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结束,还没等中方离开,美方就评价了9个字,特朗普作出选择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21:00 1

摘要: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简短声明中形容谈判成果为"实质性进展",而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则暗示双方达成了某种形式的"协议"。

«——【·“惊人进展”背后的紧张角力·】——»

5月中美这场持续两天的会谈,以双方均宣布取得"重大进展"的罕见结果告终。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简短声明中形容谈判成果为"实质性进展",而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则暗示双方达成了某种形式的"协议"。

就在谈判结束的关键时刻,格里尔对媒体表达了一个关键评价——中方"谈判人员很强硬"

这九个字看似普通,却在外交辞令中格外罕见。

国际谈判后的表态通常以"建设性"、"富有成效"等中性词汇为主,而"强硬"一词的出现,暗示谈判桌上存在激烈的交锋与对抗。

随后格里尔话锋一转,提到双方达成协议的速度之快,暗示两国间的分歧可能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大。

这种表面强硬背后的实质松动,显示出谈判复杂的多层次性质

中方代表团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率领,与美方高调表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方在谈判期间几乎完全保持沉默。

直到谈判结束,何立峰才在中国驻世界贸易组织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谈判"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并确认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

当何立峰宣布谈判成果时,现场中国官员的热烈掌声透露出一个信号——中方对谈判结果的满意程度远超预期。

这种非常规的外交场合反应,表明了协议可能触及了中方的核心利益点。

谈判结束后,白宫迅速发布了以"美国宣布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为标题的新闻稿,但内容却仅复述了美方官员的简短讲话,没有提供任何实质细节。

这种急于宣布"协议"却对内容三缄其口的做法,引发了市场对协议实质内容的广泛猜测。

双方均表示将于5月12日发布联合声明,公布谈判的具体成果。

这一消息已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积极影响,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持续升级的贸易战终于出现缓和迹象。

«——【·关税之争的台前幕后·】——»

关税问题是这场谈判的核心实质

2025年2月,特朗普以中国在芬太尼问题上行动不力为由,对中国商品征收20%关税。

4月初,特朗普宣布全球性关税措施,对中国追加34%的关税,随后在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后,又将中国商品的关税底线提高到惊人的145%

中国则对美国产品征收了125%的进口税,这种级别的关税实际上构成了一种"贸易禁运"。

经济学家警告,如此高的贸易壁垒不仅会扰乱全球供应链,还可能推高通胀,甚至使美国陷入经济衰退。

谈判前,特朗普曾暗示愿意将对华关税降至80%,这个数字被视为美方的谈判起点。

但白宫发言人随后强调,中国必须作出让步,关税才可能降低,表明美方并不打算单方面退让。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提到"全面重启"(total reset)的概念,这一措辞引发多种解读——它可能指重建两国贸易关系框架,也可能仅指降低已升级的关税水平。

谈判期间,中国公布了4月份的出口数据,显示尽管对美出口大幅下滑,但整体出口同比增长8.1%,远超市场预期

这一数据为中国谈判团队提供了底气,证明中国经济具有较强韧性,能够部分抵消美国关税带来的冲击。

然而,美方数据显示高关税已对两国贸易产生显著影响。

据摩根大通预测,2025年下半年从中国进口到美国的商品将下降75%至80%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了自2022年初以来的首次季度收缩,部分归因于进口商在高额关税实施前的抢购行为扰乱了经济节奏。

高关税已开始推高美国消费者面临的价格。

高盛分析师预测,年底前一项关键通胀指标将翻倍至4%。

这些实际经济压力无疑成为推动双方谈判的关键动力。

«——【·谈判桌下的隐藏议题·】——»

尽管关税是谈判焦点,但谈判桌下还有一系列复杂议题影响着双方决策。

一是芬太尼问题

特朗普政府以中国未能有效遏制芬太尼前体化学品流入美国为由,最初对中国商品征收了20%关税。

这一问题涉及美国国内公共卫生危机,据报道芬太尼已在美国导致数万人死亡。

美方可能继续施压中国采取更强有力措施限制芬太尼前体化学物质的出口。

中国可能在打击芬太尼流通上提供具体措施作为筹码,以换取关税减免。

这符合双方利益——美方可以向国内选民展示公共卫生成果,中方则能获得经济上的实质利益。

二是战略矿物与出口管制问题

谈判前一天,中国商务部宣布启动"特别行动",打击战略矿物(包括镓、锗、锑、钨和稀土)的走私行为。

时机选择颇具战略意义,向美方传递信号——中国掌控关键供应链的能力和决心

自特朗普对中国加征关税以来,北京已对关键矿物和磁铁实施出口限制,这些材料对电动汽车、半导体、航空航天和军事技术至关重要。

美方必然会就这些影响美国企业的出口管制措施向中方提出交涉。

第三个隐藏议题涉及地缘政治因素

特朗普曾透露将把被监禁的香港媒体人黎智英案件作为谈判议题。

黎智英是香港已停刊《苹果日报》的发行人,目前面临国家安全审判,可能获终身监禁。

这种将人权议题与经贸谈判挂钩的做法,展示了特朗普政府多层面施压的策略。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3月底,中国、韩国和日本的贸易部长五年来首次举行会晤,讨论三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加强供应链合作,以应对特朗普关税。

这一地区联动表明亚洲国家正在寻求共同应对美国贸易政策带来的挑战

谈判地点的选择也挺有讲究。

双方选择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谈判,这里不仅是世界贸易组织总部所在地,也以中立性闻名。

瑞士经济部长在谈判前表示,谈判本身已是成功,如能产生路线图并决定继续讨论,将有助于降低紧张局势。

«——【·特朗普的最终决断·】——»

在这场贸易博弈中,特朗普的决策路径展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转向

从最初的强硬立场到寻求谈判,这种转变反映了现实政治压力的作用。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强调通过关税赚钱的观点,“只有聪明人才能理解”。

这种表述既为其关税政策辩护,又向国内选民传递信息——他既保持强硬立场,又有灵活应对的智慧。

实际上,经济数据已显示贸易战的负面影响。

众多美国公司面临破产风险,急于从中国以外寻找替代供应商;中国工厂纷纷停产或转向东南亚市场,规避美国关税。

在此背景下,双方可能会同意一个类似于美国给予其他国家的90天关税暂停期,期间进行深入谈判。

这种做法为双方提供缓冲时间,同时为市场注入稳定因素。

关于关税降幅的预测各不相同。

特朗普提出的80%是一个起点,美国媒体报道美方可能同意降至60%以下。

经济学家认为50%是恢复正常贸易的临界点——超过这一水平的关税足以严重抑制贸易。

这次协议是否会类似2020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内与中国达成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值得思考——该协议要求中国两年内增加购买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但受疫情影响未达成目标。

中国方面认为已履行协议条款,同时指责美国违反了某些规定。

来源:昭华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