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2日,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举行“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对涉及地震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5月12日,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举行“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对涉及地震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问题1
“地震云”能预测地震?
曾有人说,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比如动物的异常行为、地震云等,这样的说法是否科学?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介绍,动物异常现象确实在有些地震发生之前存在过,但是它仅是小样本事件,并不代表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学家、气象学家都已验证过,气象变化和地震没有实际的内在关联性,这也是大量事实所证明过的”。
动物异常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环境变化、天气变化。像动物群体性的生存竞争,动物个体的生理、心理变化和健康问题都会引起动物异常。
“另外,所谓的‘地震云’,就是一些形状比较特殊的云彩,比如说比较怪异的‘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等,这些在气象学上都有合理解释,只不过它碰巧发生在地震前,实际不能预测地震。”邹文卫说。
问题2
“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发生某级地震”可信吗?
当地震发生后,经常有一些谣言传播,比如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地点将发生多大的地震。
邹文卫表示,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大概发生几百万次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统计,我国大陆地区每年有10余万次地震,其中人能感觉到的有千余次,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地震形成的机理,地震的孕育发生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世界公认,地震预测是科学难题,现在仅处在探索阶段。
“所以,如果听说或者碰到这些问题的话,就可以判断,只要是时间、地点和震级非常准确,那肯定是地震谣言。另外,这些地震谣言反复出现,只不过是换成了当地的地名而已。”邹文卫说。
他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正式的地震预报意见一般由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发布,其他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希望社会公众切勿相信与地震相关的非官方消息,大家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问题3
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
邹文卫表示,统计数据表明,5级地震的强震动时间是5-6秒。“什么叫强震动?就是人能感觉到的地面震动。6级左右的地震强震动大概是十几秒,7级地震强震动时间大概是30秒左右。小于5级地震的有感震动时间会更短。所以,在感觉到有小地震的时候,来不及反应或刚反应过来,震动已经过去了。”
他表示,如果碰到大地震,特别是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强烈的颠簸使人站立不稳,可能失去重心甚至跌倒,平稳地奔跑更不可能。
“所以我们说,碰到地震最好的办法是‘先躲避、后疏散’,也就是伏地、遮挡、手抓牢。当然,地震和地震灾害充满不确定性,但是我们的基本原则还是‘先躲避、后疏散’。”邹文卫说。
问题4
高层建筑如何有效避险?
现在有很多人都居住在高层建筑中,如果发生地震,很难第一时间跑到户外,在室内应该如何更科学有效避险?
邹文卫表示,住在高楼上,在地震发生时想跑出来,可能性极低。我国高层建筑都有严格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要求,一般在地震中完全倒塌的可能性比较低。
“在这里我想重复一下‘七字诀’,就是‘伏地、遮挡、手抓牢’。”伏地就是在遇到地震时,尽量采用蹲伏或跪伏的姿态,降低重心、稳定自己。遮挡就是旁边如果有坚固的物体,尽量躲到坚固的物体下面,比如桌子,桌子的桌面就是一个遮挡物,可以避免坠落物对人的伤害。如果旁边没有固定物,就要用双手或随手可得的一些物件,比如沙发的软垫子等保护住头颈部位,避免被坠落物击打。手抓牢就是在震动很强烈的时候,如果不抓牢桌子,有可能被甩出桌外或被甩出遮挡物之外,更容易受到伤害。
“至于躲到卫生间,就不能一概而论了。”邹文卫表示,因为房屋的建造年代不一样,结构也不一样,“尽量还是躲在承重墙的墙角,避开电器、悬挂物、玻璃、窗户等。”
记者/展圣洁
运营编辑/白爽
来源:北京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