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亚史料】《巴布尔回忆录》对蒙兀儿、突厥、萨尔特等族的区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8:00 1

摘要:15-16世纪,印度莫卧儿王朝开国君主巴布尔,通过将自己的征战经历整理成册,著《巴布尔回忆录》一书,成为研究当时中亚和南亚历史的参考资料之一。

15-16世纪,印度莫卧儿王朝开国君主巴布尔,通过将自己的征战经历整理成册,著《巴布尔回忆录》一书,成为研究当时中亚和南亚历史的参考资料之一。

中亚和南亚的广阔地域,向来是多民族交错混居的格局。巴布尔在其《回忆录》里,也对不同族群的分布地、风俗、习惯、军事传统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描述。

根据他的记录,中亚七河流域-费尔干纳-河中一带,至少有以下几大族群:

第一,萨尔特人

在传统的中世纪中亚叙事中,萨尔特人(或撒尔塔人)一般泛指“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居民、商人”等相对定居的群体,以便与“游牧民”区分开来。

不过在某些特定的描述中,萨尔特也具备了民族属性,《巴布尔回忆录》也不例外。书中,作者将“萨尔特”与“突厥”并列,显然是想在族群上以作区分的。

按书中描述,萨尔特人广泛居住在河中的撒马尔罕、布哈拉、渴石、铁尔梅兹等大城市,以及费尔干纳的伊斯法拉等部分城市。

很明显,萨尔特在此处指的是:说波斯语的波斯人、塔吉克人群体。

得益于萨曼王朝等“伊朗间奏曲”的推广,波斯语(新波斯语)在中亚广泛传播,并同化粟特人、大夏人、花拉子模人等东伊朗语族,形成平原塔吉克人。

更何况,有的观点认为,萨尔特这个词,同曾经纵横丝绸之路的粟特人有关。这算是侧面印证该观点。

第二,突厥人

突厥各部传统上是游牧民族,不过到巴布尔所在的15世纪,已经有大量突厥语族,接受了波斯的部分文化习俗,转为了定居,同塔吉克人日渐趋同。

而突厥在定居化的同时,也吸收新波斯语和波斯文化的精髓,对本族的语言进行改良。喀喇汗王朝时期,形成哈卡尼亚语;帖木儿王朝时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察合台语。

帖木儿王朝被认为是“波斯传统的再度复兴”,亦或“突厥-波斯传统的黄金时期”,不仅天文、地理等学术盛行,文学上同样繁荣。

以纳瓦依为代表的文人,大量使用察合台语进行写作。察合台语已经是一门颇为显赫的语言,并且很多领域,将原本占优势的波斯语比了下去。

所以《回忆录》中的突厥人,更多是指“操察合台语的突厥人、突厥化蒙古人等族群”。作者在原文中也提到,“他们的口语同文学语言相似”。

第三,蒙兀儿人

后世称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政权,为“莫卧儿王朝”、或“蒙兀儿王朝”,然而,巴布尔似乎并不这般自称。

在《回忆录》里,他屡次将自己的族属同蒙兀儿人区分开来,并且描述蒙兀儿人是“野蛮落后”的。

其实,这同察合台汗国的分裂有关。察合台汗国横跨帕米尔,受地理与文化阻隔,于14世纪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

西察合台汗国,由于地处波斯文化圈的中亚河中地区,很快便突厥化、伊斯兰化、深度波斯化。帖木儿在西察合台建立的政权,就是高度波斯化的。

而东察合台汗国,由于地处帕米尔以东,所以保留了更多的蒙古特征与认同。以至于波斯化程度较高的东察合台羽奴思汗,还被当做异类。

当时,两拨察合台相互歧视。东察合台骂西察合台为“喀喇兀纳思”(Qara'unas),意思是“混血儿”;西察合台则骂东察合台为“察台”(Jatah),意思是“土匪、强盗”。

而保留更多蒙古特征的东察合台,更习惯以“蒙兀儿”自居,他们居住的土地,也被称为“蒙兀儿斯坦”。

自然,《回忆录》里的蒙兀儿人,实际上就是东察合台人。

第四,乌兹别克人

当今的乌兹别克族乃中亚第一大族,也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主体民族。但16世纪的“乌兹别克人”(月即别人),与今日含义有所不同。

当时的乌兹别克人,同哈萨克人相似,脱胎于中世纪的钦察-基马克,并且在金帐汗国解体后迅速强大起来。

15世纪,乌兹别克人曾在锡尔河以北建立汗国。16世纪初期,才在昔班尼汗的带领下,进入河中-费尔干纳-巴尔赫等定居区,同当地的塔吉克人、以及已经定居化的其他突厥语族融合,形成今日的乌兹别克族。

所以,《回忆录》里的乌兹别克人,指的是跟随昔班尼的那批游牧民;而今日乌兹别克族的主体,则是突厥化的萨尔特(塔吉克)人。

来源:刘纪尧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