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成都环城生态区,麦田里一片金黄,正值小麦收割季。与此同时,金色的麦田景观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一大批市民打卡。“我在麦田看到不少垃圾。”一名网友告诉记者,因一棵树,成都环城生态区隅上田园附近的麦田景观拍照很出片,在社交媒体上被誉为“麦田里最孤独的树”“成
□杨炜烨(山西大学)
5月,成都环城生态区,麦田里一片金黄,正值小麦收割季。与此同时,金色的麦田景观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一大批市民打卡。“我在麦田看到不少垃圾。”一名网友告诉记者,因一棵树,成都环城生态区隅上田园附近的麦田景观拍照很出片,在社交媒体上被誉为“麦田里最孤独的树”“成都版小喜洲”,不少人带着气球去麦田里打卡。但有人在麦田踩踏出小道,且留下不少垃圾。(5月11日 封面新闻)
部分人出于对流量的追逐,赖以生存的农作物们就被踩于脚下,如何不叫人唏嘘?我们又是否能够认识到,麦田里踩倒的不仅是秸秆,还有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敬畏。
学习打卡、美食打卡、运动打卡、旅游打卡……人们记录着自己各种各样的生活,并将其展现在社交平台上,作为表达自我个性的重要方式。可渐渐地,“打卡”行为走上了一条“邪路子”。从前往派出所 “抱头忏悔”,到扎堆妇幼保健院疯狂拍照,再到“进驻”名人老家搞起直播,最后回到此次打卡麦田遭踩踏,打卡行为正逐渐被流量异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地记录美好生活、展现自我,反而更期待获得巨大的流量加持。就这样,无序打卡吞噬了原有的敬畏,让他们仅仅沉浸于取景框内,将个人的素养踩于脚下。
早在去年,安徽池州同款“孤独的树”也吸引了游客前往打卡,结果导致周围六七亩小麦损毁。当地老人痛心庄稼被毁,于是爬树砍掉树枝。前车之鉴还在眼前,人们对此却还是趋之若鹜。若不想重蹈覆辙,游客们就不应该忘记农民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常怀对麦田、对土地的敬畏,而不应该视庄稼为无物,肆意踩踏,也不应该将垃圾遗留在麦田地里。
除此之外,平衡农业丰收和网红打卡,也是当地管理层的必修课。毋庸置疑,生态区成为网红地,能够拓展收入渠道,获得经济收益。但正如负责人所说,生态区“最本质的属性依然是农业生产。”对此,设置相适配的网红打卡配套,如游览通道和观景平台,迫在眉睫。
流量时代,我们该以何种姿态与土地对话?或许,唯有敬畏。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