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1日,十堰市“社矫讲堂”以视频形式开讲,市、县两级社区矫正分管领导、司法所工作人员及村(社区)干部等172人同堂参训。这场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的培训,是我市贯彻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要求、以品牌化建设推动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社区矫正
一头连着平安稳定
一头系着民生冷暖
在十堰
社区矫正工作创新突破
为平安十堰建设
注入基层治理的正能量
品牌筑基 形成新生态
3月21日,十堰市“社矫讲堂”以视频形式开讲,市、县两级社区矫正分管领导、司法所工作人员及村(社区)干部等172人同堂参训。这场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的培训,是我市贯彻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要求、以品牌化建设推动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为破解基层社矫队伍能力短板,市司法局创新打造“社矫讲堂”品牌,每月围绕实务难题靶向施训。郧阳区司法局延伸培训链条,组织19个乡镇司法所开展现场拉练,通过观摩集中教育、交叉评查档案、参与业务测试等“学、评、比、练”四步法,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战能力。郧阳区柳陂镇司法所创新“角色互换”演练,工作人员模拟矫正对象接受教育,在视角转换中提升应急处置水平。
阵地建设同样彰显品牌特色。深耕“一县一品牌”特色矫治工程,郧阳区依托南化塘革命旧址,将红色文化融入矫正教育,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开展红色故事分享会等形式,让230余名矫正对象在红色教育中反思过错、重树人生信念,同步引入心理专家开展疏导,形成“红色教育+心理矫治”融合模式。
张湾区司法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业务培训。
张湾区针对交通肇事类矫正对象,打造沉浸式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通过事故场景还原、惨烈影像展播、肇事者现身说法等,让矫正对象直面违法后果,从心灵深处筑牢守法意识。此外,“家庭支持帮教”“心理矫治驿站”等特色项目在全市竞相涌现,形成“一地创新、全域共享”的矫治生态。
社会共治 打开新局面
今年3月中旬,在竹山县得胜镇,一场“病床前的执法”让五保户李某潸然泪下。李某因病住院无法正常报到,该镇司法所联合村委会、医院成立专项组,在病床前完成入矫程序,同步建立“医疗+矫正”帮扶机制。
“这次跨部门协作充分体现了‘政府吹哨、部门报到’的治理优势。”工作人员表示。
为鼓励、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市司法局坚持督办落实《十堰市指导管理社会力量和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意见》《社区矫正网格员管理细则》等文件要求,加强与政法、财政、民政、人社等部门协商沟通,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项目委托的形式,引入更多专业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合作共建,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构建“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社区矫正工作局面。
市司法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深入实践中,该局开展“户户走到、人人见面”活动,各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者、村干部、网格员等走村入户,在排查风险隐患的同时,还帮助特殊人群化解实际困难。张湾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区司法局设立全省首个“就业帮扶安置基地”,提供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及就业等帮助,让“无业焦虑”转化为“重生动力”。武当山特区组织矫正对象化身“普法志愿者”,在“3·15”活动中发放宣传手册、参与知识问答。这种“在服务中疗愈”的模式,让矫正对象在奉献中重拾尊严。
柔性帮扶 点亮回归路
“以前觉得社矫只会管束,没想到他们连孩子轮椅坏了都放在心上。”竹山县官渡镇的王某因家庭困境,一度酗酒抵触矫正。
今年春节过后,当地司法所工作人员十天内五次入户,在摸清王某家的实际困难后,精准施以援手——协调民政部门提高低保标准,专门为其孩子定制儿童轮椅。如今,王某戒酒重生,成为“现身说法”的普法志愿者。
近三年来,竹山县累计动态创新实施“个性化矫正方案”104例,通过教育帮扶帮助50余名矫正对象重启人生,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连续降低。
张湾区司法局设立“就业帮扶安置基地”。
在我市各地矫正一线,帮扶之手精准出击、直击痛点:对就业困难对象,张湾区设立“就业帮扶安置基地”,让矫正对象从“忧心忡忡”变为“干劲十足”;对心理障碍者,郧阳区开展“情绪管理”系列讲座,组织心理咨询师深入社区、学校普及心理知识。这种“一人一策”的精准施策,让矫正从“标准化流程”升级为“个性化治愈”。
按照“衔接好、监管好、矫得好”的工作思路,近年来,市司法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因人施矫,加强与市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让社区矫正对象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帮助他们积极接受监管,早日回归社会。
智慧赋能 筑牢“云防线”
工作人员 通过“湖北省智慧社矫”平台进行 实时定位。
夜幕降临,房县军店镇司法所联合镇平安办、派出所工作人员正通过“湖北省智慧社矫”平台,调取辖区社区矫正对象实时定位,随后直奔目标住所开展夜间突击检查。自2月份以来,这种“科技筛查+实地核验”的夜间巡查模式,已成为当地严防脱管漏管的常态化举措。
军店镇的实践案例是我市深化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的缩影。全市统一使用“十堰市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平台”,将调查评估、日常监管、教育帮扶等11项核心业务纳入数字化管理。依托该平台,竹溪、房县等地智慧矫正中心建设按下“加速键”,通过配备电子定位、远程督查等智能设备,实现监管流程全留痕、执法行为全透明。
为打破数据壁垒,我市同步推进跨部门协同治理。政法系统办案平台与公安、综治等系统实现数据互通,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监管信息可实时推送至基层网格,形成“源头录入、动态跟踪、多方联动”的智慧矫正生态。目前,全市社区矫正对象信息化核查覆盖率达100%,跨部门数据流转效率大大提升,社矫执法从“人力盯防”向“智能防控”的转型成效日益凸显。
法度与温度相济,归途向正道渐明。下一步,全市司法系统将不断创新完善构建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实现惩治与教化、监管与帮扶的有机统一,为平安十堰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力量,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个矫正对象的前程。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