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军魂一“麦”相传:延津王氏家族的铁血烟火人生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19:13 1

摘要:题记:从太行山剿匪的冲锋号到电商时代的直播间,从战场上的炒面袋到文化节上的青麦礼。延津西街王氏家族用三代人的传承诠释着,最硬的脊梁,往往藏着柔软的乡愁;最滚烫的青春,时刻都在追光……

题记:从太行山剿匪的冲锋号到电商时代的直播间,从战场上的炒面袋到文化节上的青麦礼。延津西街王氏家族用三代人的传承诠释着,最硬的脊梁,往往藏着柔软的乡愁;最滚烫的青春,时刻都在追光……

一、烽火岁月:军人的脊梁与麦香的初遇

1945年,太岳山麓的春耕正酣,18岁的王好义放下锄头,扛起钢枪。作为太岳军区10旅29团三营七连班长,他亲历了豫北大地的解放烽烟:1947年开封战役中,他率队冲锋陷阵,成为攻城先头部队;同年8月确山战役的硝烟里,他冲锋时左臂中弹,鲜血浸透绑腿仍死守阵地;1948年隰县午城镇遭遇伪十一师伏击,一颗子弹贯穿右腿,他拖着伤腿爬行指挥撤退,终成伤残军人。枪林弹雨的岁月里,他始终记得家乡延津的麦香。1948年复员后,他在西街支起小饭铺,用战场上的铁锅炒制青麦仁捻转——将 liking 的麦粒蒸熟搓粒,石磨碾成碧玉般的细绳,拌上蒜汁辣油。乡亲们说:“王班长做的捻转,比子弹壳还筋道!”

爷爷在人民大会堂

爷爷的伤残军人证明

二、和平年代:舌尖上的守望与传承

1976年,中原大地春雷涌动。王好义之子王学利穿上军装,成为空军某部工程兵大队排长。1979年南疆战云密布,他主动请缨执行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勤保障任务。在云南前线,他带领炊事班用竹筒饭、炒面支援前线,创新“压缩干粮速热法”,保障部队72小时连续作战,并受昆明军区通令嘉奖。伤残转业后,他接手延津县饮食服务公司,将战场上的纪律融入美食:制定《捻转制作十二道标准》,从麦粒选色(青中泛黄)、蒸炒火候(文火焖25分钟)到石磨推制(匀速三转),每道工序精确到分钟。1983年,他改良传统配方,加入槐花蜜调和麦香,使捻转甜而不腻,获评“新乡名小吃”。

爸爸的伤残军人证

爸爸参军的照片

当年饮食服务公司党支部合影

三、新时代:非遗的涅槃与新生

2000年,武警黑龙江总队战士王海明退役返乡。这个曾参与松花江抗洪抢险的“80后”,在父亲的口传心授下第一次触摸石磨:“麦粒在磨盘下变成细绳,就像子弹穿过枪膛的轨迹。”他自学短视频拍摄,将捻转制作过程搬上抖音,爷爷的军粮话题才是人间至味。2021年,他去省农科院学习“速冻捻转”,攻克青麦仁保鲜难题,让千年美食登上“中欧班列”;2023年,他开发的“青麦捻转礼盒”(内含石磨模型、浮麦片、青麦仁)亮相延津小麦文化节,被称为“中原麦芽糖的艺术”。

当年在哈尔滨部队照

参加抗洪抢险的图片

四、三代人的精神图腾 军魂铸骨

王好义的军功章与石磨并排陈列,弹痕累累的搪瓷碗盛着今昔麦香; 匠心传灯:王学利的《捻转工艺口诀》被收藏,成为传承教材; 青春破界:王海明团队保持了传统工艺的精髓,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元素,让石磨转动出元宇宙AR体验。

结语:麦芒里的家国史诗从太行山剿匪的冲锋号到直播间此起彼伏的“下单”,从战场上的炒面袋到联合国展的青麦礼盒,王氏家族用三代人的光阴诠释:最硬的脊梁,往往藏着最柔软的乡愁;最滚烫的青春,终将沉淀为文明的厚度。当石磨再次转动,碾出的不仅是麦香,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来源:家在延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