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在1961年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成为总统,执政18年,推动了“汉江奇迹”的经济腾飞,因铁腕统治备受争议。
她上任之初,政坛氛围一度清朗。
强调政务独立,不接见亲属,不允许亲信干政,连自己的弟弟也被挡在权力圈外。
她的生活极度克制,从不接受奢侈赠礼,不参与私人宴会,每天按时上下班、处理公务。
被称为“总统版苦行僧”的她曾在国会中说:
“我没有家庭,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国家就是我的家人。”
朴槿惠出生在1952,她的父亲朴正熙,被称为“汉江奇迹缔造者”。
他在1961年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成为总统,执政18年,推动了“汉江奇迹”的经济腾飞,因铁腕统治备受争议。
朴槿惠,从9岁起便住进了青瓦台总统府,被称为“第一公主”。
1974年,朴槿惠遭遇人生大变!她的母亲陆英修在一场针对父亲朴正熙的刺杀行动中不幸中弹身亡。
她被迫以“第一夫人”的身份替母亲站上政坛。
穿上正装,站在国事场合上,学习如何微笑,如何寒暄,如何沉稳。
此刻的她不再只是总统千金,更成为国家女性权力象征的雏形。
朴正熙带她巡视工厂、探访军营、出席外事活动,每一次公开亮相,都让这位“公主”离政治更近一步。无数保守派政客认为,朴槿惠是继承其父政治路线最合适的人选。
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在一场晚宴上,被一手提拔的中央情报部长金载圭枪杀。当朴槿惠赶到总统官邸时,父亲已经倒在了血泊之中,再无回天之力。
她搬出总统府,淡出公众视野,过上了数年的隐居生活。
家中的动荡愈演愈烈,弟弟朴志晚染上毒瘾,时常陷入法律纠纷,而妹妹朴槿令则因财产纠纷与她对簿公堂。
1990年,随着韩国民主化的深化,朴槿惠逐渐被保守派阵营重新推向前台。她以“朴正熙之女”的身份在大邱等地参选国会议员,并在保守势力内部逐步确立地位。
韩国社会深知,朴正熙虽然铁腕独裁,却在经济发展上功不可没。底层百姓在他主政时期过上了从贫困向温饱的跃迁生活。在这样复杂而情感浓厚的社会背景下,朴槿惠成了无数保守派心中的“政治圣女”:
承载着旧时代的秩序感,也象征着对“清廉”、“勤政”的渴望。
2012年,她终于站上了人生的巅峰——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
就职典礼那天,她说:“国家的主人是国民。我要成为倾听国民声音的总统。”
支持者流下激动的眼泪,长者感慨“朴正熙的灵魂回来了”。
从上任伊始,她就展现出一种高度自律、话语谨慎的领导风格,然而这种克制并未转化为亲民形象,反而令她在沟通与协调上显得冷漠、疏离。
“岁月号”沉船事件震惊世界,超过三百人遇难,韩国举国哀悼。
朴槿惠,却在这场国家悲剧中表现出极大的冷感,虽紧急召开会议,却始终未能提供有力的政府应对。媒体尖锐地质问:总统在“黄金七小时”里究竟做了什么?
这件事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动摇了民心。
随后的“崔顺实干政门”像一根尖锐的针,戳破了她为自己打造多年的“政治圣徒”形象。
2016年,韩国媒体连续爆料指出,朴槿惠长期与闺蜜崔顺实保持不正当政治关系,后者虽无公职身份,却能干预国务、操纵财团、审改总统演讲稿,甚至借助朴槿惠的权力索取企业巨资捐款。
首尔广场上都聚集起数十万民众,手举蜡烛,高喊“朴槿惠下台”。
面对舆论与调查,朴槿惠表现得异常沉默与封闭,拒绝出席多次传唤,在镜头前不再露面。
2017年3月10日,韩国宪法法院以8比0的全票裁定维持弹劾。
朴槿惠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弹劾罢免的总统。
之后,司法追责迅速启动,朴槿惠面临18项指控,包括受贿、滥权、强迫企业捐款等。
法院最终以“滥用职权、受贿、泄露国家机密”等罪名将她弹劾,并判处24年监禁。
她被安置在首尔看守所,成为继卢泰愚、全斗焕之后,第三位锒铛入狱的韩国前总统。
她住在没有暖气的小屋里,冬夜靠几条毛巾围住脖子取暖,不能自由活动,也不能随意就医。每一餐都是粗茶淡饭,食不果腹,她逐渐消瘦,身形佝偻。
2021年,韩国政府出于“国家团结与人道主义考虑”,释放了这位曾经叱咤政坛的女人。
出狱当天,她依旧身姿挺拔,微笑着对前来接机的记者点头致意,这场牢狱风暴从未将她摧毁。
监狱之外的世界,媒体如影随形,反对者游走不散,每一寸空气都在质问朴槿惠:“你该去哪里?”
首尔,这座她曾统治五年的城市,如今已不再属于她。那栋位于江南区三成洞的私人住宅,早在她服刑期间被法院强制拍卖38.64亿韩元,用以抵偿所欠巨额罚金。
她最终定居的地方是大邱达城郡,一处安静的山谷地带——那是她的出生地,也是一切政治起点的源头。
这个决定昭示着她的退隐意图,她像一只离群的老鸟,终于飞回了出生的枝头,只是羽毛已失、爪痕累累。
她买下的这栋别墅,市值高达25亿韩元,换算成人民币约1300万元。建筑主体三层,占地1676平方米,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共有八间房间。
为了方便年老体弱的她,上下楼都配备了电梯,卧室的布局也根据行动不便者的生活习惯重新调整。
院内绿意盎然,古木成荫,还有一座精致的韩式小亭子,恍如回归乡野隐士的归宿之地。
别墅四周是高达十米的“城墙”,将私人空间隔绝得密不透风,配备了全方位摄像头,夜间红外线巡逻系统捕捉每一个可疑动态。
有媒体调侃:“这哪里是别墅,分明是监狱的翻版。”
忠实粉丝留言:“她受过那么多苦,理应有个真正安宁的晚年。”
朴槿惠入住后不久,这栋别墅迅速成为“政治朝圣地”。
粉丝打着横幅守在门外,高喊“总统辛苦了”的口号;媒体记者日夜蹲守,希望捕捉到她的一丝身影;甚至不乏网络主播把这里当作打卡热点,直播送花、喊话、围观、起哄。
围墙内是她期盼的静谧养老,围墙外却是喧嚣躁动的现实乱象。
这套别墅的资金来源迅速成为争议焦点。
25亿韩元可不是一个普通退休老妪可以随手拿出的数字。舆论一度质疑:她在狱中无法经商、无收入,原宅又被拍卖抵债,那这些钱是哪来的?
一种解释是她的弟弟朴志晚出资相助。
朴志晚虽与姐姐政治理念不同,却始终维系着亲情底线,他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身家丰厚,为姐姐购置别墅于情于理皆有可能。
另一种说法,则指出朴槿惠多年积累的忠实粉丝可能通过众筹或捐赠支持她。
早年出版的自传《绝望锻炼了我》畅销多年,入狱期间又推出了《不是对谁都会心生思念》的书信集,一经上架便登上预售榜首。
余晖岁月2022年的新书发布会上。她身着简洁利落的黑色外套,面色红润,头发乌黑而有光泽,让人忘记了她已年逾七旬。她
站在台上,声音微微颤抖,却坚定而清晰地说道:“感谢这些年,支持我的人没有离开。”
对于一部分韩国民众而言,朴槿惠承载着“秩序”、“清廉”与“怀旧”的多重投影。尤其在韩国政坛屡爆丑闻、社会情绪反复波动的当下,她的沉默与保守反倒形成一种另类的安慰剂。
她的每一次露面,不论是否涉及政务,都成了某种政治信号的投射。人们开始私下谈论:“她是不是还没放弃?”
她拒绝接受电视专访,婉拒多个政党高层拜访的请求,只以私人会晤的形式维持关系。
有传言说,她每天早晨五点起床,阅读当日几家主流报纸的纸质版,喝一杯黑咖啡,然后在庭院里散步十五分钟。
别墅管理员说:“她不多说话,但做每件事都很有节奏。”
探访过她的友人透露,她仍然保有整理日程表、记录每日收支、手写信件的习惯,仍把自己当成一个“有角色的人”。
有人说,朴槿惠现在最大的胜利,就是“活成了一个象征”。无论这个象征是光荣还是争议,是敬意还是反思,她都已不再需要辩解。
像一只从风暴中爬出的老鹰,羽翼斑驳,却仍能盘旋于低空之上,望见人世的翻腾。
她会不会复出,或许永远不会有答案。
来源:游史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