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厦门气温明显升高,一些室外工作场所偶发中暑现象。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叶松福提醒:中暑防治需要突破“常识陷阱”,很多人中暑后服用藿香正气水,其实藿香正气水并非万能。他同时提醒,空调使用应科学合理。
近期,厦门气温明显升高,一些室外工作场所偶发中暑现象。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叶松福提醒:中暑防治需要突破“常识陷阱”,很多人中暑后服用藿香正气水,其实藿香正气水并非万能。他同时提醒,空调使用应科学合理。
漫画/刘哲姝
案例
户外连续作业3小时 致永久性肾功能损伤
前不久的一个下午,53岁的王师傅在工地上施工时,突然倒地抽搐。工友发现时他浑身滚烫,遂紧急将其送医。
送医途中,王师傅开始喷射状呕吐并陷入昏迷。急诊科接诊后发现王师傅的体温高达40.2℃,肌红蛋白值更是超标200倍,已出现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衰竭。工友说,王师傅是连续工作3个多小时后突发症状。
医生介绍,王师傅的症状属于典型的热射病。抢救后,王师傅虽保住性命,但也造成了其永久性肾功能损伤,导致他无法重返工作岗位。
分析
从头晕乏力到昏迷 中暑有“三级预警”
中暑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产热与散热失衡引发的病理连锁反应。叶松福用“三级预警”比喻其发展过程:最初表现为头晕乏力、口渴多汗的先兆中暑,此时体温通常不超过38℃,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及时补充液体常可缓解;若继续暴露于高温,则会进入轻症中暑阶段;体温升至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恶心呕吐甚至短暂意识模糊,转为重症中暑。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重症中暑的三种形态。大量出汗后仅补水而补盐不足的劳动者,可能出现小腿腓肠肌或腹部肌肉抽搐,这是热痉挛的典型症状;当体温突破39℃并伴随血压下降、冷汗淋漓时,提示热衰竭的发生;而最危险的热射病阶段,患者体温往往超过40℃,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昏迷、胡言乱语,同时引发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全身系统性崩溃。
叶松福介绍,热射病的高危人群呈现明显分化特征。建筑工人、消防员等户外工作者因高强度劳动叠加高温暴露,易患劳力型热射病;而老年人、婴幼儿、肥胖及慢性病患者,则为非劳力型热射病高危群体。
叶松福特别提醒,在临床中,也曾碰到体弱的老人,因为家里不通风且没开空调,室内温度很高,再加上老人机体退化散热功能不行,导致出现了经典型的热射病。“老人出现热射病死亡率很高,最高可达70%-80%。”
防护
居家要科学使用空调 避免血管剧烈收缩
预防热射病需要建立“环境-行为-监测”三重防护体系。对于户外工作者,建议每工作1小时休息10分钟,或者是错峰工作避开高温时段,同时配备带有冰晶降温功能的防护装备。
居家群体则需科学使用空调,将室温控制在26℃-28℃之间,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发血管出现“过山车”样变化,诱发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叶松福提醒:“从40℃户外突然进入20℃空调房,血管的剧烈收缩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建议采用阶梯式降温法。”
补水要精细化设计 可配置淡盐水饮用
补水策略需要精细化设计。叶松福指出,单纯饮用纯净水可能加剧电解质失衡,建议在每升饮用水中加入1克食用盐,配置成0.1%淡盐水,或选择含钠、钾离子的运动饮料。对于体温调节能力衰退的老年人,除保证每日1500毫升饮水量外,还需观察尿液颜色——淡黄色表明水分充足,深黄色则需立即补水。
特殊人群的防护更需个性化方案。婴幼儿夏季穿衣应比成人少半件,婴儿推车需配备防晒透气罩,避免金属部件烫伤皮肤。
慢性病患者需加强基础疾病管理,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足部血液循环,防止高温加剧末梢神经病变。
应对
“由外至内”降温 防止呕吐物吸入
发现疑似中暑患者时,首先要将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加速散热。降温需遵循“由外至内”原则:用常温水喷洒皮肤配合风扇对流,或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敷冷湿毛巾。
对于意识清醒者,可每隔15分钟补充200毫升淡盐水;若出现昏迷症状,则需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令患者窒息,同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接诊后,通常会采取“血液净化+器官支持”的综合治疗方案:通过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清除血液中的炎症因子,用呼吸机维持血氧饱和度,并注射甘露醇缓解脑水肿。
提醒
藿香正气水并非“万能神药”
“中暑就喝藿香正气水”,在老百姓心里,藿香正气水简直是“解暑神器”,然而这种说法其实有误区,不对症用药,可能会越喝越严重。
叶松福介绍,藿香正气制剂为传统中成药,有丸剂、口服液,也有软胶囊。主要成分为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苏叶、白芷、橘皮、桔梗、白术、厚朴(姜炙)、生半夏、甘草等。从中医角度来讲,中暑分为3种:阳暑:高温和热辐射引起的,如长时间待在烈日下、出汗过多,引起的发烧高热、头晕眼花等症状。阴暑:暑天受寒引起的,如空调吹多了或空调过冷、经常进出空调房,引起的恶心、头晕等症状。湿暑:因湿热天气引起的,如长时间在闷热潮湿的环境里,出现了头痛胸闷、浑身酸沉、胃口不好,甚至上吐下泻等症状。
叶松福介绍,中暑要区分类型再对症用药。阳暑需要清热泻火、养阴解暑,在医师指导下选用中成药人丹、十滴水(婴幼儿、孕妇禁用)或中药汤剂如清暑益气汤等,才有效。而藿香正气类药物属于温热型制剂,阳暑患者使用藿香正气水,会耗人津液,发散气血,反倒会加重病情。阴暑和湿暑,吃藿香正气类药物才是有效的。
另外,预防中暑的药物还有很多,比较便宜且安全的药物,有风油精、清凉油等外用药,注意过敏者、婴儿、孕妇应慎用;口服中药有金银花露等,还可以常备金银花、薄荷、荷叶、淡竹叶、菊花等中药饮片泡茶喝。
厦门晚报记者 陈恩泽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