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魄造办处专栏:《小学课文《琥珀》一文的课后知识拓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07:00 1

摘要:我家大丫头今年上四年级下册了,我在她的语文课本中看到了《琥珀》这一篇课文。我相信很多人对这篇课文都不陌生,我也是通《琥珀》这篇课文,才知道有琥珀这种神奇的东西。在我小时候,琥珀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也是一颗无法触及的时间胶囊。我相信很多人当时学习这篇课文

小学课文《琥珀》一文的

课后知识拓展

虎魄造办处

虎魄造办处——致力于学习研究探索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制品

我家大丫头今年上四年级下册了,我在她的语文课本中看到了《琥珀》这一篇课文。我相信很多人对这篇课文都不陌生,我也是通《琥珀》这篇课文,才知道有琥珀这种神奇的东西。在我小时候,琥珀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也是一颗无法触及的时间胶囊。我相信很多人当时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会跟我一样梦想着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琥珀。因为中国并没有可以持续开采的大型琥珀矿藏,在那个时候,琥珀并不像现在这样普遍。因此,琥珀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陌生的东西。直到20年后,我才真正接触到琥珀。后来,琥珀收藏成为了我的爱好和事业,并致力于探索研究中国古代琥珀艺术文化。这十多年来,琥珀已然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而我两个女儿可以说是握着琥珀出生,摸着琥珀长大的。因此,为了更丰富《琥珀》这篇课文以外的知识。我就写了这篇有关琥珀知识的文章,并附带视频讲解,作为她课后的拓展阅读。同时也可以让全国的小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去了解中国的琥珀历史和文化。

《琥珀》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其德文名字叫:Bruno H. Bürgel,按标准译法,应该译成:布鲁诺·汉斯·比尔格尔。柏吉尔在1845年创作了这篇科学小品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合理的想象,介绍了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这篇课文在1940年被译成中文后,便被收入到教材中。这篇课文历经多次教材变动,主要是将时间设定从“几千年”到“一万年”,“几万年”,再到“几千万年”,反映科普准确性在不断提升。课文不仅传授科普知识,还引发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思。

琥珀的形成时间跨度非常大,由于上古时期进入地层中树脂的种类不同,埋藏环境不同,深入地下的深浅不一。因此,不同矿区的琥珀年代形成的时间也不尽相同,琥珀形成的时间从几百万年到几千万年不等,最长可以达到上亿年。柏吉尔写的《琥珀》在文章中,最初认为琥珀形成的时间只有几千年,然而随着人类的不断探索,对琥珀的认知不断提高,所以在不同时期的教材中进行了不断地修改,最新教材中已经将琥珀形成的时间改为几千万年。

中国古代对琥珀的形成也有过探索和记载。西晋博物学家张华编撰的《博物志》是一部博物学著作,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博物志》中记载:“松脂沦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千岁,化为虎魄。”这句话非常好理解,至少在魏晋时期,古人就认为松脂沦入地下,经过千年之后会变成茯苓,再经过千年之后会变成琥珀。这与《琥珀》的作者柏吉尔,在1845年创作这篇科学小品文时,所认为琥珀是树脂经过几千年形成的观点差不多。从《博物志》中的记载可见,至少在17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知道,琥珀是由松脂入地后,经过长时期的埋藏后形成的。

同时,《博物志》中还指出:“今太山有茯苓而无虎魄,永昌有虎魄而无茯苓也。”这句话又是对前一句的论证或质疑。泰山在山东,此地有茯苓,但不产琥珀。而永昌出琥珀,却没有茯苓。

永昌在哪里呢?永平十二年(69年)东汉在哀牢地区设哀牢、博南两县,与益州西部都尉所领6县合为永昌郡。东汉的永昌郡,就是今天的云南省西部和缅甸北部一带。永昌郡所出琥珀就来自当时的哀牢地区,也就是现在的缅甸琥珀矿区。南朝刘宋.范晔.在《后汉书.传.七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哀牢国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虎魄、水精……”。

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云南保山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一批汉代琥珀珠饰,此墓地被证实为古哀牢国,距今2000年左右。

‌‌目前世界上琥珀的储藏有数百处之多,大凡有各种绝迹植物硬化树胶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琥珀。但储藏丰富且值得开采的,亦不过20余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缅甸和波罗的海。很遗憾,我国地大物博,却没有可持续开采的大型琥珀矿藏。虽然古代文献记载东汉时期永昌郡古哀牢地区产琥珀,但除此之外,我国国内几千年来并没有明确记载和发现有琥珀矿藏。

而有关《山海经》中记载的“遗玉”和“育沛”,从清代晚期开始,一度被讹传为是琥珀。但在此之前的两千年来,从未有学者或文献记载能证实此说法。同时,中国古代并未发现有如此丰富的琥珀资源。因此,“遗玉”和“育沛”被认为是琥珀,均为近代开始流传的不实说法。

直到1903年,中国抚顺煤矿开采过程中,琥珀伴随着煤炭被开采出来。这就是我国目前为止唯一的琥珀资源——抚顺琥珀。但由于是伴生矿资源,储存量和产量都非常有限。随着近百年的开采,抚顺琥珀资源已经接近枯竭。也就是说,当柏吉尔在1845年创作了这篇科学小品文时,我国还没有发现属于自己的琥珀矿藏。所以,我国作家无法写出《琥珀》这样的科普性文章。就算是柏吉尔的文章,在对琥珀形成的时间上,最初的认知也是错误的。而琥珀形成的时间,也是在近百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不断地探索后才最终确定的。因此,才出现课本中,几经修改其形成年代。所以,同学们,不要一味的相信课本上的知识就一定是对的,人类在不断地探索和进步,知识也是在不断的更新。

来自丹麦科瑟市(Korsør)的卡车司机(Torben Toft Heidelbach)与妻子,沿着斯劳厄尔瑟(Slagelse)附近的(Næsby)海岸散步时,在海藻中发现了一件极为罕见,且精美的琥珀艺术品。经过丹麦国家博物馆的调查发现,这是一件由琥珀制成的驼鹿形饰物,距今有13000~14000年历史。并且可能是冰层消失后,丹麦地区最早的狩猎者(Gatherse)的护身符。这件保存完好的琥珀驼鹿形饰物,被证实为北欧最古老、最稀有的艺术品之一。

欧洲的琥珀文化历史悠久,距今至少有15000多年历史。丹麦是世界上第—个发现和使用琥珀的国家。早在10000多年前,丹麦北部的日德兰半岛(西姆布里卡半岛)就开始有人居住了。公元前2000多年,丹麦人从丹麦北部的日德兰半岛,经由波罗的海口岸,开始与欧洲大陆进行琥珀贸易。后来,精明的地中海商人(腓尼基人)来到波罗的海最北的西姆布里卡岛购买琥珀,运回地中海与伊特鲁利亚人和美锡尼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琥珀商业网,从此形成了最早的“琥珀之路”。

随后,波罗的海琥珀经由爱琴海,辗转流传到地中海东岸,并与波斯、印度等地形成琥珀贸易。公元前139年和119年,随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后。并最终与西方的“琥珀之路”碰撞,将西方的琥珀带到遥远的东方。从此,丝绸西去,琥珀东来。“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带来了琥珀原料,还带来了域外的琥珀艺术品及琥珀文化。同时,也诞生了中国古代琥珀艺术和文化。因此,中国琥珀文化的形成,与丝绸之路密不可分。

西汉初期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前170年)编撰的《新语·基道》中记载:“犀(牛)(大)象瑇瑁,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择地而居……” 这是“琥珀”这个名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随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异域的琥珀资源多有记载。

《汉书·卷九六五·西域传上》记载:“罽[jì]宾国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珠玑、珊瑚、虏(虎)魄、璧流离”。罽[jì]宾国(即现在南亚西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接壤),克什米尔地区及印度半岛不产琥珀,罽宾国的琥珀应该是通过地中海贸易而来。《后汉书·列传·西域传·大秦》中记载:“大秦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这个大秦国,现如今比较普遍的说法就是古罗马帝国,也有说是地中海沿岸的其它国家。

丝绸之路开辟之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随即便拓宽了海上贸易规模,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印度与东罗马的琥珀贸易关系虽然未见印度本国的文献记载,但在汉文典籍中却有记载。根据《汉书》及《梁书》记载,印度西部地区与当时东罗马(叙利亚地区,Syria)、帕提亚(Parthian,即安息)等地都存在交流,这种交流是经海路进行的。而印度南部与我国两广地区的徐闻、合浦是有海路相通的。

所以,波罗的海琥珀也可以从地中海,经海路辗转运抵中国南部沿海港口城市。这也可以从考古出土文物中得到证实,在两广等岭南地区的西汉中晚期墓葬中,发现了数量可观的琥珀文物。这些琥珀文物虽然还未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但可能有来自于波罗的海的琥珀。

2001年,广州市恒福路银行疗养院二期工地M21号西汉中期墓(即2001BHM21),出土一组异域珠饰,其中即有2件琥珀狮形饰、2件琥珀胜形饰、1件琥珀馒头形印胚等琥珀珠饰。

这些文献资料结合考古出土文物,均可以佐证,西方琥珀之路与东方丝绸之路的碰撞后,琥珀制品开始在汉代的贵族之间流行。除此之外,汉武帝征服西南之后,想打通西南丝绸之路与印度取得联系,但止于云南保山一带。直到公元69年,东汉时期古哀牢国内附。从现有的考古出土文物来看,西汉中晚期就有缅甸的琥珀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原地区。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琥珀狮形饰物,经过检测其原料就是缅甸琥珀。河南南阳市体育中心游泳馆汉画像石M18号墓出土的琥珀通过检测,亦是来源于缅甸。国内现在有几位学者开始关注出土的这些琥珀制品,并通过专业的仪器进行检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建立起一个有关中国古代琥珀的数据库。

通过古代文献资料,结合考古出土文物,可以肯定,在中国古代使用的琥珀原料,几乎都是源自遥远的波罗的海和缅甸。有极少数来源中国本土或者日本等周边国家。

到目前为止,四川广汉三星堆1号祭祀坑出土的一件蝉形坠饰,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琥珀制品 。我第一次去三星堆遗址博物馆看到这件坠饰的实物时,就对其材质是琥珀产生质疑,其断口明显为玉石结构。个人认为并不是琥珀材质。后来通过博物馆的朋友得知,这件坠饰已经做过检测,其材质主要为二氧化硅。因此,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这件饰物并非琥珀材质。虽然做过检测,但结果馆方并未对外公开结果。因此,在学术界及博物馆展示厅内依然标注为“琥珀”。也就是说,这件被误认为是琥珀的蝉形坠饰从发掘之日起,到现在已经快40年了。

1971年11月27日,山西保德县林遮峪大队修造大寨田时,发现一座殷商晚期的墓葬,并出土了一组珠饰。考古简报记录为:装饰品 18枚。由琥珀、绿松石及玉、骨制成。形状有珠状、管状、饼状及梅花状。置于死者颈部及胸部,似一串珠饰。但在山西博物院展厅内所展示的实物来看,肉眼就可以分辨出里面红色的为玛瑙珠饰,而非琥珀材质。因此,这串珠饰中也并没有琥珀。

1982年,浙江绍兴越城区鉴湖镇坡塘村狮子山发掘一座土坑春秋墓(即绍兴306号战国墓)。根据考古简报摘要记载珠饰中有琥珀小圆珠五颗、绿松石珠一千零三颗,散布于墓底及土台上。但我在绍兴博物馆内看到了这串珠饰,实物亦是玛瑙而非琥珀。

这种将玛瑙或者煤精误认为是琥珀的情况在考古简报中时有发生。通过我对博物馆的走访,发现这些标注为汉以前的琥珀制品基本上都不是琥珀材质。同时,我们可以结合中国琥珀资源的缺乏,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基本上可以认定,中国古代琥珀制品不会早于公元前5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年。这仅仅是基于目前的考古发现,随着不断的考古发现,可能会将这一时间提前。

通过《新语》、《汉书》等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载。琥珀这一个名词,在中国大约使用了2200年。我们来解析一下“琥珀”这个名词的由来和意思。 “琥珀”这个名词与汉代的狮子一样,都是由音译而来。最初狮子的师是老师的师,反犬旁是几百年后才加上去的。琥珀亦是如此,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记载,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商人就通过黑海周围的斯基泰人,与当时阿尔泰山之南、天山之北的突厥人,西部的羌人以及阴山之北到河西地区的匈奴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贸易,形成最早的草原丝绸之路(或称皮毛之路,Fur Route)。与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 相比,草原丝路分布的领域更为广阔,只要有水草的地方,就有路可走。琥珀体积小,重量轻,极易于长途携带。虽然到目前为止,同时期中国北方的琥珀制品相关的考古发现资料非常少,但并不排除有通过北方草原丝绸之路贸易进入中原的可能性。

1979年,考古人员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西沟畔原战国墓地的南侧,发现了9座相当于汉代时期的匈奴贵族墓葬。在其中一座属于汉初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串珠饰项链,考古资料中记录珠饰中有琥珀。从现有的图片资料来看,这些珠饰中并没有琥珀材质的珠饰。这些珠饰应该都是通过贸易,来自当时的中亚、西亚或周边地区。虽然目前没有考古出土文物中,有看到北方有西汉早期或战国时期的琥珀文物。但并不排除有这可能。

“虎”在古音中是h声;“魄”为p声,工韵,入声字,与希腊文称琥珀为harpax,在发音上十分接近。《新华外来词词典》的作者史有为先生认为,harpax为叙利亚语,类似于*xar[u]pah的音,相当于新波斯语kâhrubâ、阿拉伯语kahrubâ、中古波斯语的倍利维亚[帕拉菲]方言kahrupâi的更古的同源形式。另有一种说法,认为琥珀源于突厥语xubix[chubich]。琥珀之名在欧亚古文化中的嬗变,隐含着其由西而东的传播历程。与沙发和咖啡等外来词由英语翻译而来不同。因此,琥珀应当是当时由音、意结合的译名而来。

琥珀,从汉代开始就是一个专属名词。《说文解字》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字典,成书于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说文解字》中有记载“琥”这个字,但却没有“珀”字。“琥”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发兵瑞玉为虎文,从玉从虎……”也就是虎符的意思。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琥”这个字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意思最早是指用玉制作的虎形兵符。而“珀”这个字出现就比“琥”字晚,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并未对其有记载。

《玉篇》是继《说文解字》后的又一部字典。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由南朝梁大同九年(543年)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编撰。唐宋时期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增字,形成了《大广益玉篇》。在《大广益玉篇》中有“珀”这个字,珀,琥珀也。非常简单的解释。

到了清代《康熙字典》中,对珀的的解释逐渐增多,但本意上都离不开琥珀的意思。如果用琥珀的琥组词,它只能与珀字组成词语。而珀字,虽然能与很多字组成词语,比如金珀、血珀、棕珀、蓝珀、水珀、根珀、花珀、黳珀、虫珀等等。但其意思都是指各种颜色或状态的琥珀。因此,琥珀的珀字,就是专门为琥珀而诞生的。虽然琥珀是由音译而来,但蜜蜡却是中国对一种不透明琥珀独有的名称。什么是蜜蜡?在国际上,琥珀统称为Amber。但在中国古代,根据琥珀不同的颜色、质地、包裹物等特征进行了细分。通常将透明的称为琥珀,然而根据颜色不同又分为金珀、血珀、棕珀、蓝珀、瑿珀等等。而不透明的琥珀则被称为蜜蜡,形容其色如蜜,质如蜡。如今,在老蜜蜡收藏圈中,会根据蜜蜡的质地或颜色不同,细分为白蜡、花蜡、鸡油黄、橘皮、枣红皮、巧克力皮等等。

老虎的虎,魂魄的魄,这是中国古代文献资料中,有关琥珀名称记载最常见的写法之一。虎魄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编撰的识字课本《急就章·卷三》:“係臂琅玕虎魄龍。”这里是指用琥珀雕刻的龙形饰物。

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卷九六五·西域传上》中记载:“罽[jì]宾国出虎魄。” 南朝刘宋.范晔.编撰的《后汉书·传·卷39·王作符》中亦有记载:“犀象珠玉,虎魄瑇瑁,石山隐饰,金银错镂。”同时,唐代章怀太子李贤作了注释,引《广雅》曰:“虎魄,珠也,生地中……出罽[jì]宾国及大秦国。”

《后汉书·传·卷七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哀牢国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虎魄、水精……”。因此,通过参考文献分析后可以确定,文献中所记载的此虎魄就是指琥珀。类似有关“虎魄”一词的诗词文献记载不胜枚举,在此不一一赘述。

1970年10月5日,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线刻鸳鸯纹银药盒,在银盒盖内有墨书:“合重卅六两,盛次光明沙廿一两,虎魄十段。”盒内依然完好的保存着唐代的琥珀及光明沙。通过出土文物及文献记载,可以肯定此“虎魄”一词,即琥珀的别称。

古人认为,“虎魄”乃虎目之精魄沦入地所化而成。故谓之虎魄,虎魄之名也因此而来。由老虎的精魄所化实属无稽之谈。古人对虎魄由松脂入地后形成的认知,早在西晋《博物志》或东汉《神仙传》中就有记载。虽然并不完全正确,至少已经知道是由树脂入地后形成。只因老虎在古人心中地位非常高,自古老虎属阳,具有辟邪的功能。因此,将琥珀与虎魄音意结合,讹传为虎之精魄。除老虎的虎和魂魄的魄以外,还有其它的几种写法,其意思都一样。

西晋陈寿编撰的《三国志.03.吴书》中记载:“虎魄不取腐芥。”

东晋常璩qú编撰的《华阳国志》中也有记载:“虎魄能吸芥。” 通过这些文献资料得知,古人发现了琥珀的一个物理现象。那就是经过摩擦之后会产生静电,可以吸附一些细小的物质。


来源:乐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