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巧家县白鹤滩街道旧营村小蚕共育室,技术员与蚕农穿梭于一排排蚕匾架间,目光专注地观察着蚕宝宝的生长状况。“去年我们共育了801张小蚕发放给养蚕大户,还有一些大户在我们的技术指导下自行繁育,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今年春季育小蚕185张,眼下正处于育苗期。我们育出的
五月的昭通市巧家县,桑叶层层叠翠,正是春蚕养殖的黄金时期。
在巧家县白鹤滩街道旧营村小蚕共育室,技术员与蚕农穿梭于一排排蚕匾架间,目光专注地观察着蚕宝宝的生长状况。“去年我们共育了801张小蚕发放给养蚕大户,还有一些大户在我们的技术指导下自行繁育,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今年春季育小蚕185张,眼下正处于育苗期。我们育出的蚕种成功率高,能给老百姓带来可观的收益。”巧家营蚕桑技术服务中心经理陈本清满怀信心地说。
小蚕共育是通过人为营造适宜小蚕生长的环境,精心管理,培育出体质健壮、数量充足的蚕儿发放给农户,不仅规范了蚕业生产秩序,更为现代蚕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小蚕阶段生长发育迅速,是增强体质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饲养得当,就为后续的蚕茧丰收筑牢了根基。经过共育的小蚕,不仅发育整齐,发病率也大幅降低。蚕农领回后,只需精心喂养20天左右,就能变现,极大地凸显出了蚕桑产业“短、平、快”的效益优势,有力地促进了蚕农增收。
“去年我家养了30张蚕,收入有7万多元,效益很不错。今年春蚕养了8张,预计能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说起养蚕带来的收益,白鹤滩街道旧营村蚕农雷冲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24年,巧家县共发放蚕种2.16万张,产出鲜茧700吨,蚕农收入达3660万元;生丝产量110吨,实现工业产值6100万元,上缴税金320万元。生产的蚕茧解舒率高达75.3%,上车率和上茧率分别达到96%、95%,平均解舒丝长约850米,茧丝长约1250米,生丝等级更是达到了国家生产品级6A级的最高标准,品质卓越。
目前,巧家县正构建“共育示范点+技术下乡”双轮驱动模式,通过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蚕桑技术团队持续开展田间指导,推广新品种与自动化养殖设备,力争2025年将小蚕共育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巩固“20天见效益”的产业优势,推动全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沈迅
通讯员:王先员 陈红云
责编:李兴文
审核:袁熙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