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广钦老和尚语录、《念佛圆通章》、《西方净土宗》等。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广钦老和尚语录、《念佛圆通章》、《西方净土宗》等。
一九八六年初春,东方天际刚刚泛起微光,台湾基隆的十方大觉禅寺却早已灯火通明。
九十五岁高龄的广钦老和尚坐在蒲团上,瘦削的身躯笔直如松,双目微闭,那满是皱纹的脸上透着祥和安详。
弟子们围坐在老和尚周围,却不敢出声打扰,只见老和尚已经不舍昼夜地念佛三天三夜,声音铿锵有力,每一声“南无阿弥陀佛”都充满虔诚与力量。
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僧,究竟为何在圆寂前如此精进念佛?
又有何等解脱要诀想要传递给世人?
广钦老和尚,俗名林松,福建福州人氏。
自幼家境贫寒,十二岁便出家为僧。
一生行脚云游,参访名山大刹,亲近高僧大德,苦修头陀行,精研佛法十余载。
后渡海至台湾弘法,在基隆创建十方大觉禅寺,收徒传法,成为近代闽台佛门泰斗。
他一生修行精进,持戒严谨,广为台湾佛教界所推崇。
圆寂前一周,广钦老和尚似乎已知时日将至,他每日不眠不休地念佛,这背后有何深意?
寺内弟子们轮流陪伴老和尚念佛,年轻的比丘们却发现自己根本跟不上老和尚的节奏。
“师父已经九十五岁了,却能日夜不停地念佛,而且声音如此响亮有力,我们轮班都感到力不从心!”一位年轻弟子擦去额头的汗水,低声感叹道。
旁边的师兄点点头:“是啊,昨天师父念了整整二十四小时,我们几个人轮流陪他,都已经声嘶力竭了,可师父却越念越有精神。”
老和尚的首座弟子慧明双手合十,看着师父专注念佛的神情,眼中充满敬意:“师父一生清苦,从不贪恋世间荣华,如今示现临终净业,实在是给我们做最好的表率啊!”
这些天来,前来探望广钦老和尚的信众络绎不绝,有不少人听闻老和尚圆寂在即,纷纷泪流满面。
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居士拄着拐杖匆匆赶来,一进门就跪在老和尚面前哽咽道:“老和尚,您不能走啊!
您若离开,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怎么办啊!”
广钦老和尚停下念佛,睁开眼睛,目光如炬地看着那位老居士,温和却坚定地说道:“活着是人,死了也是人。各人生死各人了,我念我的佛,你们念你们的佛。修行是自己的事,生死也得自己面对。”
老居士听后顿时泪如雨下:“可是,可是我们修行还需要您的指导啊!”
老和尚微微一笑:“你们现在应该想的不是我走不走,而是你们自己准备好了没有。我已经买好车票,是对号的!你们呢?”这句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广老和尚所说的“车票”,并非寻常意义上的交通凭证,而是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
在佛法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需要福德、智慧等资粮,如同人间旅行需要车票一样。
老和尚一生精进修行,临终更是专注念佛,他这是在告诉大家:他已经做好了往生的准备,对自己的去处胸有成竹。
在往生前的第六天,广钦老和尚做了一件让弟子们始料不及的事。
那天清晨,他突然吩咐道:“把大藏经拿来,为我诵读。”弟子们面面相觑,大藏经何其浩瀚,该从何处念起?
有弟子小心翼翼地问:“师父,要诵哪一部经呢?”
老和尚平静地回答:“总诵!”
这一指示让弟子们更加困惑了。
总诵大藏经?
那得多久才能完成啊!
无奈之下,弟子们只好开始从藏经阁中搬出一部部经书,在老和尚面前摊开,开始诵读。
可是,即便最熟悉的《心经》,此刻也念得磕磕绊绊,更不用说那些繁复深奥的经文了。
奇怪的是,面对弟子们混乱的诵经声,广钦老和尚却神色自若,继续念着他的“南无阿弥陀佛”,声音依旧清晰坚定。
一位资深弟子突然顿悟,跪在老和尚面前:“师父是在教导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喧嚣纷扰,始终要保持一颗专注的心,一心念佛,不为外境所动摇,对吗?”
老和尚微微颔首,继续念佛,没有多说一句话。
这一刻,在场的人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总诵”,并非要诵遍浩如烟海的经书,而是一心专注,念佛不乱。
无论外界如何复杂纷扰,内心始终如如不动,专注于阿弥陀佛,这才是修行的精髓所在。
在往生前的第二天,广钦老和尚亲自拿起木鱼,一下一下地敲击着,教导弟子们如何正确念佛。
他不仅仅念“南无阿弥陀佛”,还在每个佛菩萨的名号前加上“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如“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等。
一位年轻的居士不解地问:“师父,为何要在每个名号前加上’南无西方极乐世界’这几个字呢?”
老和尚放下木鱼,目光如水地看着那位居士:“你看看这个世界,大家都沉在迷梦中,追逐名利,你争我夺,你好,我要比你更好,你强,我要比你更强,每个人都在比赛,看看谁的梦做得最大。
结果,这些名、这些利,生不带来,死亦带不去,只是徒然多造一些新的恶业,而此番再堕下去,人身也就难得了。”
老和尚接着说:“在胎、卵、湿、化四生中,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在别道中受完业报,才投入父母胎中转为人身。
我们不知道自己是从哪一道来的,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业障而来。
若不知归命佛、法、僧,持斋、戒杀,勤心念佛,此身受报尽,将转入何道,自己也懵然不知,带着新的罪业而去,如此一去,人身也就难保了。”
这番话让在场的人心头一震。
是啊,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眨眼即逝,若不抓紧时间修行,来世又将如何?
老和尚继续开示:“我加上’西方极乐世界’这几个字,是为了让大家时刻牢记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娑婆世界是我们客居的地方,一切皆幻化不实,如戏梦一场,到头总是空,不要贪恋娑婆世界的一切,放下万缘,念佛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才是我们究竟归依处,是我们的故乡。”
听到这里,不少人已经泪流满面。一位中年居士忍不住问道:“老和尚,放下万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们都有家庭、事业、牵挂,要怎样才能真正放下呢?”
广钦老和尚看着众人期待的眼神,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开示的机会,便缓缓道出了解脱的要诀。
他说:“放下并非逃避责任,而是不执著、不贪恋。
妄想多的人,须要做一些杂务事,将念头有个寄托,否则妄念纷飞,要他念佛也念不下去。
只有善根利的人,可以静静地念佛念下去,一面工作,一面念佛,会渐渐地不觉得在工作,而且自然会生起平等心。”
老和尚话锋一转:“你们看,在厨房是在行普贤行愿的,以前,观音、文殊等诸大菩萨,都是从厨房中苦行出来的。
在厨房要惜福,米泔莱叶不可轻损,不要说丢了可吃的食物没有因果,戒神、监斋菩萨可都把你记入账里,将来还得做鸡、鸭、猪、狗来吃这些。”
弟子们听得入神,老和尚继续说道:“放下的第一步,就是要放下对他人的计较。
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
“放下的第二步,是要放下对他人的批评。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
“放下的第三步,是要放下情绪的起伏。
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为不好,也不起憎恶心,要好好按耐这个心,不起烦恼,别人不好,别人的习气,那是别人的事,如果我们拿来起烦恼,那就是自己的愚痴。
这样,不论事情是好是坏,能保持这个心不动,便是忍辱。
能够冲破这一关,以后无论什么事就比较不会起烦恼,这点切要好好学,好好磨炼,如此业障自然消除,身体自然也好起来。”
老和尚的声音虽然不大,却清晰入耳,字字珠玑,句句入心。
他接着说道:“烦恼、生气时,不要执著追究烦恼是哪里来,若执著则心不开,不能安心办道。
往前进,什么事都要看得破、放得下,还是把阿弥陀佛挂在嘴边,才是最要紧的。”
听到这里,众人似乎领悟到了什么,心中的迷雾渐渐散去。原来“放下”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修行的智慧。通过放下外界的纷扰和内心的执著,才能真正做到一心念佛,心无挂碍。
广钦老和尚这番最后的开示,包含了多层次的解脱要诀。
对于初学者,他教导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学会放下计较、放下批评、放下情绪;对于修行较深者,他告诉我们要一心专注念佛,不为外境所动;对于将往生者,他指明了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归宿,引导我们心向净土。
在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三日,广钦老和尚在念佛声中安详示寂,世寿九十五岁。
临终前,他面带微笑,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弟子们见状,既悲痛又欣慰,悲的是师父离开了,欣的是师父如愿往生西方净土。
广钦老和尚一生修行,临终更以身示教,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解脱要诀。
他告诉我们,无论外界如何纷扰,内心始终要保持正念,一心念佛;无论生活多么复杂,都要学会放下执著,不被情绪左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记住“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把目光投向那个究竟的归宿。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广钦老和尚的这番临终开示,无疑是一剂清凉药,让迷惘的心找到方向,让躁动的心归于平静。
放下并非逃避,而是一种勇气,一种智慧,一种超越。
只有真正放下了,才能轻装上阵,一心念佛,最终到达那个不生不灭的彼岸。
广钦老和尚曾说过:“我已经买好车票,是对号的!”这句话意味深长,提醒我们:生命的“车票”是我们自己准备的,是否能顺利抵达理想的净土,取决于我们现在的修行与积累。
准备好你的“车票”了吗?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句“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中。
来源:净土莲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