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了上万人的“吹哨人”,却遭人殴打被迫失业,后远赴美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17:57 1

摘要:她是上世纪90年代的“吹哨人”,曾不畏强权,凭一己之力,救了上万人的命。

她是上世纪90年代的“吹哨人”,曾不畏强权,凭一己之力,救了上万人的命。

却也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丈夫离开她,她自己遭人殴打,被迫失业,后远赴美国。

一直到六年前,她因病去世,也鲜少人知道这个人存在。

她叫王淑平。

王淑平的选择值得吗?

她又为何去了美国?

王淑平

“吹哨人”指的是什么?

他们是一群敢于揭示行业违法违规的内部人员,这些人往往是最早发现问题并向公众发出预警,并采取某种行动的。

王淑平就是其中一员。

王淑平,土生土长的河南人,父母没啥大本事,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

她的童年没有太多浪漫色彩,更多的是书本和田间劳作的交织。

但长大成人后,她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天资,先是读了医学院,后于80年代,进入周口一家血站,成为一名医护人员。

那时的她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整日忙碌,日子简单却充实。

然而,到了九十年代,情况发生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部分农村兴起了“血浆经济”。

何为“血浆经济”?

顾名思义指的是,部分人以“有偿献血”为名,鼓励底层百姓捐血。

当血液经一些非法血站采集后,把血浆分离出来用于制药,至于剩余部分,回输给卖血百姓,美其曰,减少浪费。

这种模式看似高效,实则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然而可惜,彼时很少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只有一人除外。

某电影片段

此人便是王淑平,作为一名在血站做流行病学研究的医生,当她看到一则有关“南方城市献血员发现丙肝感染者”报道时,便提高了警惕。

之后,她便开始对献血员进行检测,结果查出了肝炎病毒。

当然,起初她以为是检测设备出了问题,但经过多次验证后,数据依然触目惊心,肝炎的发病率奇高。

这时王淑平的心忍不住提起来,她深知这个问题很严重,于是,将这一消息告诉主管,但未果。

再然后,王淑平可能是觉得自己一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她想将自己的声音传出去,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于是,在1994年,王淑平咬牙伙同几人,自筹建立一家临床检验中心,王淑平担当负责人。

之后,王淑平又做了什么举动?

王淑平

王淑平成立检验中心不久,又找来几个女医生,她们一起努力,连续几月,深入到献血百姓当中采集血样,做检测,做研究。

当年王淑平本以为只要她们拼搏就可能改变情况,后事实证明,更深的隐患她还没有发现……

1995年,王淑平去参加一则会议,在会议上,她得以接触到一种新病毒——HIV。

当年艾滋病在中国的认知度极低,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而王淑平通过查阅资料和与同行交流,了解到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且一旦感染,几乎无药可救。

于是,她又一次向上级主管建议,对采集血样进行HIV检测。

但血站方面似乎觉得王淑平“大惊小怪”,再加上考虑到一些原因,这事搁浅了。

王淑平心有不甘,而后她自掏腰包,着手进行筛选工作。

当然,当时几个人也只是“未雨绸缪”,谁曾想,居然真的发现了可怕的事实,且检验了几次,结果都一样。

这一发现宛如一记重锤,重重敲在了王淑平等人的心头。

王淑平察觉到,倘若不采取措施,卖血的村民,接受输血的患者,乃至医务人员,皆有可能被卷入这场灾难之中。

她旋即将情况上报给有关部门,建议停止不规范的采血行为,并对相关人群进行全面筛查。

然而,相关人员却有些犹豫,没有做出实际行动。

于是,王淑平“自作主张”,又写了一篇报告呈给了部门领导,但奇怪的是,还是没有回复。

这时的王淑平还是没有退缩。

1995年,她带着筛选出来的HIV血样从河南亲赴北京,专门跑到更专业的机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也是现在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打算做权威鉴定,没想到,从科学院人员那儿得知做一份检测就需要七百块。

上世纪九十年代七百块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三个月工资。

而王淑平当时没那么多钱,于是,就想着“打道回府”,谁料,走到门口,碰上了一个“贵人”。

他便是我国科学院院士,时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的曾毅,曾毅得知王淑平的事情后,连忙表示,无偿给她做检测。

也是在曾毅的支持与协助下,王淑平的坚持于1996年有了回响。

曾毅

国家卫生部门着手展开调查,继而出台更为严苛的政策,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王淑平的努力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命,许多感染者得到了救助,避免了疫情进一步扩散。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这位“吹哨者”并没有迎来鲜花和掌声,反而陷入了无尽困境……

原来,在揭露真相的过程中,王淑平得罪了太多人。

非法血站被关闭后,许多人失去经济来源,于是将怨气发泄于王淑平。

遭人殴打,中心的检验设备被破坏,那些年她经历不少。

待检验中心也被关停之后,她毅然告别赖以生存的河南,奔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可即便如此,命运也没有放过她,之后,王淑平又经历家庭变故。

王淑平家人受到连累,丈夫和小孩常常被邻里指指点点,最后,忍无可忍的丈夫选择了和她离婚。

最终,伤心的王淑平远赴重洋,去往美国,寻求新的开始。

那么,在美国的她如何了?

来到美国后,王淑平的生活并不轻松。

语言不通,经济的拮据,都让她倍感压力。

好在后来,她结识了第二任丈夫,王淑平老公对她还不错。

当然,虽身处异国,但她对故国的消息还是关注的,每次听到“我国艾滋病患者得到救助”的消息,她会很高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也难逃命运的捉弄。

2019年,59岁的王淑平在美国因病去世。

她的离世让许多人扼腕叹息,但她的精神却如星火般延续!

王淑平的故事被写进公共卫生领域的教科书,成为激励后人的经典案例。

在我国,她的贡献也逐渐被更多人认可。

王淑平的家人如今生活在中美两国。

她女儿继承了母亲的善良与坚韧,目前在一家非营利组织工作,致力于全球健康事业。

至于王淑平的兄弟姐妹则留在河南,偶尔会提起姐姐当年的坚持,语气中满是骄傲。

不过,王淑平的家人虽分隔两地,但始终保持联系。

他们不愿过多提及过去的苦难。

尽管王淑平走了,但她的精神没有远去。

每当我们面对困境,她的坚持都在提醒我们:做正确的事,哪怕代价高昂,也值得,这世间某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她的故事虽是时代使然,可还是告诉大家,一个普通人的勇敢选择,也足以改变世界!

让我们铭记这位“吹哨者”,相信正义永不会缺席!

对于王淑平,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各抒己见。

来源:幾許舟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