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想不到吧?现在在日本搞AI的,最信得过的,不是GPT,不是Gemini,而是——阿里的“通义千问”。
你想不到吧?现在在日本搞AI的,最信得过的,不是GPT,不是Gemini,而是——阿里的“通义千问”。
不信你看,日经新闻最近的一份评测炸出个重磅消息:阿里通义千问Qwen2.5-Max直接干到了全球第六,甩开了DeepSeek-V3,连OpenAI的o3-mini都踩在脚下!
这不是啥宣传文案,是日本AI行业的现实:越来越多的日本本土AI企业,正在“放弃OpenAI,转投阿里通义”。
这不是客气,是产业实锤。
从技术“外援”到产业“地基”,阿里在日本干了件大事
过去聊AI,大家下意识就是:ChatGPT,Midjourney,Claude,Gemini……
但你会发现,日本人不按这个剧本来了。
日经新闻爆料,日本AI产业已经悄悄变天:阿里通义千问,成了“新一代基础模型”。
什么叫“基础模型”?这不是一个“引用”或者“兼容”级别的使用,这是**“架在上面的业务、推理、定制全靠它”**——就像房子的地基,不用它就盖不起来。
据报道:
日本老牌AI企业 ABEJA,4月17日刚刚发布了自研推理模型,就是基于阿里Qwen QwQ-32B改出来的,还在逻辑能力评测上“吊打本地大模型”;东京大学背景的新贵公司 ELYZA,5月1日也发布了面向日本市场的企业大模型,同样直接用了通义千问当核心;就连北海道的AI公司 Axcxept、以及东京的 Lightblue,这些中小创新公司也都一边倒地选了千问为底座。这就离谱了:日本搞AI的,不是只买中国模型用用,而是直接把“模型底层”换成中国货,连美国那套都不碰了。
要知道,日本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技术保守派。能让他们“底层架构信赖你”,这不仅仅是模型性能的问题,更多是战略判断的问题。
为啥日本企业放弃GPT,选择千问?
很简单,GPT有三大问题,日本人早就不爽了:
不可控,模型封闭,训练数据黑箱;价格高,接口“薅羊毛”,月月涨价;美国政策不稳定,怕哪天“制裁+断供”组合拳直接下来。而通义千问给的是什么?
全参数开源,模型可控;支持本地部署,不怕政策风险;性能越来越猛,语言逻辑能力贴近日语场景;关键是——能谈,能改,能合作。你说日本企业要搞面向本地服务的AI,选谁更合适?
举个例子:ABEJA的CE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得很直白:
“我们在GPT上遇到了无法绕开的推理障碍,而千问的能力,特别是QwQ-32B版本,完美适配了日语逻辑链条,我们愿意围绕它打造核心产品。”
这不是“选择”,这几乎是“信仰重塑”。
而更具象的,是评测数据:
在最新的日经新闻AI模型评比中,千问Qwen2.5-Max排到了第六名,超越了DeepSeek V3、GPT o3-mini等国际强敌;逻辑能力上,ABEJA自己评测:“千问比GPT-3.5版本快30%、推理链准确率提升45%”;成本上,日本企业反馈:“部署千问成本不到GPT的1/3”。所以你看,千问的竞争力,不是“赶上GPT”,而是“在日本本地场景里,已经赢了GPT”。
阿里在“看似不热”的日本,打赢了AI逆袭战?
最让人震惊的是:这件事在国内几乎没人宣传。
阿里没发贺电,微博没热搜,知乎没人聊——但在日本AI圈子,通义千问已经成了默认配置。
这就是阿里这波真正牛的地方:不是高调PK GPT,而是默默渗透、以技术服人,把对手后院“拿下”。
你以为搞开源模型只是为了“摆姿态”?不,这波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老路线:
先把技术压实,性能干稳;开放给中小开发者去跑业务、适配语言、嵌入流程;等对手发现自己市场被“挖墙角”,已经晚了。所以你才看到,Lightblue、Axcxept、ELYZA这些公司不约而同做了同一个选择:把“日本特色AI”建在阿里的模型上。
更深一层看,这代表着:
中国开源模型第一次从“被动使用”变成了“技术输出”;阿里第一次把AI核心技术“种”进了海外本地产业链;AI产业全球化,中国第一次在“非国家级”场景中压倒美国模型。这比任何比赛里的“分数榜单”都更具现实意义。
日本只是开始,通义的下一个战场在哪?
说实话,日本只是个“先锋前哨”。
千问能在日本打赢,代表的是中文思维+开源生态+国产芯片适配这条路径,真有机会跟封闭系统的GPT、Gemini硬刚一波。
更重要的是,这证明了国产大模型可以走出去,而且是真正被使用、被依赖、被当核心来用。
接下来,你可以大胆想象:
韩国的AI教育公司,用千问做学生问答引擎;东南亚的智能客服,把千问当本地部署首选;中东、非洲、拉美,需求更刚,管控更强,国产开源更吃香……我们可能正处在一次AI全球格局的“悄悄大迁徙”中。
阿里这步棋,如果走稳了,不止是赢日本,还可能重构“非美国阵营”的AI生态。
这不是一场科技出口,这是技术主权的试验场
很多人看AI竞赛,只看“谁比谁答题准”,谁跑得快。
但真正决定命运的,是这三个字:可控性。
GPT、Gemini这些,跑得是快,但你跑在别人马桶盖上,总有一天被“卡脖子”。
而千问这一类国产模型,跑得也许稍慢,但跑的是自主路线,是可重构、可嵌入、可谈判的生态。
所以这不是一场“阿里vs OpenAI”的简单对抗,这是一次技术范式的拐点:
从黑盒到白盒;从封闭到开源;从不可控到“构建在你手上”。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这回会毫不犹豫,选了阿里。
他们不是怕美国,而是怕“被美国控制”。
而我们,终于做出了让他们“心甘情愿受控”的东西。
你说,这是不是比技术分数更值钱?
来源:斌说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