仙游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