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高瞻远瞩与殷切希望,让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
《人民政协报》 2025年05月12日 第08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高瞻远瞩与殷切希望,让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
高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构建优质高等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跨学科与跨文化传播新质人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人工智能﹢”行动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影响越来越重,这既是颠覆性、创新性的,促使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前列的难得机遇,也带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交流等体制机制方面深层次的挑战。国内高校作为培养“人工智能﹢”跨学科跨文化传播人才的中坚力量与主要阵地,近年来一直在专业设置、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创新赛事等领域积极探索。要充分抓住数字化契机,发挥我国的独特优势,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坚定走好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比如,我们要不断优化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产业”深度融合。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开设AI伦理、基础算法、跨学科应用案例及不同领域最新进展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科学应对智能时代。借助大模型,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语境下“苏格拉底式”人机学习新范式,以对话、提问法,引导学生强化批判思维,为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积蓄能量。
展开剩余37%同时,在数字化时代,人文素养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学者与教师,我更要立足本职工作,弘扬与践行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牢记育人使命,强化价值引领,铸造学生的精神之魂,不断深化文明互鉴,推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有效传播,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和路径。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秉持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才能从多维度、多举措更有效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国际影响力。只有站在世界舞台上以开放的姿态赓续传统文脉,才能成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动力源。新时代国际传播应突破传统思维,完成从“向世界说明中国”到“向世界阐释世界”的转型,展示中外文化融合的优势,借此参与国际话语权的竞争与对话。我们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从国际传播规律的角度,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构建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能够为世界所认同的跨文化传播国际话语体系。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