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记者说孙中山“比疯子还要疯”,先生的最后岁月(1)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23:26 3

摘要:第一次护法运动虽以失败告终,却未能浇灭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的赤子之心。这位矢志不渝的革命家如同暗夜中的执灯者,在1919年10月以破茧之势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新政纲如利剑出鞘,"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的宣言划破长空,不仅弥补了先前"实行民权、民生两主

第一次护法运动虽以失败告终,却未能浇灭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的赤子之心。这位矢志不渝的革命家如同暗夜中的执灯者,在1919年10月以破茧之势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新政纲如利剑出鞘,"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的宣言划破长空,不仅弥补了先前"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的缺憾,更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大旗下,让民族主义的火炬重燃。
历史的风云在1920年8月掀起波澜,粤桂战争的硝烟中,孙中山亲手栽培的闽南粤军如出鞘利刃,在陈炯明率领下回师讨伐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金秋十月,粤军的旌旗插遍岭南大地,溃败的桂系残部如秋后蝗虫仓皇西窜。同年11月,孙中山自上海南下广州,犹如凤凰涅槃般重组军政府,拉开了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序幕。1921年的木棉花开时节,广州国会非常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如同新生的宪章,将孙中山推举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五月宣誓就职的庄严时刻,军政府完成历史使命,正式政府如旭日东升。随着六月讨桂令下,到九月两广统一的捷报传来,北伐的号角已在桂林大本营吹响。然而暗流涌动,身兼陆军部长、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三要职的陈炯明已蜕变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这个昔日的革命战友竟以"保境息民"为幌子,暗中与直系军阀吴佩孚眉目传情,在革命阵营内部埋下致命的暗雷。1922年6月,当北伐军在江西战场浴血奋战时,陈炯明竟从背后捅来致命一刀。叛军的炮火将总统府化作废墟,脱险的孙中山如苍鹰折翼,被迫退守永丰舰。八月黯然离粤的航程,不仅标志着第二次护法运动悲壮落幕,更让革命领袖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彻悟:单凭枪杆子难以擎起共和大厦,必须依靠脱胎换骨的政党力量。可环顾当时鱼龙混杂的国民党,投机者视党证为官场敲门砖,陈腐的指导思想如同锈蚀的指南针,涣散的组织纪律恰似漏水的舟楫。这一切都让孙中山痛切感到,唯有刮骨疗毒般的彻底改造,才能让革命事业重焕生机。

在孙中山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中,他曾如夜行者般多次向西方列强伸出求援之手,却总似触碰寒冰——帝国主义者始终站在军阀身后,将冷箭射向这位革命先驱。直到十月革命的惊雷划破长空,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如启明星般照亮了东方。自1919年起,孙中山的书信如鸿雁穿梭于中俄之间,他与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维经斯基的会晤宛若江河汇流,与马林、达林等国际代表的恳谈更似春风化雨。这些穿越国界的对话,逐渐在他心中播下联合的种子:唯有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携手,方能在荆棘丛生的革命路上开辟通途。历经列强冷眼与背叛的淬炼,孙中山终于在这血与火的时代洪流中看清真相——列宁擎起的苏维埃火炬,才是真正能温暖中国大地的革命之光。

1922年6月,当孙中山在广州遭遇陈炯明叛军的突然袭击时,中国共产党如同黑暗中的明灯,首次发表了《对于时局的主张》。这份宣言犹如春雷乍响,将国民党誉为"中国现存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并热情呼吁与国民党等进步力量"召开联席会议",携手"共建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同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更是以铿锵有力的笔调描绘了革命蓝图:主张"联合全国革新党派,构筑民主联合战线",誓言要"荡涤封建军阀的污泥浊水,推翻帝国主义的沉重枷锁",最终实现"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这一崇高理想。

1922年8月,如火的骄阳炙烤着西子湖畔,中共中央在杭州这座千年古城召开了一场关乎革命前途的特别会议。与会代表们围坐在会议桌前,如同黑夜中的探路者,就与国民党合作的具体形式展开了激烈而深刻的讨论。最终,会议作出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将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党内合作"的独特形式,如同细流汇入江河般融入国民革命的大潮。这一决定,犹如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国共两党未来的合作指明了方向。

会后马林、陈独秀、李大钊分别会见孙中山,说明中共关于国共合作的主张。接着,中共其他领导人先后加入国民党帮助孙改组国民党。

1923年1月,凛冽的北风裹挟着革命的火种,苏俄代表越飞如报春的燕子般飞抵上海,与孙中山先生展开历史性的会晤。1月26日,随着黄浦江畔的晨雾散去,《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犹如破晓的曙光划破天际,向世界庄严宣告:苏俄将全力支持中国革命事业,并承诺建立平等互惠的中苏关系。这份凝聚着两国革命者智慧的宣言,不仅为风雨飘摇的中国注入新的希望,更如同一座巍峨的里程碑,标志着孙中山先生"联俄"政策从此在时代的画卷上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青枫史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