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产出导向法(POA)及相关研究。本文以安徽省某高中高一年级的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两班人数均为40人,以POA理论为指导思想,采用调查问卷、语言测试、半结构化访谈、同行观察等研究方法,开展为期一学年的英语词汇教学行动研究。笔者通过分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项凝霜 徐望婷
摘要:介绍产出导向法(POA)及相关研究。本文以安徽省某高中高一年级的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两班人数均为40人,以POA理论为指导思想,采用调查问卷、语言测试、半结构化访谈、同行观察等研究方法,开展为期一学年的英语词汇教学行动研究。笔者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发现,基于POA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但是与性别无显著相关;同时,通过质性调查发现,实验班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有更积极的反馈。
关键词:POA理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行动研究
为响应《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安徽省教育厅提出《安徽省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2020)》,要求从2022年开始实现普通高中新课改,并于同年实施新高考。同时,《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英语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高中生在毕业之后需具备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和语言应用意识,并提出高中教师要务实创新,切实服务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目前,国内聚焦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并不多。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如将原型范畴理论、模因论、输入假说等与英语词汇教学相联系。研究者也关注英语词汇教学方式的研究,如将语境教学法、交际法等融入英语词汇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词汇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的结合及多媒体辅助英语词汇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然而,大多数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词汇教学相关的研究更像是课堂教学总结,而不是基于系统理论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型探讨,且研究周期较短,少有研究者对实验对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收集数据并调整实验方法;现有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以反思和观察为主要手段,而以实证为主的量性研究比较缺乏。
鉴于以上政策背景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词汇研究现状,通过行动研究,尝试将“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综合应用”的产出导向法(POA)应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旨在改进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设计,尝试发现基于POA理论的词汇教学方法是否可以拓展高中生英语词汇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探讨POA理论在新高考、新课标改革中对高中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理论基础
文秋芳(2015)提出产出导向法旨在改变我国外语教育“学用分离”的现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从最初的输出驱动假说到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说,再到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POA理论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变革。该理论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教学理念主要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三个假设,教学流程包括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
随着POA理论体系的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POA在不同类型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如张文娟 2016;张艳 2019;朱勇、白雪 2019)、三个具体教学环节的运用与创新(如朱勇、白雪 2019;文秋芳、孙曙光 2020;张佩秋 2020;孙曙光 2020)、POA的有效性(如张伶俐 2020)、相关教材开发(如常小玲 2017)及教师发展(如邱琳 2020);关注该理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则更多集中在英语写作(如李萍 2024)、阅读(如王依雯 2024)和语法(如向彬 2023)等微观层面;与词汇相关的研究基本是为期较短的教学实验(如孙天然 2024)。
二、研究设计
行动研究是关于特定问题的探究性研究,是一种系统的自我反思、探究导向和批判性的研究(Hitchcock & Hughes 1995)。实践者需要实施研究,经历系统反思,以解决自身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教学行动研究应包括问题识别、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螺旋型步骤,以改善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产生更积极的影响(王蔷 2001)。
(一)研究问题
研究者在高中两个班级实行教学行动研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基于POA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对学生词汇的广度和深度有何影响?(2)是否有助于学生改善英语学习态度,提升整体英语成绩?(3)是否呈现性别差异?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安徽某高中高一年级的80名学生,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两班人数均为40人,高中入学成绩平均分均为669分。研究对象初始阶段英语学习状况相当。
(三)研究工具
1. 调查问卷。分别在行动研究开始前和研究后期发放,了解实验对象词汇学习及英语学习状态的变化。
2. 语言测试。设计词汇广度(阅读理解为主要考核方式)和深度测试(词性转换和语法填空为主要考核方式),同时利用学校组织统考 / 联考的形式,对实验对象整体英语学习效果进行前测、中测与后测。
3. 半结构化访谈。主要了解实验对象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的主观感受。
4. 同行观察。邀请同行记录研究者的课堂行为,尽量降低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行为对教学实验的影响。
(四)研究实施
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及实施内容如表1所示。
三、研究数据分析
(一)学生词汇测试对比
第一轮行动研究开始前对比实验班(1班)和控制班(2班)学生的词汇广度与深度测试结果,数据显示两个班总体水平相当,各项成绩无显著差异(广度测试两者p = 0.859,深度测试两者p = 0.410)。两个班词汇广度与深度中测成绩对比显示,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实验班学生在词汇学习成效上已经超过控制班学生。本轮词汇测试统计数据表明(见表 2),在词汇广度上,实验班成绩(M = 69.22,SD = 8.70)高于控制班(M = 65.70,SD = 9.92),t (78) = 1.690,p = 0.095;在词汇深度上,实验班成绩(M = 56.45,SD = 14.68)显著高于控制班(M = 45.85,SD = 10.40),t (78) = 3.728,p = 0.000。
在第二轮行动研究过后,由于调换了教学方法,在词汇广度测试中,原实验班(1班)成绩(M =69.35,SD = 9.83)与原控制班(2班)成绩(M=71.25,SD = 7.78)趋于接近,t (78) =- 0.960,p =0.341,未显示显著差异;在词汇深度测试中,原实验班(1 班)成绩(M = 61.05,SD = 11.36)仍显著高于原控制班(2 班)成绩(M = 53.65,SD = 10.18),(78) = 3.070,p = 0.003。同时,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原控制班(2班)的成绩较之前稳定,两个班的成绩差距在缩小。
配对样本 t检验显示(见表4),在第一轮中,实验班词汇广度和深度前测与中测相差均为显著(p = 0.000),在第二轮中,原控制班词汇广度和深度中测与后测也有显著相差(p = 0.000)。
(二)学生总体英语学习情况对比
行动研究开始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缺乏学习兴趣、不了解词汇学习和应用方法等;半结构化访谈(选取实验班和控制班各5名学生)显示,学生(7名)并不清楚之前教师采取了何种教学方法,他们(8名)觉得记忆词汇很痛苦,且全部受访者都希望在高中能接触到更多样化、更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同时,中考总分(p = 0.784)及中考英语分数(p = 0.700)分布显示两个班级学情相当。
在第一轮研究中,采集三次重要考试的成绩,结果显示(见表5),实验班的成绩更稳定,且实验班在期末与控制班拉开了差距。
在第二轮研究中,采集三次重要考试的成绩,结果显示(见表6),原实验班的总体成绩仍有一定的优势,但两个班的成绩差距在逐渐减小,原控制班的成绩也趋于稳定。
第一轮研究后期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班(1班)学生中70%以上觉得自己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且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了更大的信心,希望课堂风格能继续保持;控制班(2班)只有50%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有所提升,部分学生提到自己的成绩有所进步,大部分学生希望课堂可以更有趣。
第二轮研究后期即第三次问卷调查显示:原实验班(1班)30名学生认为课堂没有以前有趣,28名学生感觉从高中入学到第二学期英语成绩有所提升,虽然教师的教法不一样,但是兴趣没有变,课后也会把以往学习内容利用起来;原控制班(2班)学生感觉第二学期词汇课更有趣味,25名学生表示逐渐对英语感兴趣,5名学生觉得课程比以前难,26 名学生觉得自己在第二学期的进步更大。
(三)学生性别对比
研究者收集实验班(1班)第一轮期初月考、期中考及期末考三次英语成绩总成绩排名和词汇部分成绩排名,以及原控制班(2班)期初月考、期中考及期末考三次英语成绩总成绩排名和词汇部分成绩排名,并利用SPSS分析性别与各次排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第一轮研究中(见表7),男、女生在三次主要考试中的总体成绩排名相差不大(p 期初 = 0.56,p期中 = 0.28,p期末 = 0.53),但在词汇深度和广度测试部分,男生和女生的排名有差距且差距逐渐缩小(t 词汇广度前测 =- 4.133→t 词汇广度中测 =- 1.545,t 词汇深度前测 =- 3.113→t 词汇深度中测 =- 1.745),同时,两者的差异显著性在缩小(p词汇广度前测 = 0.000→p 词汇广度中测 = 0.131,p词汇深度前测 = 0.004→p 词汇深度中测 =0.089)。
在第二轮研究中,原控制班(2班)学生在各次考试中,在性别上都不呈现显著性差异(p期初 =0.804,p期中 = 0.910,p期末 = 0.106)。同样,男、女生并未在词汇测试排名中表现出明显差异(见表8)。
虽然数据并未呈现教学方法对总体性别成绩的直接影响,但研究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男、女生表现有差异。在实验班中,男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高于女生;男生更愿意展现自我,而女生相对害羞,在表达方面有所欠缺。实验班英语成绩排名前十中男生占比更大。
四、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包括两轮教学对比实验,采用共时研究验证POA理论对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以历时研究增加结果的可信度。基于质性分析和数据对比,主要有以下发现:基于POA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提升词汇量和词汇运用能力;学生对POA教学课堂有更正面的反馈,反应更积极,对课堂活动及师生合作也更为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语学习,从而提高了整体英语成绩;以POA理论为基础的英语词汇教学对于学习努力、刻苦钻研的学生有更大的影响,成绩提高幅度更大。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对英语基础或综合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有较高的要求,无法使其在英语学习上获得成就感,反而会给他们带来挫败感。
本教学实验历时较长,数据翔实,为POA理论的实效性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之后的相关研究要加强POA理论在整个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要更关注基础较薄弱、学习获得感较差的学生群体,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认知,达到学业要求。同时,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中介作用”,更好地践行“切实服务于学生英语学习”的《指导意见》要求。
引用文献
常小玲. 2017. “产出导向法”的教材编写研究 [J]. 现代外语,(3):359-368.
李萍. 2024.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产出导向法的应用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孙曙光. 2020. “产出导向法”中师生合作评价原则例析 [J]. 外语教学研究前沿,(2):20-27.
邱琳. 2020. “产出导向法”应用中的教师发展:矛盾与对策 [J]. 中国外语,(1):68-74.
孙天然. 2024.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中英语混合式词汇教学研究 [D]. 哈尔滨师范大学.
王蔷. 2001. 行动研究课程与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外语教师的培养 [J]. 国外外语教学,(1):1-7.
王依雯. 2024. 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陕西理工大学.
文秋芳. 2015.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 [J]. 外语教学与研究,(4):547-558.
文秋芳,孙曙光. 2020. “产出导向法”驱动场景设计要素例析 [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4-11.
向彬. 2023. 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四川外国语大学.
张伶俐. 2020.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通用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3):3-10.
张佩秋. 2020. “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以学生多模态口头报告设计为例 [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3):11-18.
张文娟. 2016.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106-114.
张艳. 2019.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学术英语》泛在学习模式研究 [J]. 外语电化教学:(3):110-115.
朱勇,白雪. 2019. “产出导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产出目标达成性考察 [J]. 世界汉语教学,(1):95-103.
Hitchcock & Hughes. 1995. Research and the Teacher:A Qualitative Introduction to School-based Research [M]. London:Routledge.
注:本文系202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行动研究”(项目编号:ZWYB2023003)的部分研究成果。
来源:永大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