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发出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的号召,为新时代阅读推广工作锚定前行方向。如今,阅读热潮从城市到乡村,覆盖社会各界,其中,读书会的创新实践与红色经典阅读的深入推进,已然成为推动文化传承,实现文化强国的关键。
作者:沈嘉柯(著名作家、湖北省全民阅读大使)、罗君一(“行动的声音”读书会创始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发出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的号召,为新时代阅读推广工作锚定前行方向。如今,阅读热潮从城市到乡村,覆盖社会各界,其中,读书会的创新实践与红色经典阅读的深入推进,已然成为推动文化传承,实现文化强国的关键。
一、构建全民阅读新格局,筑牢文化强国基石
全民阅读是提升国民素养、涵养社会文明的根本工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如同抵御碎片化信息侵袭的坚固堡垒,对塑造理性思维、培育文化自觉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于个人而言,阅读是提升人文素养,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于社会而言,全民阅读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全民阅读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城乡资源分配不均、阅读深度不足、阅读形式过于呆板脱离人民群众等。要破解这些难题,需政府、社会、个人协同发力,以创新模式推动阅读活动从倡导阶段迈向深耕阶段,从短期活动转化为长效生态。
二、创新读书会实践模式,激活阅读内生活力
读书会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以湖北省图书馆 “相约乡读” 项目为例,其创新采用 “图书馆 +” 模式,整合城乡阅读资源,邀请著名作家、权威学者开展阅读下乡活动。五年间,累计举办 600 余场线上线下活动,服务超千万人次,成功开创乡村阅读新典范。该模式以农家书屋为依托,以志愿者团队为联结,将经典阅读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融合,解决了农村中文化资源匮乏的问题,又给广大农民参与阅读活动创造了表现舞台和展示空间。
三亚图书馆 2025“阅见三亚・书香天涯” 读书季,立足地域特色,联动文旅地标,通过 “海角的微光”“湾区舒适圈” 等四大篇章,策划名家分享、朗读快闪等百场活动。这种 “阅读 + 文旅” 的创新融合,将阅读活动打造成城市文化名片,既满足了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在社会力量参与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形式,我们协助共青团组织打造梦想读书会、青春读书会等青年阅读组织。通过 “名家领读 + 互动交流” 的形式,带领青年共读经典原著,将阅读与价值观培育深度融合。实践证明,专业力量的注入能够有效提升读书会的思 想深度与社会影响力,为青年群体搭建起精神成长的优质平台。
三、深化红色经典阅读,传承精神文化血脉
红色经典阅读是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根基的重要举措。以华中师范大学为范例,依托湖北省大学生全民阅读示范基地,打造 “红色阅读与创新传播” 品牌项目。通过举办红色阅读讲座、开展经典诵读大赛、组建红心宣讲团等方式,构建起 “学、讲、传、行” 一体化的红色教育体系。
其中,“鄂豫皖晋四省大学生红色经典阅读重点讲座” 线上线下覆盖 60 万人次,红心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宣讲,以青年视角讲述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文化广泛传播。该校新闻传播学院将《红色经典阅读与传播》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 “大手拉小手 领读红色经典” 活动,通过户外实景课堂、线上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实现红色教育从高校到中小学的辐射延伸。这种教育模式创新,不仅加深了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更通过代际传承,让红色基因融入时代发展脉络。例如走进江西省图书馆,组织大学生拜访方志敏烈士家属,聆听崇高家风故事,结合阅读经典名篇《可爱的中国》。
四、凝聚多方力量,共绘书香社会蓝图
推动全民阅读向纵深发展,需构建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 的长效机制。政府应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基层阅读设施建设、读书会培育的资金投入;社会各界应鼓励企业、文化机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阅读推广,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个人层面,要引导公众树立终身阅读理念,将阅读融入日常生活。
以读书会为纽带,将红色经典阅读与日常阅读活动有机结合,既能增强阅读的思 想性,又能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未来,还需进一步创新形式,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阅读生态,扩大优质阅读资源覆盖面,让书香弥漫每一个角落。
结语
全民阅读是一项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基础工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应持续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充分发挥读书会的桥梁作用,推动红色经典阅读走深走实。通过构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时在线的阅读体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根基,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来源:国学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