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龙冈书院、聚和堂、东林书院、证人书院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2-15 19:16 2

摘要:龙冈书院贵州修文彝族群众为贬谪在龙场驿的王守仁所建讲学之所。原址在龙场驿附近。据《年谱》载,明正德三年(1508),当地人以王守仁“以所居湫泾,乃伐木构龙冈书院及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以居之。”《王文成公全书》分别有王守仁所撰《龙冈新构》诗二首,《诸生


龙冈书院
贵州修文彝族群众为贬谪在龙场驿的王守仁所建讲学之所。原址在龙场驿附近。据《年谱》载,明正德三年(1508),当地人以王守仁“以所居湫泾,乃伐木构龙冈书院及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以居之。”《王文成公全书》分别有王守仁所撰《龙冈新构》诗二首,《诸生来》诗一首,记述建院经过。《何陋轩记》、《君子亭记》、《玩易窝记》、《宾阳堂》以及龙冈书院教学诗文《教条示龙场诸生》,告以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事相规。还作有诗《龙场生问答》、《诸生来》、《龙冈漫兴五首》等。书院建立,对心学在贵州起了传播教化作用。

聚和堂亦称“萃和堂”。明何心隐(梁汝元)于嘉靖年间在其家乡江西永丰县瑶田梁坊创立的学堂,聚合族子弟学于其中,并于其中讲学。何心隐“谓《大学》先齐家,乃构萃和堂以合族,身理一族之政,冠婚丧祭赋役一切通其有无,行之有成”(《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他自己“捐赀千金”,于聚和堂“设率教、率养、辅教、辅养之人,延师礼贤,族之文学以兴”(邹元标:《梁夫山传》)。由此可见,聚和既是一学术团体,又具理想社会实验性。何心隐学宗王艮良知之学,主张“寡欲”。曾师从泰州学派颜钧。“夫山(何心隐之号)学盛行于吴楚,四方之士莫不负笈从游”(冯肇楠:《书梁夫山先生集》)。弟子中主要有罗巽、胡时和、杨坦等。与之交游同调学者有罗汝芳、耿定理、程学博等。聚和堂存在没几年,不为封建统治者所容而被摧毁,后人改名为夫山书院以为纪念。

东林书院明末书院。原址在江苏无锡城东南隅。初为北宋杨时讲学处。元至正间废为僧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顾宪成与其弟允成重建,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所订《东林会约》,首列孔颜曾思孟为学要旨,次列《白鹿洞学规》,并申之以“饬四要,辨二惑,崇九益,屏九损”(柳诒征《江苏书院志初稿》)。宪成殁,高主其事,始榜曰东林书院。声綦盛,天下学者,咸以东林为归。东林诸子在学术上效法杨时,推崇程朱学说,对当时盛行的王(守仁)学末流颇多攻击,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史称东林学派。讲习之余,又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主持清议,抨击阉党,被称为东林党。天启五年(1625)宦官魏忠贤专权,诏毁全国书院,首及东林。崇祯六年(1633)修复。后改东林两等小学。清许献等著《东林书院志》二十二卷,述此事甚详。

证人书院又称“蕺山书院”。原址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城北昌安门内之蕺山。明末刘宗周始创于崇祯四年(1631)三月三日。取名系发挥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而来,以其“慎独”标宗学说“明本心之善”,以证“圣人,人人可做”(刘汋《先君子蕺山先生年谱》)。提出太极“有”之上没有“无”、理气道器不相离、天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万物的总名、道心即人心之本心、义理之性即气质之性等一系列理论观点。这些观点都收录在其讲稿《证学杂解》、《学言》、《会录》等中。证人书院会讲时,缙绅学士多达二百余人,培养了大批有影响的学者和节义之士。明亡,刘宗周绝食殉国,弟子们仍于每月三日聚讲书院中。清康熙初,万斯选兄弟在鄞城广济桥、延庆寺设郢县证人书院,请黄宗羲主讲。清乾隆年间,学者全祖望在绍兴设刘子影堂讲学,均“申蕺山之绪”。

来源:思想与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