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石化:岗位变动激活人才“春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7:44 1

摘要:这几天,兰州石化人力资源干部管理办公室的电话,成了“热线”:“你们机关和基层是怎么交流的?政策怎么制定的?”“机关管理人员去基层?都干些什么岗位?”“到机关的小年轻们能胜任岗位吗?”“我也能参与这种交流吗?”

这几天,兰州石化人力资源干部管理办公室的电话,成了“热线”:“你们机关和基层是怎么交流的?政策怎么制定的?”“机关管理人员去基层?都干些什么岗位?”“到机关的小年轻们能胜任岗位吗?”“我也能参与这种交流吗?”

是什么事儿,一石激起千层浪?

原来,兰州石化于3月20日启动首批大范围机关基层干部人才的交流工作——22名机关人员“下沉”基层,27名年轻“新势力”勇闯机关。这场别开生面的“岗位大挪移”,迅速在干部员工中引发热议,甚至引发众多兄弟单位的强烈好奇。

“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横向与纵向交流相融合,从多元维度对各类人才进行深度挖掘与培育,让人真正‘活’起来,构建起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战略人才成长梯队,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兰州石化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徐文学谈到。

这简单初衷背后藏着“大招”。一场打破职场“次元壁”的模式创新,激发出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

观念一变天地宽

4月7日,是工程管理部邵景新来到橡胶部设备组交流任职的第11天。作为交流的一员,他从“零”开始,迈向新的职业生涯。

“橡胶部肩负着‘高精尖’橡胶产品研发生产、提质增效等重任,我之前积累了很多工程管理经验,与设备管理一脉相承,现在更要培育创新的思维,形成更有效的管理工作方法。”来到新中国“第一胶”诞生的地方,眺望远处巍峨壮观的3.5万吨/年特种丁腈橡胶装置,邵景新很快找到了归属感和学习实践方向。

短短十来天,他记住了三套丁腈橡胶装置、丁苯橡胶装置的具体位置,了解了“一块胶”背后蕴含的历史积淀和厚重文化,还跟着设备组副组长兴致勃勃观看了硬胶保供改造挤压脱水机试运行过程。

与邵景新一样,每个交流的人,都在努力适应着新“角色”,完成着职场上的一次“跨界”成长。

“我们通过每年一次集中交流任职,鼓励机关人员到基层实践锻炼,了解一线、接接地气,这样管理就不会‘飘在天上’;基层优秀人才到机关拓宽视野,更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产生更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形成双向赋能‘超循环’。”人力资源部部长丁生华说。

在新的发展时代,兰州石化不断思考,提高站位、拓宽思路、放大格局,切实从中石油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及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出发,以前瞻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培养开发各类人才,盘活存量、培育增量,为企业发展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

在这次的双向交流中,兰州石化就秉承三个原则——坚持培养锻炼与管理促进相结合,坚持改善结构与优化调整相结合,坚持定期交流与长效机制相结合,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真正实现机关管理岗位“能出”和基层干部“能进”,让机关和基层优势互补、携手共进。

不拘一格育人才

“交流的干部人才,必须在新部门或新单位担任具体职务,扎下根来、沉下心来,学习与原岗位不同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体系,种好新岗位的‘一亩三分地’,成为一个领域一个专业的‘行家里手’,甚至领军人才。”人力资源部干部管理组负责人介绍双向交流的政策,强调这次的与众不同。

岗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都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区别以往的岗位学习与挂职锻炼,这一回的双向交流任职,不是走马观花地在岗位上“溜”一圈,而是深度嵌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真正成为新单位的一员。

从聚烯烃一部交流至财务部的张盼盼,两年在一线岗位倒班,两年参与丙烯腈焚烧炉达标项目全过程建设并负责开工,一年在生产组计划成本岗位挂职锻炼,入职五年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在基层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参与大集中ERP系统与昆仑MES平台上线运行的经历,让我初步涉及了财务专业的工作。”正是这样的经历,公司基于“业财融合”的考虑,给予她一次新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

彼时,张盼盼对已经开始的“财务任职之旅”充满信心,一边熟悉新的工作环境,一边学习财务专业相关规章制度,勉励自己在上有所作为。

双向交流任职实打实动了真格,彻底打通人才培养的“任督二脉”,让人力资源这个大盘平稳快速转动起来,让大盘上每个音符跃动起来。

“这也从根本上防止机关干部思想固化、不接地气,同时给予渴望干实事的基层干部更宽广的舞台,激发他们的潜能,真正淬炼出一支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肩上担责的干部人才队伍。”人力资源部干部管理组负责人说。

以后,兰州石化每年都将开展一次机关与基层之间的人才双向交流任职,通过常态化换岗,打破部门隔离与专业壁垒,解决培养“多面手”与培养专业人才的矛盾,不断“辞旧迎新”,让机关基层的优秀干部人才看到更高的奋斗目标,得到更多的历练机会。

源头活水奔涌来

交流,仅仅是拉开了人才发展的序幕。在后续的进程中,怎样充分发挥出双向交流的价值,带动整体队伍的素质提升,让交流的“星星之火”,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燎原之势”?这一命题,兰州石化又是如何作答?

“对于交流任职的49名干部人才,兰州石化给任务、压担子,跟踪掌握他们的日常行为特征和现实表现,一面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一面加强纪律和制度约束、履职监督与考核鉴定。”人力资源部干部管理组负责人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交流人员到岗后,兰州石化精心搭建舞台,提供丰富多元的实践机会,使其在交流过程中,将所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建立健全跟踪反馈机制,定期对交流人员的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及时调整策略,助力交流人员快速适应新环境,实现能力的进阶与突破。

来到机动设备部交流任职的刘凯,面对的不仅仅是所管辖装置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认知的多元化与格局的多维化。

“以前在聚烯烃一部只管辖3套聚烯烃装置,现在我要承担起全公司9套聚烯烃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的重任。9套装置的设备型号、生产负荷、工作条件各不相同,我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这些差异,将成功的方法和经验推广普及到其他装置,减少设备故障和非计划停工,在设备设施精细精益管理上寻求新突破。”

从乙烯二部到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交流任职的任季遥,在短短一周内,经历了从乙烯装置裂解外操到环保监督管理的“跨越”。他努力适应完全陌生的机关工作环境和程序,学习《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标准》等制度规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大量专业术语,还跟着环保监督组的“前辈们”到公用工程一部催化剂污水处理装置实地观摩。

“为每一名交流任职的干部人才‘量身定制’培养管理‘套餐’,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举全公司之力培养战略人才,每三年形成一个梯队,让人才活水奔流涌动、生生不息。”丁生华对双向交流即将带来的人才“红利”充满期待。

来源:兰州石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