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补驱动家居家装市场回暖?现实可能更加残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22:50 2

摘要:一项疑问时,多家企业2024年营收净利双降,进入2025年一季度后,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仍未脱困。那么,是否意味着2024年“以旧换新”相关政策未能显著提振业绩,政策传导周期是否被低估?

大材研究,泛家居老板经营内参,经理人每日读物,一线人员的生意参谋,打造有影响力的大家居建装研究机构、专业评价与传播中心。

近日,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大材研究创始人邓超明就家居家装消费国补政策效应、企业收益等做了解答。

一项疑问时,多家企业2024年营收净利双降,进入2025年一季度后,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仍未脱困。那么,是否意味着2024年“以旧换新”相关政策未能显著提振业绩,政策传导周期是否被低估?

对于这一问题,大材研究认为,以旧换新相关政策带来的业绩提振效果,确实有所体现,但是不如预期的理想。反映到数据上,多家平台或品牌曾公布国补消费券的核销情况,反映出比较可观的订单转化。

此外,2024年报告及2025年以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里,多家公司均提到了以旧换新相关国补政策的带动作用。

例如,东鹏控股在2025年5月的机构调研中表示,家装国补政策显著激活瓷砖消费需求,带动销售业绩的同时、缩短消费决策周期。

东鹏荣获“建材行业以旧换新行动重点推广企业”,一季度东鹏线上线下国补覆盖260多个地级市。赋能经销商门店动销,线上均单值提升明显。东鹏旗舰产品占比提升,高值产品加速渗透。

好莱客在2025年4月底的调研中回复称,2025年开年的整个趋势来讲,目前终端消费市场在国补政策支持下,处于逐步恢复当中,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公司合同负债即预收款为4.13亿元。

国补政策推动的以旧换新消费需求传导至经销商终端销售,最终反映到公司业绩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加之国补政策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开展落地,造成各地消费者等待当地国补政策落地后才进行下单交易,导致部分订单一定程度上滞后,影响了公司正常的接单交付节奏。

但是,总体而言,这个转化量,预计未能弥补新房装修量下滑导致的订单减少幅度。

理论上讲,以旧换新政策的落实,尤其是换新补贴的发放,有助于激活消费需求。

具体而言,一些本来犹豫是否换新的居民,可能因为领到一定数额的消费券,感觉很划算,而选择拆旧换新。一些本来延缓换新翻新的居民,也可能受消费券的促进,加快消费的步伐。

但这种政策更大的价值在于,将国补政策用得非常好的厂商,可以增强抢单的优势,获得更多客户,减少业绩下滑幅度。

极少部分厂商的收获可能比较大,进而成功稳定业绩走势。对于大多数厂商而言,现在大家比拼的,可能不是业绩增速有多大,而是尽量控制降速。

据《新快报》的采访问题,志邦、我乐、金牌、顶固家居纷纷成立子公司。有市场分析称,或是用于获得地方政府补贴支持。有行业人士指出,补贴区域限制制造了“政策藩篱”,消费者无法跨省享受国补,企业被迫分散布局,形成“一省一市场”的格局。甚至出现企业不得不在全国每一个省开设分公司。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家居企业是否通过设立分子公司的形式,并借势国补,完成下沉市场的布局?再者,当进入新的市场,家居公司将面临哪些新问题?伴随着国补红利消退,新公司如何在当地市场持久运营,预计临怎样的挑战?

大材研究认为,这种现象,还是要分情况看,有些企业的子公司可能是为了新的业务需求而成立,而有些也可能是满足国补相关条件。总体来看,成立子公司的数量并不大,为了国补而设立子公司的情况并不多见。

按照大多数省市的要求,一些公司化运营的经销商,也可以申请参与,只不过需要符合参与条件。参与国补之后,企业面临资金的垫付,对部分经销商还是构成一定压力。

借势国补,对家居建材企业布局下沉市场有一定帮助,但并不明显。

能否扩大下沉市场的覆盖范围,并取得成效,本质上还是看具体下沉市场的家居消费潜力有多大?是否足以支撑企业的运营?以及工厂是否能在当地招到合适的运营者?

国补红利减少后,要在当地消费市场持久运营下去,基本上取决于当地运营商的能力,以及当地新房市场、二手房交易量、存量房装修翻新、旧改、基建项目等需求情况而定,不同地区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新快报》有一个问题是,“国补”资金审核及发放遵循一整套规范流程,且账期长,对于销售规模和资金实力都有限的小企业而言,准入门槛较高。另外,补贴的品类多集中在智能家居方面,受此影响,行业出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大材研究认为,就补贴品类来看,智能家居占了一部分,另外还有建材、家具、照明、卫生洁具、适老产品等众多品类,对市场的影响可能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智能家居的销量增长,这个行业的体量将进一步扩大。受补贴支持的品类,其渗透率可能继续加快提升。

二是适老家居产品的补贴也比较普遍,有助于这部分市场的成熟。其中,涉及不少智能家居产品。

三是可能加剧两极分化,加快行业集中度的上升,毕竟大中型品牌与渠道商实力强,具备垫付资金的能力,参与补贴的行动快,补贴政策用得透,能够快速获取更多客户。

四是对部分价格相对较高、品质也更好的产品起到销售促进作用,对企业改善产品销售结构、提高利润空间会有一定的帮助。

《新快报》记者问及,近年里,不少企业通过品类拓展、渠道革新、数字化以及深化大家居战略等多维举措拓宽增长路径,但实质成效依旧不算明显,这类尝试的回报周期是否被高估?2025年最关键的破局点在哪里,以及预期何时能看到实质性转折?

大材研究认为,多种新增长策略的谋划与落实,其价值一般在两点,一是比同行做得更好,竞争中占取优势。二是拓宽市场容量,激活新需求,赢得增长。

但问题是,不少重点企业都在千方百计降本增效,从产品、渠道、终端、服务、价格等多个环节入手提升竞争力。

这种大家都付出努力,并展开高强度竞争的形势,其实抵销了各种新策略的效果。任何一家企业想脱颖而出,都将非常困难。

即使如此,其价值还是有的,就是避免企业跟不上形势而被淘汰。

2025年及之后的时间里,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业绩增长乏力或许是一个长期状态。

新房市场的明显收缩,已经并将持续冲击家居、建材、装修市场的整体需求量。来自存量房市场的家居需求,暂时可能无法完全弥补新房退潮后的空白,加之市场参与者们竞争的加剧,必然会拖累一些企业的收入表现。

一种观点认为,市场集中度上升,将有利于头部企业。

是有这样的规律,但这个集中度提升的速度并不快,它是缓慢表现的,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洗牌,逐渐呈现出新的格局。

目前,大量腰部企业的竞争力依然很强,有能力在部分市场上跟头部大咖们一较高手,他们也将占有一定的份额。

关于2025年破局点的考虑,不同企业会有完全不同的选择,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与能力而定。

但方向是不变的,必须研发符合审美潮流的产品与方案矩阵,建立起面向存量市场的竞争体系,以及拓展更多触达客户的渠道,包括海外市场、设计师、新媒体等,进而最大程度地把握旧改、翻新、二手房装修等需求。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新的增长点培育,从原来的柜类定制、门墙柜定制等出发,向整家定制寻找机会。

有条件的公司,可以考虑布局智能家居产品。或者跳出家居产业,到面向未来的新市场中寻求发展。

来源:大材研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