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不看新闻的人越幸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16:43 1

摘要:看到手机app上无数个红点,你是否会忍不住一个个去点开?仿佛某种无名的焦虑正在驱赶你。我们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热点,空虚得到一时的填补,更大的空虚和疲惫也随之袭来。

看到手机app上无数个红点,你是否会忍不住一个个去点开?仿佛某种无名的焦虑正在驱赶你。我们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热点,空虚得到一时的填补,更大的空虚和疲惫也随之袭来。

在信息大爆发的年代,只需要几个小时,新闻就会变成“旧闻”,热点就会“冷却”。工作、生活催促你与时俱进,而我们在何处能找回片刻的安宁?

有一个人,他逆向潜入漩涡中心,他亲历洛杉矶山火的末日图景,追踪过美国私刑史上最隐秘的伤口,用三年时间在疫情封锁下穿越美国将近50个州——他就是刘骁骞

前段时间,《美国路人》的作者刘骁骞和《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贝小戎,进行了一场数字洪流时代下的清醒探讨。通过对谈,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中国记者如何在美国的裂缝中,打捞出被遮蔽的真实故事。

01

越是不看新闻的人越幸福

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应对信息洪流?

“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看特朗普又宣布了什么,像小白鼠被实验。”

特朗普二进宫之后,可以说每天不重样地上热搜。贝小戎觉得,特朗普执政时期通过密集发布争议性政策(如“高关税政策”)、深夜新闻发布会等,制造海量信息流,迫使公众注意力不断转移,无法聚焦单一议题。

这种策略加剧了网络时代的信息过载,许多人陷入“刷新闻焦虑”。

有心理学家指出,过度摄入负面新闻会导致对世界的绝望感,建议普通人采用“5:2新闻禁食法”:每周两天不接触新闻,或每天限时15分钟。但对记者而言,追踪新闻是职业刚需,堪称“精神工伤”

刘骁骞在驻巴西期间,发现身边不关心新闻的人普遍过得比较幸福。但如今,完全与新闻绝缘是不可能的,微信、小红书都塞满新闻,根本躲不掉。由于职业的关系,他不仅需要关注新闻,还需要第一时间发稿,而且美国是突发新闻的重灾区,这让他身心俱疲。

他戏称:如果哪天离职了,一定是无法负荷这种突发新闻。

如果不值班的时候,他会尽量选择不去看手机,转而去做其他的事:遛狗、写作。但是在当下,与其说是性格决定命运,不如说信息决定命运。追踪这些信息往往显得很有必要,但是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刘骁骞的爱犬Lucy

02

众多美国书写中,

为何《美国路人》独一无二?

关于美国的书已经太多了,各种语言的、各种年代的,但是《美国路人》更关注的是疫情之后美国发生的事。

2020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媒体提出了一些不友好的政策,那时候能留在美国做报道的中国记者,只有包括刘骁骞在内的寥寥数人。更何况,疫情期间出行都很困难。

然而,2020年,旅行被认为是“禁忌”的那一年,成了刘骁骞人生中去过最多地方的一年

那一年的美国除了疫情,又发生了抗议、城市暴乱,他奔赴每一个现场,记录下了每一件有意义的新闻。

刘骁骞与书中温弗雷德的遗孀派西在其纽黑文的家里

在贝小戎看来,《美国路人》不仅需要非常大的决心写就,还需要有高度成熟的职业技能。

书里有一章内容讲私刑,写得很深入。刘骁骞老师找到当事人这个过程本身就叹为观止。

首先是在《纽约客》上看到了一本书的节选,但这个作者已经去世了,找到出版社,但出版社也不帮忙;然后从各种影像里面找到了作者的房子的门牌号,最后又用谷歌地图找到了他家的房子。

这不是单纯需要非常大的决心,而是必须具备职业技能才能把这个事情完成。

十年后,这本书可能是唯一的中文视角参考。书中讲到的的私刑,以及美国政府为了同化原住民实施的寄宿学校政策,即使是在美国本土都鲜有谈论,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

03

“美国路人”背后的深意:

既在场又疏离

本书原来的书名是“在场”,然而已有同名著作在先,为避免读者混淆进行了调整。这个看似偶然的命名,恰暗合了本书的双重观察视角。

刘骁骞作为观察者的"路人"立场,始终以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介入美国社会,如同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中展现的抽离感。28岁前立志成为人类学家的经历,塑造了他在亚马孙雨林15次田野调查的独特方法论——乘铁皮船深入印第安部落的记录方式,与新闻采访形成了深刻的互文关系。

另一点是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的“路人”本质。

“美国路人”既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更是对美利坚民族构成的解构:从欧洲移民、非洲裔群体到被驱赶的原住民,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经历着“过客”式的生存状态。

这种流动性不仅存在于空间迁徙,更显现文化身份的游离。

书名最终成为一把理解全书的关键钥匙:当新闻记者的职业本能遇上人类学家的思维训练,便生长出这种既在场又疏离的“路人”视角。这正是贯穿全书的核心。

04

记者vs非虚构作家,

短视频与写作的极端拉扯

同时作为记者和非虚构作家的刘骁骞,正好处在非虚构的两个极端:一边是短至几秒的短视频(比如奥斯卡评委谈《哪吒》),一边是耗时数月的写作。

当一个很有意思的灵感出现,如果他通过短视频把它扔到世界中,往往灵感就会淹没于网络海洋,就此消失;如果把这个灵感留下来,在脑海中不停地回想,这个过程中它有可能衍生出更多又新又大的想法。

写作就是属于后者的东西。

在刘骁骞看来,短视频消耗灵感,写作需要专注,两者很难平衡

创作《美国路人》时期,刘骁骞曾生活的芝加哥

贝小戎觉得,《美国路人》更像是游记的感觉。对此,刘骁骞这样表述:

我创作的旅途有三趟。第一趟是想象中的、还没出发前的旅途。比方说我要做一个选题,你会在脑海中想象说你可能去什么地方,会碰见谁。

第二趟是剪辑的版本。因为电视新闻有时间长度的要求,不可能按时间顺序去放,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剪辑,包括从冲突的角度出发等。有时候可能要把两个意见很相左的观点放在一起去对冲,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第三趟是播出的版本,因为我有出书,所以写作才是我的第三趟旅途。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最接近真相的版本,含金量也是更高的,包括很多个人的想法也更趋向成熟。在写第三本书的时候,我开始慢慢地把更多的个人想法放了进去。

当短视频正在将新闻变成15秒的速食包,当热搜榜单不间断地刷新集体记忆,刘骁骞用三年时间,走访各地,完成了《美国路人》——他不追逐即时流量,而是将根系深深扎进历史的裂隙。

对抗无止尽信息洪流的,正是这种笨拙而珍贵的长期主义

来源:西安新社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