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法”结缘 深圳民法公园五载见证800万次驻足参观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8:14 1

摘要:记者张小玲 通讯员 贺轶群 郑嘉纯 在深圳龙华观澜河畔的绿意掩映中,一条形似莫比乌斯环的银色廊道在晨光中舒展成完美的几何环,一尊高达9米的“人格权编”巨人昂首而立,这尊象征人本精神的现代雕塑,此刻正俯瞰着深圳民法公园里嬉戏的孩童、漫步的情侣和晨练的老人。

南都讯 记者张小玲 通讯员 贺轶群 郑嘉纯 在深圳龙华观澜河畔的绿意掩映中,一条形似莫比乌斯环的银色廊道在晨光中舒展成完美的几何环,一尊高达9米的“人格权编”巨人昂首而立,这尊象征人本精神的现代雕塑,此刻正俯瞰着深圳民法公园里嬉戏的孩童、漫步的情侣和晨练的老人。

2021年1月7日,深圳民法公园正式开园,这是全国首座民法主题公园,深圳将民法典内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公共空间,用山水园林的东方美学,解构着现代法治文明的密码,为法治先行城市示范写下生动注脚。

五年光阴流转,深圳民法公园见证800万次驻足,单日参观游览量最高5000人次,已成为观察中国法治进程的独特棱镜。

写在山水绿树间的民法典

“普通老百姓可能没有那么多专深的法律知识,我们要打造普通老百姓能够喜闻乐见,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来传播民法典。”2021年1月7日,深圳民法公园开园暨深圳民法博物馆开馆仪式上,时任深圳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蒋溪林说。

早在2017年《民法总则》出台时,深圳就敏锐地意识到,要让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真正落地,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普法路径。深圳市司法局、龙华区相关单位以超前思维破题,成立多部门联合的民法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听取王利明、梁慧星、王泽鉴等民法学者的意见,确定了“主题与生态景观相融合”的设计理念;龙华区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团队赴北京、苏州、常州等地,考察国内法治公园建设案例,学习其功能布局和法治元素融合方式。规划团队从《园冶》中汲取灵感,将民法理念融入园林营造:“民法环”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象征着民法典对人民权利的最大限度的保护,廊道上的系列法治动漫故事寓意着民法典对人的一生守护,婚姻文化馆的同心圆穹顶隐喻家庭和谐,就连台阶上都暗藏玄机——镌刻着民法典相关的法律名言,让市民与法律不期而遇。

时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文智曾在开园仪式上致辞表示,建设民法公园是深圳纪念国家重大立法成果的具体实践,作为传播民法精神、提高居民法治素养,丰富法治生活内涵的创新载体,对深圳打造法治示范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升级打造“一园三馆”普法新阵地

当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化作法治精神传播的澎湃动力,民法公园便超越了物理空间的局限,在数字化的洪流中搭建起一座虚实交织的普法大舞台。

深圳民法公园的西南侧,是龙华区首个区级法治思想宣传教育基地。2024年宪法宣传周期间,基地单日接待量突破3000人次,成为市民“学法打卡”的热门之地。

民法博物馆位于深圳民法公园东北方,是我国首个以民法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众多民法类书籍、资料、图片和文物,虚拟现实重构的法治时空在展馆内生长延展,算法与法典在云端的碰撞激荡出认知革命的火花。

民法博物馆的对面,是龙华婚姻文化体验馆。这座建筑以“花好月圆”为设计理念,将婚姻登记服务、婚俗文化、民法精神与公园景观巧妙融合。馆内的龙华婚俗文化展示区系统展示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婚姻制度和文化变迁,诠释“自由、平等、忠贞、责任”的新时代婚姻价值观,传递婚姻的法治内涵与人文之美。

深圳民法公园内还立着观澜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碑文时刻提醒人们铭记历史、敬畏规则,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在这里相得益彰,漫步其中,是法治文化的熏陶,更是红色文化的洗礼。

“这种在公园看山看水看民法故事,让民法典可感知、可触摸、可理解的普法宣传样式值得关注和借鉴。”2023年6月14日,著名民法学家、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利明在参观深圳民法公园、民法博物馆时如此评价。

“小孩哥”持证上岗,“童”声普法新意足

创新青少年普法,是深圳民法公园建设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的生动实践之一。龙华区面向全区中小学生的“普法小使者”,培养了一批具有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的青少年。截至今年5月,龙华区已精心培育出400余名普法小使者。每逢周末、寒暑假,他们便化身“法治代言人”,热情地为游客讲解法律知识,传递法治理念。普法小使者的活动内容,既有日常讲解、法治课堂,又有法治研学、法治定向越野等,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法用法。

2024年11月24日,龙华区培育的第三批普法小使者於思涵在2024年普法小使者聘书颁发活动中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这里我不仅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知识,更学习了许多与主持相关的知识与技巧;不仅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升了演讲和临场应变能力,收获满满。”

结合全国首套中小幼民法典课程《给孩子们讲民法典》及相关读本,龙华区司法局在深圳民法公园、民法博物馆开展特色学法课堂,将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2020年11月,深圳民法公园被评为第三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2023年12月,龙华区培育的一名普法小使者代表荣获广东省“优秀普法小使者”称号。2024年4月,青少年法治课程《给孩子们讲民法典》入选深圳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首批经验成果,并在全省推广;2024年7月,深圳推出法治漫游——“一起见‘圳’法治City Walk”路线,深圳民法公园与民法博物馆作为重要站点,接待来自9个国家与地区的120名“大湾区识法交流团”;2024年12月,深圳民法公园、民法博物馆入选深圳市级建设儿童友好实践场所名单。

深圳民法博物馆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以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浸润青少年心灵,引导他们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擦亮青少年法治教育品牌。

法治温度彰显,提升群众法治体验

“我周末经常带孩子来这里游玩,总能赶上民法博物馆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不管是法艺课堂、普法讲座,还是模拟法庭,只要碰上了,我都会带孩子去学习。要是遇到特别感兴趣的活动,我还会提前在线上报名。”经常来深圳民法公园游览的叶女士说。

龙华区依托公园与民法博物馆,积极开展法治文化节、专项展览、模拟法庭、法艺课堂、专家讲座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累计超过300场,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此外,龙华区司法局还创新开展了“普法 + 非遗”“普法 + 文旅”等创新宣传,通过版画、微视频、法治文化集市等形式普及民法知识。

“这里的普法活动完全颠覆了我对法律的刻板印象,这次参加活动,我亲手拓印了法治版画,这种将文化、艺术融为一体的创新互动很有趣,让民法精神变得非常鲜活。”在2024年的宪法宣传活动上,参与活动的市民兴高采烈地说。

深圳民法公园积极探索改进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巧妙利用热门出圈的各类法治元素,让家门口的法治公园真正变成“行走的法律课堂”,让群众“沉浸式体验”法治教育。

暮色中,民法公园的灯光渐次亮起,倒映在观澜河面,恰似法律在历史的长河中点亮文明坐标。

五载深耕,精神永恒。当年栽下的法治信仰之树,如今已结出累累硕果,深圳用科技、智慧与创意,书写新时代普法工作范本,点亮中国式现代化法治文明的明灯。

法典如河,终将汇入公民社会的浩瀚海洋。2025年,是全民普法四十周年和“八五”普法规划收官之年,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之上,深圳民法公园正以创新姿态续写法治华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良法善治的理想在特区热土上绽放异彩。

来源:南都N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