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德国慕尼黑车展的镁光灯下,奇瑞星途揽月纯电版以“零自燃”电池技术惊艳欧洲客商;波斯湾畔的沙特红海新城,阳光电源的浮体光伏阵列如蓝色铠甲铺展,标注着“Made in Anhui”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正改写中东能源版图;东京银座街头,改良版“徽州臭鳜鱼”与和风刺身
在德国慕尼黑车展的镁光灯下,奇瑞星途揽月纯电版以“零自燃”电池技术惊艳欧洲客商;波斯湾畔的沙特红海新城,阳光电源的浮体光伏阵列如蓝色铠甲铺展,标注着“Made in Anhui”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正改写中东能源版图;东京银座街头,改良版“徽州臭鳜鱼”与和风刺身同台竞技,方华强主厨的“新徽宴”连续三月获得米其林推荐……
从“新三样”抱团出海到安徽品牌享誉海外,拥有浓厚品牌底蕴的安徽,正打造凝聚优秀企业文化特质和经营理念的“皖美品牌”整体形象,实现从安徽产品向安徽品牌、中国品牌、世界品牌的转变。
产业出圈:“皖产汽车”驰骋全球
早在2001年,首批10辆风云轿车驶向中东,开启奇瑞出海征程。
如今,在奇瑞芜湖智能工厂,2025年第一季度,企业以平均每30秒下线一辆整车的智造速度,实现单月海外销量突破8.6万辆,持续领跑中国汽车“出海”赛道。其“本地化铁三角”策略(研发+生产+服务)已覆盖全球80个国家。在巴西、俄罗斯建成10大海外基地,成为首个进入欧洲、日韩的中国品牌。
这个连续23年蝉联自主品牌出口冠军的企业,在西班牙EBROS工厂实现属地化生产率78%,其研发的低温磷酸铁锂电池突破北欧市场技术壁垒。
这种“全球研发+属地制造”模式已成为安徽车企的范式。
江淮皮卡构建130国服务网络,安凯电动巴士成为巴黎奥运接驳工具,而大众安徽的MEB工厂更成为德国工业4.0标准反向输出的典范。
今年1—2月,我省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实现44.48万辆、23.43万辆,双双跃升为全国第1,成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再往前看,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2,整车出口量更是跃居全国首位,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
作为合肥新能源产业“链主”,2024年,比亚迪出口量达52.3万辆,占全省新能源出口的45.4%。其“刀片电池+三电系统+本地化生产”模式在海外复制安徽产业链优势:泰国工厂90%零部件本地配套,巴西纯电车型市场占有率超20%,更与当地共建电池工厂,将“安徽制造基因”植入海外市场。
在印尼,比亚迪与当地企业合资建厂,带动芜湖电控、蚌埠玻璃等皖企同步出海,形成“从整车到零部件”的集群式输出。
从内陆省份到汽车出口第一大省,安徽的汽车产业不是单一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产业链集群+龙头企业+政府赋能”的系统作战。当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工业竞争的新战场,“皖产汽车”的轨迹,正是中国汽车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跨越的生动注脚。
下一个十年,或许我们会看到,在全球各地,都有“安徽造”汽车呼啸而过,那是安徽汽车品牌崛起的最强音。
文化出新:“徽风皖韵”跨越山海
在温哥华唐人街,“徽宴楼”的改良版“李鸿章杂烩”成为当地政商名流的宴客首选;
在日本东京,京都茶人千玄室捧起一盏祁门红茶,茶汤在青花瓷杯中泛起琥珀色涟漪;
韩国的数字艺术家李允儿戴上MR眼镜,瞬间置身明代徽商厅堂:区块链技术确权的徽雕构件可随意拆解重组,AI算法将《墨梅图》的笔触转化为动态粒子艺术……
不少人认识安徽,是从徽州文化开始的,而世界正通过徽文化这面棱镜,重新发现一个既传统又先锋的安徽。
在马鞍山郑蒲港,装载着300吨宣纸、徽墨的集装箱正驶向鹿特丹。这些融入歙县漆器工艺的文创产品,在亚马逊平台创下每分钟17单的销售纪录。而在产业链上游,德国工业设计师施耐德与泾县宣纸匠人共创的“星空宣纸”,将北斗七星图案织入纸浆,成为欧美艺术家的新宠。
在亳州中药材市场,伊朗客商哈桑举着直播设备惊呼:“这些《本草纲目》记载的药材,竟与波斯古医书完全对应!”他创立的“丝路药香”品牌,将亳芍药花茶与藏红花配伍,年出口额突破5000万元。
而大别山深处的霍山石斛种植园,已成为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基地,科学家们试图破译“仙草”抗衰老的基因密码。
“可以享受当地的许多美食,欣赏融合现代风格和古代建筑的风格,体验很好。”丹麦游客 Mads表示。
当柬埔寨留学生陈秀莉在黄山之巅跳起融合吴哥窟浮雕姿态的现代舞,当阿根廷探戈大师卡洛斯用黄梅戏腔调吟唱《一步之遥》,安徽这场跨越山海的邀约,已经让世界重新发现徽风皖韵。
绿色出海:“安徽智慧”共享发展
安徽品牌,世界共享。
近年来,安徽企业不断加快“出海”步伐,为世界经济绿色化、数字化转型贡献中国品牌力量。
在巴塞罗那港,马钢特种钢材、蚌埠生物基材料、滁州光伏组件通过智能物流系统完成拼箱。这种“产业组团式出口”得益于三大通道建设———
在陆上丝路,合肥中欧班列开通26条线路,2024年运输光伏组件超50万标箱;
在海上通道,芜湖港年吞吐量突破150万标箱,开通直达RCEP国家航线;
在数字航道,江淮航运开发“区块链+供应链”平台,实现跨境结算效率提升70%。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诞生地,安徽创造的“新安江模式”已从长三角走向世界。不仅让新安江连续12年保持Ⅱ类水质,更在湄公河流域、刚果河流域等国际水域治理中焕发新生。
这种制度创新的内核,在于打破“生态无国界,治理有藩篱”的困境。
安徽的生态协同不止于理念输出,更通过绿色产业链深度嵌入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
在合肥经开区,国轩高科研发的钠离子电池生产线正为南非金矿提供零碳储能方案,其模块化设计使采矿设备能耗降低37%。
这种“技术+场景”的协同模式,正在改写传统产业合作逻辑。
更具突破性的,是生态修复技术的全球共享。
在矿山修复方面,安徽将向山矿区“矿坑变蓝湖”的经验移植至智利铜矿,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使重金属污染土地复垦周期缩短5年;
在智慧林长制方面,皖南山区森林碳汇监测系统落地亚马逊雨林,通过AI算法实现盗伐行为识别准确率达98%;
在文化生态融合方面,黄山毛峰茶园的“林茶共生”模式在摩洛哥复制,既保持水土又创造显著的经济价值。
从长江之滨到尼罗河畔,安徽与世界生态协同的故事仍在续写。
这种协同不仅是技术转移或项目合作,更是不同文明对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共同探索。
当德国工程师在奇瑞欧洲研发中心调试车载AI系统,当沙特学子在阳光电源培训学院学习光伏运维,当北美食客通过VR穿越徽州古村落体验宴饮文化……安徽品牌的全球化叙事已超越商业维度。
从“产业出海”到“文化共生”,这片孕育徽商传奇的土地,正以“硬科技+软实力”的双桨,在时代变局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正如新安江千年不息的奔流,安徽向世界展示的,既是制造强省的创新魄力,更是文明对话的东方智慧。
记者手记
皖江奔腾,货轮的汽笛声与芜湖滨江CBD的霓虹交相辉映,记者突然想起在采访过程中,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向海而兴,皖江潮涌连四海”。从奇瑞生产线到阳光电源的储能站,从中安华力的非洲社区到东华科技的南非工厂,从“产品出海”到“价值共生”,安徽制造正以技术为舟、文化为帆,驶向人类共同价值的深蓝。
安徽的品牌出海,不囿于地理意义上的江海,而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开掘新航道;不止于商业版图的扩张,更在文明对话中书写东方智慧的当代注脚。当更多安徽品牌成为世界品牌,这场始于产业升级的远航,已在星辰大海中锚定坐标。
来源:安徽经济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