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例如,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曾征收109%综合关税,此次调整后降至10%。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一句话:中美达成10%的对等关税。
双方同意保留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中10%的基础关税。
同时暂停实施该行政令中24%的关税。
有效期90天。
并完全取消4月8日、9日新增的91%附加关税。
这几个意思呢?
10%关税是长期博弈筹码;
24%关税的暂停是后续谈判的弹性空间;
91%关税的取消是缓解了供应链压力。
商品范围的选择性覆盖
美国保留10%关税的领域:
聚焦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
旨在通过关税杠杆遏制中国产业升级。
例如,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曾征收109%综合关税,此次调整后降至10%。
但仍保留对14nm以下先进制程设备的出口管制。
中国保留10%关税的领域:
主要针对大豆、玉米、波音飞机、天然气等大宗商品。
通过关税反制美国农业州和能源利益集团。
例如,中国对美大豆加征的30%关税取消,但保留10%基础关税。
既降低国内食用油价格压力,又维持对美谈判筹码。
非关税措施的同步松绑
中国取消稀土出口限制、云计算数据审查等反制措施。
美国则暂停对华芯片限制。
双方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有限合作打开窗口。
中芯国际可能获得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设备供应,而美国特斯拉电池厂或加速在华布局。
然后,双方争取时间
美国商务部已秘密启动“稀土本土化”计划,试图五年内摆脱对华依赖。
中国则加速28纳米光刻机量产,争取技术自主窗口期。
而据摩根大通估算,此次协议可降低约60%的短期成本冲击。
所以——
美国取消钢铁、铝关税后,德国车企在华零部件供应成本下降15%。
中国光伏企业则迎来订单潮,隆基绿能与美国NextEra Energy签署1.2GW组件供应协议。
协议引发的多维影响
短期效应:
协议签署后,离岸人民币汇率上升,美股三大指数期货涨幅显著,黄金价格回调,反映市场对“软着陆”的乐观预期。
中国光伏、消费电子板块股价单日涨幅超5%,美国ADM公司向中粮集团交付12万吨大豆,价格较4月低点下跌12%。
长期挑战:
剩余10%关税涉及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敏感领域,可能成为下一轮博弈焦点。
美国对AI芯片(英伟达对华销售额占比28%)仍保留10%关税,而中国则限制镝、铽等军工级稀土出口。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RCEP机制向东南亚转移340亿美元订单,形成“区域化供应链”与美国“友岸外包”的平行竞争。
协议首次纳入“反长臂管辖”条款。
禁止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制裁中企,动摇了美元霸权的司法基础。
与此同时,30国组建“贸易公平联盟”,要求改革WTO争端解决机制,终结发达国家“一言堂”。
这种“规则战”的升级,标志着中美博弈从关税对抗转向制度竞合。
来源:光头老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