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对吗?

摘要:我在美国国家标准局做博士后的时候,课题组隶属于电子院。电子院的院长每年审批大量相关课题经费,不光是国家标准局的,也有美国的政府科研相关领域的,是极其有影响力的位置。院长换届,问了一圈,几位大教授都不愿意做,于是任务落在一位老先生Paul Julien头上。但老

我在美国国家标准局做博士后的时候,课题组隶属于电子院。电子院的院长每年审批大量相关课题经费,不光是国家标准局的,也有美国的政府科研相关领域的,是极其有影响力的位置。院长换届,问了一圈,几位大教授都不愿意做,于是任务落在一位老先生Paul Julien头上。但老先生在任一年故意犯各种低级错误,以至于不得不把他换下来,老先生乐得回去清净做学问。接着大家推举了Charles Clark教授继任。他倒是很喜欢做管理,在院里的这群诺贝尔奖得主和大教授中间,甘愿为大家服务。Charles的业余爱好在收集诺奖得主用过的各种物品,水杯、棒球帽、玲琅满目的摆满他办公室的一面墙。他做了院长近二十年,2023年退休。

我们自古有一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学问做得好就一定要用做领导来奖励他,学问越大官越大。认为能够治学好,就一定能够管理团队,做带头人。做手术是大牛就能管好医院,科研牛的就能做校长,技术好的就能做厂长。诚然在某个行业做领导,组织者是需要专业知识的,但管理也是专业的知识,不需要学的吗?还是边做边学直接上?在战斗中学会战争?

为什么中国文化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中国文字是表意语言,书写与听说不能像拼音语言一样简单对应。这样在古代中国,一个人需要花个五年十年的学习和实践来精通这门手艺。但当一个人学会了读书写字,他就能够理解来自遥远的统治中心的文书,并将这文书上的意思传达给周围不会读书写字的人。这样的人成为了社区与皇权之间的桥梁,是能够解读皇帝命令的人。随着学问的提高,个人与皇权的沟通能力也随之增强,也能够从读书中了解历史、掌握治理地方的知识,这使得他们有资格担任更高的官职。因此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的进士,看谁会写文章,做的好经世之学,就具备了成为官员的资格,“进士”便是通过考试进入士大夫阶层,进而为国家服务。这个时期,读书和做官时一致的,写文章通情和治百姓达理也是统一的。

到了现代,专业技能和管理不再像古人一样,两者对人的训练方式和路径往往是不同的。对组织的人财物管理是需要人力、财会等专门知识的,尤其是对知识型密集的企业,这种管理能力又需要专业的培养。但反过来,又不能让外行领导内行,因为现代的每个技术行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在掌握行业技能,具有一定行业地位、职业进入管理层阶段,是需要再进行管理训练的,这也就是MBA设置的必要所在。

在一个知识型企业中,提升管理者的技能,不应当简单以权利的分配作为对技术人员的唯一奖励办法。对管理来说,也不该限制于business商业中,任何组织,都应该涉及到不同方式、各具行业特色的管理,因此,应该有MOA,Master of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on,组织不限于盈利的机构,也适用于非盈利机构,不限于生产型组织,也适用于知识型组织。我们应该设置针对行业的不同MOA类课程,可以是医疗、可以是教育、可以是科技的细分赛道。而管理学的训练本身是应该建立在足够的产业基础和行业背景上的。因此,如同几年前清华停止了新闻传媒的本科专业设置一样,本科阶段以管理学为目的的教育也许就不那么必要,管理是职业教育,适合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尽可以了解行业,先打好基础再说。

来源:MBA中国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