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千亿产业集群,打造生物医药新高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07:43 1

摘要:播音员:在华北平原腹地,一座以“中国好药·石家庄造”为旗帜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正在崛起。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时强调,“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为这座“华北药都”注入强劲动能。两年后的今天,在京津冀协同发

播音员:在华北平原腹地,一座以“中国好药·石家庄造”为旗帜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正在崛起。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时强调,“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为这座“华北药都”注入强劲动能。两年后的今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牵引下,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以创新为笔、协同为墨,书写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奋进篇章。请听河北台记者王智华的报道:

在河北纳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实验室,研发人员们正在加紧进行新产品研发。在公司创始人、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徐兰举的眼中,石家庄的吸引力源于“政策与人才的化学反应”。2023年,徐兰举带领团队走进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深耕生物制造核心原料研发。

(出录音)“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液体中的稳定性差曾是行业痛点,我们通过酶的定向进化、基因编辑等生物学技术破解了这个难题。”(录音止)

徐兰举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取得了四个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两个新原料的DMF备案,并且自主研发了十几个蛋白类新材料。2025年还将有十余款产品上市,覆盖了皮肤科、眼科、骨科和妇科等领域。

这些创新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研发团队的持续攻关,更得益于当地政府的人才战略支持。2023年,石家庄市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的若干措施(试行)》,措施共15条,主要是助力当地生物医药等行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徐兰举(出录音)

“石家庄‘人才15条’非常有吸引力,去年我们有一名从南开大学毕业的博士,也是我的校友,他放弃一家大型企业的优厚待遇,加盟了纳科生物。”(录音止)

石家庄构建的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通道,更通过创新生态重塑生物医药新高地,一个更深层的变革正在这里发生。

走进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中央创新区,1800平方米的共享实验室里,精密仪器高速运转。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高健介绍,企业初创期研发成本可降低40%,成果转化周期缩短30%。

(出录音)“这种‘轻资产创新’模式,吸引15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及科研机构纷至沓来。而且我们引进了‘国家药监局特药检查中心’,这是全国唯一专注于特殊药品的监管服务平台。2025年4月份,该中心组织国家药监局药审专家与8家企业‘面对面问诊’,大大降低了研发偏差和风险。”(录音止)

坚持以创新为引领,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还与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合作,为企业提供订单式研发服务。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生命健康项目部部长何飞

(出录音)“园区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企业在未来创新链上的发展中有哪些需求,同时我们也想把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带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赋能产业,来解决产业共性难题。”(录音止)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石家庄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大机遇。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相继建成科技创新谷、细胞谷、医疗器械产业园等一批创新载体,2024年园区还招引了科兴生物、华大基因等82个产业链项目。2024年,石家庄市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257.2亿元,同比增长10.7%。

行走在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区,道路两侧,石药集团、瑞鹤医疗、绿叶嘉奥等知名药企标识从身边经过。管委会副主任高健指了指远处还在扩建的一排排新厂房,对未来信心满满。

(出录音)“我们还将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和人才加入,将持续优化园区创新服务生态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今年将着力打造细胞与基因技术、特色原料药、特殊药品三个特色产业园,不断擦亮‘中国好药·石家庄造’的产业品牌。”(录音止)

来源:天津广播

相关推荐