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筑牢防震减灾防线 守护一城安澜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18:48 1

摘要:5月的渭水两岸,草木蔓发,生机盎然。走进咸阳市地震监测中心值班大厅,电子屏幕上数据实时跳跃,技术人员目不转睛盯着终端,进行地震参数研判分析。这里是城市的“神经中枢”,“不眠守夜人”为咸阳筑牢防震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咸阳:筑牢防震减灾防线 守护一城安澜

5月的渭水两岸,草木蔓发,生机盎然。走进咸阳市地震监测中心值班大厅,电子屏幕上数据实时跳跃,技术人员目不转睛盯着终端,进行地震参数研判分析。这里是城市的“神经中枢”,“不眠守夜人”为咸阳筑牢防震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咸阳地处汾渭地震带,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近年来,咸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落实国家防震减灾规划,聚焦“防、减、救”一体推进,从台网建设到科普宣教,从工程设防到应急准备,全链条织密城市韧性之网,守住群众安全底线。

把“主动防”做到前面

咸阳持续加快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支持震情跟踪研判、站网升级改造、风险防治与应急保障能力提升。目前,全市共建成流体、地倾斜、水化学、地温等多类型观测台站15个,去年进行标准化改造,选址搬迁台站1个,监测覆盖范围和精度进一步提升。市县两级地震台网24小时全天候值守,年均记录地震信息50余条,实现震情动态快速、精准响应。市地震预警中心建成运行,在600余所学校和100余处重点部位布局监测预警终端。目前,全市已建成81个宏观观测点,实现“三网一员”(宏观监测网、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在13个县市区全覆盖,覆盖1800余人。

把“设防线”织得更密

咸阳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系统推进地震灾害风险治理。兴平地震活断层探测项目于2023年12月完成成果移交,在26km×28km范围内布点探槽,为建设工程避让断层、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依托全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市政务服务平台上线相关数据功能,11个建设项目通过“多规合一”平台完成地震安全性审查;三原50万立方米储油库、彩虹一路跨渭河大桥、淳礼公路泾河大桥复建等重点工程完成专项评价,咸阳经开区及5个县区同步开展煤矿、风电、道路等领域的快速地震安评20余项。在抗震设防方面,2021年以来,全市新建87所学校、28所医院及197个工程项目均落实设防标准,减隔震技术广泛应用于桥梁等重点设施建设。市住建、教育、水利、卫健、交通运输等部门协同推进地震易发区加固工程,累计完成房屋、水库、桥梁等抗震加固8600余处,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同时,围绕风险源头治理,我市系统组织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采集近10万条重点信息,形成《重点隐患调查评估报告》《房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并建成“地震灾害一张图”系统,全面摸清致灾因素和风险底数,为科学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把“安全课”送进千家万户

咸阳坚持将避险自救能力作为提升城市防灾韧性的关键环节,常态化开展应急疏散演练、防震知识“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市地震部门发布20项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事项和产品清单,打造群众了解震情、防灾避险的便捷窗口。《家庭地震应急避险与逃生》《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要点》两部动画短片、《防震避险手册》等产品广受欢迎。防震影视作品下基层、科普讲解大赛、手抄报征文比赛等活动,累计吸引中小学师生超1.5万人参与,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多元联动的科普矩阵。目前,全市建成防震减灾科普馆7个、主题社区及宣传阵地12处,实现“一县一阵地”;国家级、省级科普示范学校分别为1所、12所。“咸阳防震减灾”抖音号、微信视频号年均传播覆盖3万人次,线上科普影响力持续扩大。

把“实战感”练到应急一线

咸阳以广场、绿地、体育场馆等为基础,建成18处大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小型避难点86处,全部完成标识设置、功能配备、使用指引。2024年,我市出台《咸阳市地震应急预案》,并推动行业部门同步完善专项预案体系。市地震监测中心编制的《地震应急服务响应等级和行动清单》在全省推广。各县市区年均开展400余场次学校、医院、企业、社区等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此外,全市地震现场工作能力合训、无线电应急通信演练为保障震时灾情评估和先期救援行动奠定了基础。

本文转载自 咸阳日报

来源:遇见咸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