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2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河南省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新闻发布会,介绍河南省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安排及防灾减灾工作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5月12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河南省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新闻发布会,介绍河南省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安排及防灾减灾工作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构建“全灾种、大应急”格局 河南多举措“防患未然”
发布会上,河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朱维亚介绍了全国防灾减灾日河南省系列活动总体安排。
【科普宣传】营造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良好氛围
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围绕今年活动主题,省防减救灾办设计制作了一批宣传作品,以城乡社区、学校、机关、企业、施工工地、大型综合体等为重点,张贴悬挂安全标语、挂图或播放防灾减灾宣传片等,持续扩大宣传声势,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举办“2025第二届中部地区防灾减灾科学技术大会”,邀请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相关院士、专家、学者参与,围绕体制机制改革、防灾减灾救灾、消防等内容进行研讨,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通过电信运营商在宣传周期间发送一批防灾减灾科普短信,扩大防灾减灾宣传覆盖面。面向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由河南省应急管理宣传训练中心(河南省应急管理通信保障中心)承办编撰的《中小学生应急安全知识手册》日前通过海燕出版社正式出版
【隐患排查】动员6.6万余名基层灾害信息员排查风险隐患
抓实抓细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重点排查极端灾害条件下影响安全运行的突出风险,确保汛期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市政和城市交通、能源设施和水运设施运行安全。持续做好城市内涝、森林火险、堤防险情、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隐患排查处置,对排查出的隐患实施清单管理,限期闭环整改。动员全省6.6万余名基层灾害信息员,对身边的风险隐患进行排查上报,提交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整改治理,确保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风险。
【应急演练】突出应急疏散和紧急避险基层演练
强化应急演练和应急准备。立足极端情况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在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将组织开展“使命2025-河南防汛应急综合演练”,设置了山洪灾害转移避险、隧道应急管控、城区积水应急抽排、水库工程防汛抢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抢险、水陆空联合应急救援、黄河工程险情抢护、“三断”情况下应急快速保障等8个符合河南实际的特色科目,全面检验河南各级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注重群众参与,突出应急疏散和紧急避险基层演练,强化灾害预判和先期处置。指导基层及早修订预案,强调基层预案“一张纸”,突出简洁实用。今年汛期,将在多灾易灾地区和重点时段预置抢险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资装备,确保一旦发生灾情险情,能够快速高效处置。
河南省应急管理厅开展防汛专题态势感知实战演练
【科学应对】遇到重大灾情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
科学高效应对自然灾害。加强与气象、农业、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监测预警和会商研判,重点对苗头性、突发性灾害信息收集分析,推动预报预警信息直达基层一线。遇到重大灾情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提前果断避险转移受灾群众,全力以赴做好应急抢险救援、救灾救助等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时刻保持应急状态,守护群众生命与安全。
河南将进一步发挥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常态综合减灾,加快应急能力建设,凝聚工作合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基层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全面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加强乡村两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着力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加快构建“全灾种、大应急”格局,推动形成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预警指挥、基层防灾、航空应急等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全省应急救援水平。强化科技赋能防灾减灾。聚焦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通信、应急处置等领域,以科技信息化推动防灾减灾能力现代化。
朱维亚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积极排查身边灾害隐患,共同营造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降水偏多、气温偏高 河南气象发布今年汛期气候状况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今年以来河南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河南即将进入汛期,总体天气形势如何?
发布会上,河南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伟宗就今年前期天气形势进行了介绍,并对今年河南汛期洪涝干旱灾害形势进行研判。
气温偏高、干旱、大风
今年以来河南天气气候复杂多变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今年以来我省天气气候复杂多变。”顾伟宗介绍今年前期天气形势,主要特征是:降水前多后少。1月1日至3月3日,全省降水偏多,平均降水量达78.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3倍,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四多值;3月4日以来,平均降水量仅有3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四少值。气温明显偏高。今年以来全省平均气温10.2℃,较常年同期偏高1.7℃,特别是4月以来全省平均气温19.8℃,较常年同期偏高3.1℃,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值。气象干旱发展迅速。受前期持续温高雨少影响,4月以来气象干旱发展迅速,至4月19日,全省40%的县(市)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4月20日以来,在自然降雨与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我省出现3次降水过程,河南南部气象干旱有所缓和,豫西、豫中和豫北的大部以及豫东和豫西南的部分地区仍存在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大风日数偏多。4月以来,河南大风天气异常偏多,相继出现9次大风天气过程。全省平均大风日数3.7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为1971年以来同期最多。
全省气象部门聚焦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5678条,强化与应急、农业、交通、住建、文旅等部门会商联动,利用“河南气象”新媒体平台发布预报预警和风险提示信息5000余条,为应对极端天气过程提供了气象支撑。
降水偏多,气温偏高
汛期气候状况总体偏差
预计2025年河南汛期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具体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降水分布不均,旱涝风险叠加。河南降水“北多南少”,旱涝并存、旱涝急转风险较高;二是流域性洪涝威胁突出。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涝情重于旱情,阶段性洪涝灾害明显,整体汛情较重;三是高温热浪风险显著。全省气温普遍偏高,高温日数偏多,其中豫南大部偏高1到2℃,出现高温热浪的风险高。
旱情、极端降水、强对流天气和高温
这些方面建议重点关注
建议重点关注:一是当前旱情对小麦不利影响。河南小麦正处于灌浆期,豫南部分区域已进入灌浆中后期,当前河南干旱持续发展,5月中旬小麦干热风灾害风险较高,可能影响小麦正常灌浆。二是降水极端性强。强降水阶段性特征明显,局地强降水较强,流域性洪涝气象风险高,豫北、豫西以及豫南部分山区出现山洪地质灾害可能性大,北上台风易引发极端强降水,需防范城市暴雨积涝和山洪地质灾害。三是强对流天气频繁。全球变暖背景下,短时强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较为频繁,局地致灾性强,需采取措施降低对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人身安全的影响。四是高温日数偏多。河南气温整体偏高,豫南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和气象干旱,需防范高温干旱复合型气象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做好水资源调度和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安全护航伴成长 河南推进防灾减灾教育进校园
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的防灾减灾知识,对于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尤为重要。
发布会上,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国强在答记者问中介绍了近年来河南教育系统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情况。
河南是教育大省,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32万所,在校生2529.7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学生群体的防灾减灾教育关乎千万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全稳定。河南采取多种方式,系统开展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安全风险意识、掌握应急避险能力,守护学生平安健康成长。
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融入教育全程,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科学》《安全教育》等课程中融入防灾减灾知识,确保每个学期都有一定的课时专门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有关灾害的基本常识和应对方法。同时,部分地区还结合本地实际,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防灾减灾校本课程。
强化“1530”安全教育模式
强化常态教育,推进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持续强化“1530”安全教育模式,即每天放学前1分钟,提醒学生上下学路上注意交通安全,遇到恶劣天气如何应对等;每周五放学前5分钟,结合当周或近期天气、季节特点,讲解相关防灾减灾知识要点,如夏季防溺水、冬季防火防滑防冻等;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会进行更为全面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高频次、短时长的教育方式,不断加深学生对防灾减灾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紧扣主题节点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在每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全省学校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绘画比赛等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防灾减灾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收到气象、地震等部门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或某个地方发生灾害事故时,及时通过校讯通、班级群等途径向学生和家长发布预警提示和相关知识。
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科普防灾减灾知识
整合媒介资源,增强防灾减灾宣传效果。注重发挥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定期发布防灾减灾知识、科普视频等内容。比如,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防灾减灾相关文章,内容包括灾害预防技巧、应急处置方法等,还会不定期开展线上知识问答等互动活动,提高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度。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还主动与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制作防灾减灾教育节目,深入浅出地讲解防灾减灾知识,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提升防灾减灾应对能力
注重培训演练,提升防灾减灾应对能力。经常邀请地震、气象、消防、应急管理等部门的专家走进校园,举办防灾减灾知识讲座。今年,紧扣安全主题开展了“教育大讲堂”活动,每月1期,邀请专家学者,对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包括防灾减灾在内的安全教育。同时,重视实战演练,定期组织地震、火灾等灾害的应急疏散,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1次,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1次,高校则会结合军训、学校集体活动等组织开展。通过应急疏散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灾害发生场景,在实战中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和应急处置技能。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河南构建全链条、社会化地质灾害防范体系
河南是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如何科学防治防灾减灾?发布会上,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戴浏宾在答记者问中介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
河南省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地域分带性明显等特点,易发区面积约6.96万平方千米。目前,在册隐患点2332处,威胁人口13.15万人,威胁财产13.78亿元,是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河南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近年来未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防灾减灾抗灾成效显著。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规划引领,统筹资源,编制并发布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和年度防治方案,科学安排部署地灾防治工作,明确目标责任和主要任务,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构建全链条、社会化地质灾害防范体系
优化工作体系构建,实行属地管理、分层负责,从监测预警、风险评价、科技支撑、公众参与、应急响应和长效机制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构建省、市、县、乡、村全链条、社会化地质灾害防范体系,完善了15项长效工作机制,提升了各级防灾效能。
治理消除隐患点251处,持续实施治理项目,十四五以来利用增发国债、中央以及省财政资金,安排治理项目71个,治理消除隐患点251处,地质灾害隐患数量持续减少。
隐患监测、及时预警、人员撤离闭环管理
坚持“人防”+“技防”并重,新建自动化监测台站241处,安装设备1454台,实现隐患监测、及时预警、人员撤离闭环管理,提升了受威胁群众临灾避险能力。
完成70个地质灾害易发县风险调查评价
坚持本底调查,完成70个地质灾害易发县风险调查评价,进一步掌握风险底数,为精准防控打下基础。此外,每年度各地都开展宣传、培训和应急避险演练,提升受威胁群众辩灾、避灾能力。这些举措使河南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稳步提升,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近三年来实现全省地质灾害零伤亡
汛期是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期,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每年联合气象部门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省预警到县,市预警到乡,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基层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员、受威胁群众,报省防减救灾办,发有关部门单位。通过河南电台、厅门户网站、公众号、短信平台等向社会发布,严格落实预警响应联动措施,确保打好精准防御主动仗,为科学防灾和临险避灾提供决策支持。近三年来实现全省地质灾害零伤亡,守住了地质灾害防治“金标准”。
河南“六大”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助力安全度汛
经研判,2025年汛期河南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旱涝并存、旱涝急转可能性大,强降水阶段性特征明显,流域性洪涝威胁突出。河南如何持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安全度汛?
发布会上,河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任汝成在答记者问中介绍了河南省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情况。
水利工程体系
设计蓄滞洪量38.41亿立方米
水利工程体系。目前,全省有水库2540座(大型28座、中型123座,小型2389座),其中三门峡、故县、小浪底、西霞院等4座大型水库由水利部负责管理,出山店、前坪等8座大型水库由省水利厅负责管理,其他水库按照职责由市县乡分级管理;5级以上堤防1.67万公里,水闸5848座(其中大中型水闸378座),蓄滞洪区14处(黄河流域1处、淮河流域4处、海河流域9处),设计蓄滞洪量38.41亿立方米。防灾工程体系日益健全,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
指挥调度体系
基本实现省市县乡四级互联互通
指挥调度体系。建立了以省水利厅为中心,上联水利部、流域机构,下通各省辖市、县、重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及重点乡镇的信息网络和视频系统,配备了700余部卫星电话,基本实现省市县乡四级互联互通。目前正在推进以“一河(贾鲁河)一库(白龟山水库)一灌区(人民胜利渠灌区)一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为重点的水利数字孪生建设,省级水利数字孪生平台(一期)和卫共流域防洪“四预”能力提升项目,构建科学高效的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支撑体系。
防汛责任体系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五级责任体系
防汛责任体系。不断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明确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水闸、南水北调和淤地坝等各层级各环节责任,建立了山洪灾害防御的“县、乡、村、组、户”五级责任体系,每座水库均明确了防汛责任人,特别是小型水库建立了责任卡,落实了行政、技术、巡查责任人。
防洪预案体系
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预案体系
防洪预案体系。健全优化各类防洪预案,制订完善了省级水旱灾害防御应急预案、4个流域防洪预案、蓄滞洪区运用预案、应急水量调度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和每座水库的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等,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
监测预警体系
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覆盖全省、系统可靠
监测预警体系。设立了省级水文测报中心及18个市的测报分中心,共有各类水文监测站8266处,在重要防洪区域布设了982处北斗卫星双信道测站,建立了全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系统可靠的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要素保障体系
为防汛抢险和抗旱应急奠定扎实基础
要素保障体系。强化水利行业专家力量,组建119支1万余人的行业抢险队伍,及时更新400余名专家组成的省级专家库,适时补充水利防汛抗旱物资,目前储备防汛抗旱物资总价值达4.59亿元(其中省级仓库9012万元),为防汛抢险和抗旱应急奠定扎实基础。
即将全面进入汛期,河南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的目标,有效防范应对暴雨洪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今年度汛安全。同时,做好抗旱各项准备,精确指导支持抗旱保灌溉保供水工作,全力保障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