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是扩内需的重要支点。推动消费扩容升级,离不开多元化的消费场景。近年来,我国新兴经济形态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给群众生活带来新选择。大众日报理论版自推出“新经济”系列观察,敬
编者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是扩内需的重要支点。推动消费扩容升级,离不开多元化的消费场景。近年来,我国新兴经济形态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给群众生活带来新选择。大众日报理论版自推出“新经济”系列观察,敬请期待。
低空经济“腾飞”的痛点堵点
□ 沈映春
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近年来,政策推动低空经济加速发展。2021年“低空经济”概念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政策的持续发力,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低空经济”,并强调“安全健康发展”。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潜在市场规模巨大。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同比提高33.8%。截至2024年底,我国低空经济核心产业市场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对比全球低空经济发展现状,我国低空经济产业虽具备一定发展条件和基础资源支持,但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挑战。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必须直面挑战,破解堵点。
完善顶层设计
体制机制不顺畅。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当前,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仍需完善。首先,低空空域管理体制与低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进展缓慢,空域高效使用及规划设计协调机制尚未完善,空域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空域管理涉及军方、民航、地方政府三方协调,多头管理导致审批流程冗长,制约了低空经济空域资源的高效开发。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低空空域有效开发利用的需要。以深圳为例,其城市空中交通(UAM)测试空域与广州白云机场进离场航线存在垂直重叠,导致试验飞行需提前48小时申报,实际可用空域不足规划面积的37%。其次,相关法律法规无法适应低空飞行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如取得适航证周期长、通用航空零部件制造等中小企业融资难等。
安全监管存在漏洞。总体看,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安全监管效能稳步提升。但当前的安全监管体系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部分监管领域存在空白或重叠,导致监管效率低下。同时,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以应对低空飞行密度高、频次高、类型多的挑战,确保飞行安全和秩序是个难题。在数字化监管领域,全国尚未建立统一的低空智联网络技术标准。以无人机身份识别为例,存在北斗短报文、ADS-B、5G-A三种主流方案并行,导致不同厂商设备间互联互通率不足60%。在电磁兼容性、数据接口协议等基础标准方面,现行国家标准滞后于产业实践6—12个月,直接制约了规模化应用推广。
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需强化顶层设计,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法律保障。未来,除了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健全行业标准和监管体系外,还需构建智能运行体系,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结合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实现智能控制、避障、航路选择、空间动态管理等。
弥补三个“不足”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低空物理基础设施如各类通用航空机场和停机坪建设不足,基础设施地域分布不均;低空空域限制逐步放开后,低空飞行器飞行密度增加、多种异构飞行器的飞行耦合将带来频谱资源管理难、网络资源配置难、空域资源监管难等问题。
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如低空通信、探测网络等建设缓慢,成为制约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数字经济关键前沿技术领域存在的“缺芯少核”问题,制约了工业互联网建设,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进程缓慢,制约了低空经济新业态发展。另外,存在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例如,粤港澳大湾区的低空经济产业因缺乏统一规划,导致不同运营企业尝试开发各自的基础设施平台,造成信息共享困难、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这种同质化竞争不仅浪费资源,更制约了产业链协同效应的发挥。
技术创新支持不足。低空经济是新能源、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产业与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涉及的技术领域广泛,如航空器构型、航空动力电池、航空氢能源、自主飞行、感知与避障、电机与推进、定位与导航、网络安全技术、机群路径规划与管理等。但航空发动机,控制、传动系统、航电和机电系统等“卡脖子”问题较突出;主控芯片、精密元器件等相关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能力较弱;低空飞行产品在自身能力上也存在性能不足,安全性、可靠性不够等问题;此外,无人机自身安全、续航、避障、降噪等方面对现有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具体应用场景要求低空飞行器具有智能识障、避障等能力,现阶段低空产品亟须改进相关设计,进一步提高对传感器安全、通信链路安全、软件安全、自组网络安全等细节问题的处理能力。地面系统及技术人员对低空飞行产品的控制程度、故障诊断能力、修复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低空人才培育不足。作为新兴产业领域,低空经济相关人才面临较大缺口,如飞手,缺口达到100万。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的体系化方案有待建立,低空经济是典型的学科交叉领域,涉及航空技术、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能源动力、管理、法学等多个学科,专门针对低空经济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未完善,人才培养的标准化、模块化建设还需加强;二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缺乏,低空经济是典型的高技术领域,需要一批具有原创能力、工程能力和领导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而目前的人才培养质量尚不能满足;三是专业的低空飞行人员和服务人员需求量大,通航维修、培训服务的市场需求量将大幅增加,但相关培训机构较少、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等问题是一大制约。
针对这三个“不足”,必须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和完善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关键技术攻关与创新生态构建,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才能突破发展瓶颈,为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释放产业创新活力与经济增长潜力。
拓展两个方面
产业领域仍需不断拓展。低空经济产业目前融合程度不深,延伸产业链较短。具备生态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缺乏,产业整合能力不强;通用航空飞机主要依赖于进口;无人机传感器、主控芯片等重要零部件还严重依赖全球产业链;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整机制造刚刚起步;低空经济产业缺乏自主产业链保障,安全性方面也存在较大隐忧。
低空消费业态有待培育。覆盖物流、旅游、巡检、救援等多个领域的低空应用场景尚未形成大规模效应。供给端尚未形成成熟商业模式与稳定盈利能力,市场需求开发较为不足;在需求侧,低空经济消费市场呈现“哑铃型”结构特征,高端需求与公共服务需求占主导,大众消费市场尚未启动。我国各地已陆续开展了数量众多的直升机观光、空中游览等低空航空旅游项目,但仍无法充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与美国等国家相比,当前我国通用航空主要集中在工农业和社会公共服务类,占市场总额的80%以上;而公务飞行和私人飞行只占18%左右,且全国能够实现全年持续稳定运行的通用航空线路不足10%。另外,居民认知度、收入水平、消费习惯、专业技能等因素限制了普通消费者对低空经济消费的需求。
完善低空经济创新生态,需要以场景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实现“价值闭环”,培育多元消费市场,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方能激活低空经济内生动力,推动其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来源:大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