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日的山风拂过最后一块完赛奖牌,2025年的上半年越野赛事逐渐画上句点。回望赛道上的足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选手们挑战自我的身影,更是这项运动蓬勃生长的脉络——从零星赛事到遍地开花,从圈内狂欢到全民热潮,越野跑的“蛋糕”越做越大,荒野赛道正成为更多人拥抱自然、探
写在前边:当越野跑的蛋糕做大之后
夏日的山风拂过最后一块完赛奖牌,2025年的上半年越野赛事逐渐画上句点。回望赛道上的足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选手们挑战自我的身影,更是这项运动蓬勃生长的脉络——从零星赛事到遍地开花,从圈内狂欢到全民热潮,越野跑的“蛋糕”越做越大,荒野赛道正成为更多人拥抱自然、探索极限的精神原乡。
这一路,有人以脚步丈量群山,有人用汗水浇灌赛道,也有人默默编织着赛事背后的故事。本期系列报道,我们走进赛事总监、直播团队、装备设计师、精英运动员的日常,聆听他们与越野跑共生共长的呼吸声。透过他们的眼睛,荒径上的数字、奖牌后的温度、发展中的博弈,将拼凑出这项运动最真实的生长图景——它不仅关乎竞技,更关乎人与山野的对话、社群与行业的共振。
从今日起,让我们以奔跑者的激情、造路者的匠心、同路人的温度,共赴这场关于热爱与变革的山野叙事。
本文系该系列第一篇:越野跑直播: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十年
当观众在屏幕前欣赏精英的追逐的时候,镜头后是调度师、剪辑师、跟拍摄影师等人的高强度运转。回望中国越野跑和直播的关联,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镜头内外,皆是比赛。
“国内最早做越野跑直播的团队”,这一标签背后是长达十余年的探索。2017年,当风雷直播团队首次尝试用手机直播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项技术将在未来彻底改变中国越野跑的传播生态。
“越野跑直播的起点是‘无知’。”风雷直播创始人王亚黑坦言。这支最初由传统影视转型而来的团队,早在2009年便尝试过3G时代的手机直播,但直到2017年受邀尝试越野赛事直播,才真正找到技术与场景的结合点。从最初对赛道一无所知,到如今成为国内顶级赛事的“标配”合作方,他们的成长轨迹几乎与中国越野跑市场的扩张同步。
2020年的柴古唐斯括苍越野赛被视为团队“步入正轨”的里程碑。这场赛事,让风雷跳出了“行知探索”的舒适圈,转而开始和更多的越野赛事、越野IP合作,并逐渐被越野圈认可。就像一个被保护的很好的孩子,刚进入到社会的首战就告捷,在取得了不俗的直播效果的同时,也验证了直播对赛事品牌传播的价值。
也就是从这场比赛后,直播不再是‘自娱自乐’,而是组委会预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王亚黑回忆道。此后,四姑娘山越野赛、黄金联赛总决赛等赛事的高质量直播,进一步奠定了团队在行业内的地位。
时至今日,直播已基本成为赛事标配,但其技术门槛仍被低估。具体而言为以下三点:信号覆盖、成本控制与内容观赏度。
在信号层面,越野赛道多位于山区,传统直播设备难以覆盖全程。团队采用聚合路由技术,通过三大运营商网络互补传输,配合8小时续航的轻量化设备(约8斤),才勉强实现稳定输出。这就要求直播团队在赛前必须要测线,摸清信号盲区,以便协调画面。
成本则是另一大制约。以百公里赛事为例,理想状态下每公里需配备一名跟拍,但实际预算往往只能支撑10人团队。“如何在有限人力下捕捉精彩画面?这需要精准的调度设计。”团队通过分时段转场、多机位协同,甚至利用电助力自行车填补空白,才勉强平衡成本与效果。
而最难突破的是观赏度。从观众的视角,不会盯着屏幕看数小时的流水账,因此必须要有影视创作的思维,即提前踩点选择最佳取景位,设计“冲刺段”“技术下坡”等高潮节点,同时对解说也提出了要求,解说不仅要懂越野,最好还可以结合地域文化,把比赛讲成故事,并提升情绪张力。
三、共享蛋糕:普惠运动员
在越野赛都引入直播后,跟拍摄影师也尝到了越野跑做大的蛋糕。越野跑领域,顶尖选手有赞助商支持,大众选手基本以自费参赛为主,但中间层运动员的生存困境长期存在。“ITRA750分左右的男选手,一方面很难拿到赞助,一方面也难以站台,但他们恰恰是赛事的中坚力量,也代表了越野跑的厚度。”王亚黑指出。
直播技术的普及意外地为这群人开辟了新出路。以风雷直播为例,在人才储备库内的跟拍摄影师有30人左右,且多集中在浙江、云南、四川三省。这些跟拍摄影师全马基本在230左右,ITRA表现分基本都在700+、此外,还有越野经验及快速应变能力。这些摄影师单场收入约1500元,差旅全包,且能深度参与赛事。“对中间层选手而言,这比盲目参赛更稳妥。”王亚黑解释,“他们既能获得稳定收入,又能积累行业资源,甚至成为赛事与品牌间的桥梁。”
这种模式尤其在小众赛事中显现价值。例如在云南高黎贡、浙江莫干山、成都蜀道山等赛事中,本地跟拍团队既降低了成本,又为区域跑者提供了职业化机会。“我们创造了一个非体制化的就业市场。”王亚黑总结。
“中国越野跑直播水平已不逊于欧洲。”王亚黑以金山岭越野赛为例,对比UTMB的直播效果时充满自信。尽管UTMB拥有直升机航拍和成熟赛道,但中国团队在内容编排、节奏把控上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如果赛道条件相当,我们的画面叙事能力甚至更强。”
这种自信源于技术积累与市场倒逼。随着国内赛事数量激增,组委会对直播的需求从“有”转向“精”。风雷直播开始为不同赛事定制风格:柴古唐斯的硬核气质、宁海越野赛的江南诗意、四姑娘山的国际范儿、金山岭长城的中国特色……“直播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赛事品牌的一部分。”我们不希望比赛结束了就结束了,而是当观众回看直播的时候,会如同置身事内看了一场电影。运动员是演员、解说负责台词,而这些美好的山川就是不断变化的场景。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行业生态。直播的普及催生了摄影师、解说员、调度师等新职业,而赛事间的竞争也推动直播技术迭代。未来,随着市场的做大,或许也会有更多的直播平台介入进来。
谈及未来,“我们希望中国越野赛能像UTMB一样,通过直播被全球看见。”王亚黑透露,部分中国赛事的画面已通过国际媒体渠道传播至欧洲。而更现实的目标是推动亚太世锦赛等国际赛事落户中国,并输出直播技术服务。
对于从业者而言,行业的壮大意味着更多可能性。“十年前,越野跑是‘用爱发电’;现在,它成了能养活人的事业。”从中间层运动员的职业化,到技术人才的培养,再到赛事品牌的国际化,直播技术的进化恰是中国越野跑发展的缩影。
正如王亚黑所言:“蛋糕做大了,分蛋糕的人自然多了。但只有持续做出更好的蛋糕,所有人才能吃得更香。”
当镜头掠过括苍山的云海与四姑娘山的雪线,这些跳动的信号波承载的不仅是赛事瞬间,更是一个行业破土而出的生命力。直播技术的进化,在解决信号传输难题的同时,也架起了连接小众运动与大众认知的桥梁;在降低中间层运动员生存压力的同时,更催生出解说员、调度师等职业。
从戈壁滩头的初次试水到国际赛事的标准输出,中国越野跑直播的十年历程证明:技术创新从来不只是冰冷的设备更迭,而是对运动本质的深度解构与重建。当更多摄影师奔跑在赛道、更多观众守候在屏幕前,这项曾经边缘化的运动正在完成从"参与者狂欢"到"全民文化资产"的质变。或许正如那些穿梭在山脊的5G信号,中国越野跑的未来,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破着地理与认知的边界。
来源:庄浪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