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都对于海瑞的名字如雷贯耳。一个出生在五百年前的一代清官,首先是影响了自己所在的嘉靖、隆庆、以及万历初期的吏治发展。谁又能想到,去世后三百多年,还能因为对于自己的评价再度引发波澜。
副标题:明朝三百年变迁史14-五百年前出生的海瑞,谁能想到他至今都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本文共计 27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8 分钟)
一代神剧《大明王朝1566》的横空出世,致使海瑞的形象总算能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被广泛地传播。
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都对于海瑞的名字如雷贯耳。一个出生在五百年前的一代清官,首先是影响了自己所在的嘉靖、隆庆、以及万历初期的吏治发展。谁又能想到,去世后三百多年,还能因为对于自己的评价再度引发波澜。
如果说,他的影响力仅仅停留在明朝,这似乎是不妥当的。但由于他自己也不曾预料到的身后几百年的评价,所以将海瑞定义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官员之一,似乎也并不矛盾。可以负责任地讲,海瑞的历史形象与精神遗产对中国社会与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他在明朝的政绩、近现代的评价变迁,到文化作品的传播,海瑞的形象既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符号,也是廉洁文化的象征。
他的故事,可要细讲
所谓“读史知未来,鉴往纠昨非。”让我们用简约的两千余字,通过海瑞的生平事迹与身后评价,阐释他的廉洁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先驱者的形象被符号化
可以毫不避讳地讲,直言进谏的海瑞,是明朝彼时彼刻的先驱者。或者说,他的改革先驱行为与其自身被政治符号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嘉靖朝这个很难用简单话语概括的时期中,一个直言进谏的官员,想要不受到政治冲击,这是很难的。所以,海瑞决定以《治安疏》痛斥嘉靖皇帝“君道不正”,并且揭露吏治腐败、赋役苛重,甚至讽刺年号“嘉靖”为“家家皆净”的时候,他或许早已淡看生死。
此举虽导致他被下狱,但也迫使喜好炼丹,渴求长生不老的嘉靖在晚年进行反思,间接推动了隆庆朝的政治改革。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谈谈隆庆,这位没什么存在感的皇帝。他受压抑的两十余年总算在其登上大位后彻底释放,随之而来影响他的身体健康,致使其过早的离世,致使那个性格执拗的万历过早登基,致使“明实亡于万历”的现状客观呈现。
回到话题中,继续说海瑞。海瑞的奏疏成为明代士大夫“以死谏君”的典范,在儒家“文死谏”的价值体系下,海瑞自然会受到有历史评价权的文官的推崇。
除此之外,海瑞还是一位锐意改革的经济学家与民生实践的坚实拥趸。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推行“一条鞭法”,整合赋税、遏制土地兼并,并在南直隶试点成功,为张居正全国推广奠定基础。他还通过“士绅退田”政策将豪强侵占的农田归还百姓,直接改善民生,但也因此触怒权贵集团,最终被排挤出权力核心。
有多少人知晓他曾付出的努力
正如,本文题目中“以个人操守撼动既得利益集团”的评价一样,如果彼时明朝能有一千个海瑞,那么历史必然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再结合海瑞于吏治整顿的坚守与其受到的官场冲击进行联想,一切个人委屈可能就不难被想象到了。海瑞以严苛的手段惩治贪腐,这在明朝经历朱元璋洪武朝近两百年后,无人能出其右。他甚至对权臣胡宗宪之子、严嵩党羽鄢懋卿等都毫不妥协,对了,这两个细节恰好在那部9.8分的神剧中也得以体现。他树立了“不惧权贵”的清官标杆。
但是,自古以来形成的贪污成风的体系,使其极端廉洁与缺乏政治妥协的性格,被同僚视为“异类”,这也暴露了明代官僚体系的深层矛盾。仔细想来,这矛盾被海瑞的坚守彰显出来后,不到一百年,明朝也就灭亡了,何其悲矣。
·在争议声中被重构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其去世三百多年后,还会被人广泛提及,进而引发波澜壮阔的纷纷扰扰。
如果用两个词汇去形容海瑞在近现代的评价,想必应该是“争议”与“重构”。
首先,其依然具备传统史观的争议性。明清时期对海瑞的评价两极分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官方史书称其为“清官典范”,但民间笔记多批评其性格偏执并且家庭伦理争议,比如其曾多次休妻,且受到极强的母权压制。思想家李贽曾评价他“如万年青草,可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暗指其道德崇高却缺乏政治实操能力。当然,咱们换个角度思考,在“水至清则无鱼”的思维诱导之下,给予海瑞不高的评价,更像是一次存在预谋的行动。
另一方面,海瑞自己可能都没能想到的是,他居然成了近代思想启蒙的标志符号。
20世纪以来,海瑞成为知识分子反思传统官僚制度的工具。比如省愚曾多次提及的历史学家吴晗先生的历史剧《海瑞罢官》在几十年前便引发了极大的讨论,导致海瑞的形象被卷入思维方式的斗争,成为“清官批判”的争议焦点。鄙人认为,在那场举目四望皆疯狂的活动中,给予海瑞批评的人,大多数没安好心,这其实是一次内心想法的真实吐露。
近年来,海瑞被重塑为反腐倡廉的象征。不知道屏幕前的各位朋友是否有关注到原创话剧《海瑞》通过“抬棺上疏”“永驻民心”的情节呈现,最新的艺术作品重新再演绎并且突出一个“两袖清风”的形象,成为廉洁教育的重要载体。海瑞的出生地海南等地更将其作为地方文化名片,推动廉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影视形象的推波助澜
如果说此刻您能看到在下专门堆砌文字就海瑞的事迹抒发自己的观点,那么当代影视作品以文化传播的方式,从戏剧到影视的多元塑造,立下了汗马功劳。
海瑞,毫无疑问是传统戏曲中的清官原型。在戏曲中,他常以“青天”形象出现,戏曲《海瑞告状》通过智斗权贵、为民伸冤的情节,强化其“刚正善辩”的特质。这类作品将海瑞与包拯并列,成为传统清官文化的典型符号。按照古时候文人掌管历史叙事权的思维导向,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这实际上是民众对于公平的渴求。毫无避讳地讲,人也只有在承受苦难的时候,才会去渴望类似于“海青天”这样的人出现。
物象是记录真实历史的最好载体
避开传统戏剧,咱们细看当代作品的思维导向,开始注重挖掘其人性矛盾。有部话剧名字就叫《海瑞》,此剧通过回溯其与母亲、同僚的关系,展现其“格格不入”的孤独感。这种叙事既保留其廉洁内核,也揭示其性格缺陷,呈现更立体的历史人物。换言之,把一个人真正回归为人,您会发现他身上所有的特质。
·革新者的困境
简单总结海瑞的一生,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高光位于嘉靖朝后期。但他个人的悲剧性在于,其革新理想与官僚现实的冲突。为什么要革新?因为敢于直言的他发现当时嘉靖朝官场的各种怪相。为什么会冲突?因为既得利益者们会毫不犹豫地阻止他讲利益分发给受到苦难的民众。
他虽以个人操守试图去撼动既得利益集团,却因缺乏政治盟友与制度支持而失败。然而,其政策被后世革新者继承,甚至影响清代赋税制度,证明其超前性。
其实他并不复杂,即便他有着人性的弱点,但他就是五百年来历史上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值得后人景仰。
来源:省愚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