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聂海芬,1965 年 9 月出生,1986 年投身公安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担任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预审大队队长。从警生涯中,她曾取得过一系列看似辉煌的成绩。
在杭州警界,曾有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 —— 聂海芬。她头顶着诸多荣誉光环,被称为 “女神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名字代表着破案的高效与精准。
然而,一起震惊全国的冤案,将她从神坛拉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便是安徽叔侄张高平、张辉蒙冤入狱十年的 “5・19” 奸杀案。
这起案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司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与偏差,也让人们对所谓的 “神探” 有了更为复杂的认知。
聂海芬,1965 年 9 月出生,1986 年投身公安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担任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预审大队队长。从警生涯中,她曾取得过一系列看似辉煌的成绩。
据公开资料显示,从 2001 年起,在刑事侦查预审工作实践里,她成功破解 180 多起各类复杂刑事案件,追缴赃款达 800 多万元人民币,在省市级执法部门各项评估指标中名列前茅。
凭借这些成绩,她受邀成为杭州市警察学校客座讲师,甚至亲自编写教材。她还获得过浙江省 “三八” 红旗手、浙江省刑侦专家称号以及杭州市 “三八” 红旗手荣誉,两度获得表彰奖励,两次荣获三等功勋。在很多人眼中,她是警界的传奇人物,专业能力备受认可。
时间回溯到 2003 年 5 月 19 日,这一天,杭州西湖区的一个水沟里,一具赤裸的年轻女孩尸体被人发现。警方迅速展开现场侦查,初步判定这是一起性质恶劣的强奸杀人案。
由于案件影响重大,很快被列为督办案件,警方压力倍增,全力投入到案件侦破中。在排查过程中,安徽货车司机叔侄张高平、张辉进入了警方视线。
原来,在案发前,他们曾搭载过死者王某。据他们讲述,在行驶途中王某要求下车,之后便失去联系,没想到竟遭遇如此悲剧。
但警方并不这么认为,在没有确凿物证和目击证人的情况下,张高平、张辉叔侄两人被警方锁定为嫌疑人并抓获。随后,长达数天的连续审讯开始了。在那漫长的审讯过程中,叔侄俩从最初的坚决否认,到后来却做出了有罪供述。
这一转变背后的真相,成为案件关键争议点。多年后,张高平、张辉坚称在审讯过程中遭遇了刑讯逼供,而这也是导致他们被迫认罪的原因。
在张高平、张辉做出有罪供述后,聂海芬正式介入这起案件。她在重新梳理案件时,认为两人的有罪供述情节高度吻合,并且张辉曾有前科,基于这些因素,先入为主地认定张高平叔侄两人就是本案真凶。
更为离奇的是,与本案毫无关系的同监舍人员,竟对张高平叔侄做出指认,认定他们就是犯罪嫌疑人。这一情况在正常逻辑下显得匪夷所思,背后是否存在某些诱导因素,至今仍疑点重重。
与此同时,杭州还发生了另外一起杀人案。出租车司机勾某将大学生晶晶(化名)杀害,警方迅速行动,很快抓获勾某。经过审判,勾某于 2005 年被执行死刑。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起案件竟与 “5・19” 奸杀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后来查明,从 “5・19” 案受害者王某指甲中提取的 DNA,与勾某的 DNA 高度吻合,作案手法也高度重合,种种迹象表明勾某极有可能才是 “5・19” 奸杀案的真凶。
然而,在当时的侦查过程中,这一关键线索被阴差阳错地错过了,张高平、张辉却因自己的有罪供述被送上法庭。
2004 年 4 月 21 日,法庭上,张辉被判处死刑,张高平被判处无期徒刑。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一个关键证据被忽视。被害人指甲中遗留的皮肤组织 DNA 经检测系另外一人,但法官却认为该证据与本案无关而排除。
2004 年 10 月,浙江高院做出终审判决,判处张辉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判处张高平有期徒刑 15 年。就这样,张高平、张辉叔侄开始了漫长的服刑生涯。但他们和家人从未放弃申诉,坚信自己的清白。
在狱中,张高平抓住一切机会,通过看电视和阅读杂志收集冤假错案报道文献,自学刑法和 DNA 知识,夜以继日撰写申诉材料,甚至曾坦言若申诉不成功,愿意以死自证清白。这份坚持与执着,令人动容。
张高平叔侄的异常申诉情况,引起了新疆检察官的注意。新疆检察机关工作人员仔细审核二人案卷后,认定此案疑点重重。但作为异地检察机关,要介入同行已经做出结论的案件,困难重重。不过,正义的追寻并未停止。
2011 年,在案件重新侦查过程中,警方对被害人指甲中遗留的 DNA 进行重新比对,发现正是已被执行死刑的出租车司机勾某。这一重大发现,让案件重审有了转机。
2013 年,浙江高院重新审理此案,认为本案证据链不全,缺乏间接证据证明张高平叔侄两人是真凶,最终宣判张高平、张辉叔侄两人无罪释放。
在庭审过程中,检察机关提交了警方在侦破过程中的诸多疑点。经法庭调查认定,警方在审讯张高平叔侄两人时,存在对嫌疑人不在规定羁押场所关押、审讯的情形;首次审讯和首次有罪供述的审讯录像不完整;
现场指认录像镜头频繁切换,不能排除存在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情形。这些问题的暴露,直指案件侦查过程中的程序违法与不规范操作,也让人们对当年案件的办理过程产生深深质疑。
聂海芬在这起冤案中扮演的角色备受争议。2006 年 4 月 13 日,中央电视台第 12 频道《第一线》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 “浙江神探 —— 无懈可击聂海芬” 的专题报道。
节目中,聂海芬分享了处理 “5・19 奸杀案” 的侦破过程,声称在没有实物证据情况下,通过 “突击审讯” 让张氏叔侄承认 “犯罪事实”,获取了看似 “无懈可击” 的证据。
但实际情况是,张辉与张高平坚称所谓 “突审” 就是刑讯逼供,且多方信息显示,聂海芬并未直接参与对张辉、张高平的审讯工作。张高平的代理律师阮方民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指出,聂海芬在案件中仅起指导作用,未参与一线具体审讯程序。
张氏叔侄也否认曾受聂海芬审讯,张高平称自始至终无女性审讯过他,张辉回忆只有在进行 DNA 鉴定采样时,才有一名女警官采集过他的指甲和毛发样本,看到聂海芬照片时,他们均确认从未见过此人。
尽管如此,聂海芬作为杭州市警方主要办案人员之一,在缺乏关键物证和直接目击证人证据的情况下,通过突击审讯等方式最终取得 “证据”,导致二人被错误定罪,她在冤案形成过程中承担的审核等重要职责无法回避。
这起冤案对张高平、张辉叔侄及其家庭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十年青春岁月在狱中度过,他们失去了自由,错过了太多人生重要时刻。即便最终获得 220 万元国家赔偿,但逝去的十年时光永远无法挽回。
出狱后的他们,生活也面临诸多挑战,与社会脱节多年,需要重新适应社会,心灵创伤更需漫长时间修复。而对于社会而言,这起冤案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
公众对司法机关的公正与权威产生怀疑,法律本应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样的冤案却让人们看到防线可能出现的漏洞。
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司法程序规范、证据审查等方面的深刻反思,促使相关部门加强制度建设与监督管理,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